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郭晓辉

第556期

范传正(生卒年不详 , 约公元800年前后在世) , 字西老 , 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 。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进士 , 初授集贤殿校书郎 , 历任殿中侍御史、比部员外郎、歙州刺史 ,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八月转湖州刺史 , 六年二月迁苏州刺史 , 八年八月擢为宣歙观察使 , 十一年受代至京拜光禄卿 。 因中风辞世 , 赠左散骑常侍 。 范传正一生有政绩 , 《旧唐书》《新唐书》有传 , 《宁国府志》将其列为名宦 。

范传正生于官宦人家 , 其父范伦 , 曾任户部员外郎 , 家学渊源深厚 。 传正兄弟五人 , 博学宏辞 , 三人进士 。 范传正排行老三 , 其长兄范传真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任宁国县令 , 元和四年(809)摄南陵 , 有德政 , 为宁国名宦 , 修建了“化洽亭” 。 柳宗元(773—819)的散文《送宁国范明府诗序》记述了:范传真来到京都 , 在宰相门下任职 , 取得了好名声 , 于是被任命为京郊武功县的县尉 , 后因工作成绩卓著 , 被委任宣州宁国县县令 。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

范传正在宣城为官时间不长 , 但在任上做了两件事 , 在宣城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意义 。

一、撰写李白墓志铭

诗人李白因族叔李阳冰作宰当涂 , 因而六游当涂 , 62岁时(唐宝应元年 , 公元762年)卒于当涂 , 最后诗人忠骨葬于当涂龙山东麓 。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

李白手迹

范传正自称其与李白“甲子相悬” , 大约李白六十岁时 , 正是传正之生年 , 元和八年(813) , 范传正任宣歙观察使 。 观察使治所在宣城 , 当时当涂属宣州 。 范传正谓与诗人有通家之好 , 遍访其后裔 , 首先从图经上查得李白的墓在当涂 , 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采樵和放牧 , 然后通过走访 , 找到诗人两个孙女 , 诗人儿子伯禽已早卒 , 孙子出游十二年不知所往 。 据《新唐书》记载:元和末 ,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 , 禁樵采 。 访后裔 , 惟二孙女嫁为民妻 , 进止仍有风范 , 因泣曰: “先祖志在青山 , 顷葬东麓 , 非本意 。 ”

应二孙女的请求 , 范传正责成当涂县令诸葛纵“便道还县 , 躬相地形 , 卜新居于青山之阳 , 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迁神于此” 。 唐元和十二年(817) , 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 , 范传正并亲撰 《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 。 立碑石于墓前 。 宋淳祐二年(1242) , 此碑已“断仆零落 , 仅存方尺许” , 当时兼权太平州(治当涂)事、节制军马孟点“乃重书刻石 , 立之墓左” 。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

此碑高5.7尺、宽2.9尺 , 共30行 , 每行63字 。 碑文真实地记述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的经过及原委 , 记载了李白的出生地、家世、晚年及其身后的境况 , 反映了李白一生的思想、经历及其性格特征 , 对于研究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此碑距今已有770多年的历史 , 是李白祠内现存较早的历史文物 。 出于对诗人的尊崇 , 范传正告诉李白的两位孙女 , 要将她们改嫁给士族为妻 。 两位孙女辞谢说 , 孤独穷苦而失身于平民 , 是命该如此 , 不愿再嫁 。 范传正嘉奖感叹不已 , 免除其夫的徭役 。

二、编纂《宣州记》

范传正在宣为官三年 , 组织编纂了《宣州记》 。 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 , 这是唐朝时期安徽唯一有名可查的志书 。 地方志书既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载体 , 又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是随着郡县制的产生而产生 , 发展而发展 。 郡县制在大一统的条件下 , 产生的文化各地大致相同 , 但各地域范围内的人民在大一统的条件下 , 也分别创造了凝聚力很强、个性非常鲜明的地缘文化 , 而地方志 , 着力记述了这些地缘文化 , 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看出了地方志的重要性 , 隋唐以后把它作为传统政治文化来官修 。 地方志早期形式多样 , 有各地编修的图经、郡书、地记等 , 两宋以后基本定型 , 署名为“志” 。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 //

早期地方志的主要内容有地理沿革、地名由来、山水之秀、物产风俗、战争造成的惨状、表彰人物、奇异现象等 。 由于历史久远 , 受天灾人祸的影响 , 早期的郡书、地记并未能完整地流传下来 , 现在人们只能从其他书上辑采一些只言片语 。 《太平御览》卷二六二载“《宣城记》(宫为之《皖志史稿》认为是《宣州记》之误)曰:泾县洪矩 , 吴时为庐江太守 , 有清称 , 征还舡轻 , 皆载土 。 时岁暮 , 逐除者就乞 , 所获甚少 , 洪乃语之 , 逐除人见土而去 。 ”

(作者系宣城市史志办方志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