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林徽因最好的,但却是她最悲伤的诗句

“三年了 , 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 如果我向你说来 , 你别悲伤 。 ”

这不是林徽因最好的诗 , 但却是她最悲伤的诗句 , 它是林徽因用心血写成 。

1944年 , 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 , 病床的林徽因费尽心力 , 用709个字符写成祭诗《哭三弟恒》 。

恒 , 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 下笔的这一刻距离他在成都上空牺牲已过了三年 , 但林徽因的诗里依然怀着难言的悲伤 , 将三年来郁积在心头的思念 , 化作长诗 。


这不是林徽因最好的,但却是她最悲伤的诗句

这不是林徽因最好的 , 但却是她最悲伤的诗句// //

当年航校学员留影 , 上面是中央航校的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 , 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年轻的生命还来不及看尽红尘

1941年4月13日 , 日军空军空袭成都 。

林恒就牺牲在这一场空战中 , 年仅23岁 , 年轻的生命还来不及看尽红尘 。

林恒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三弟 , 生于1916年 , 父亲林长民去世 , 他还不到10岁 。

对于这个弟弟 , 林徽因很是疼爱 。

在1935年 , 林恒从老家福建到北京报考清华大学机械系 , 这年底爆发“一二九”运动 。 大一学子林恒也在游行队伍中 , 当年军警和游行队伍发生激烈冲突 , 林恒生死不明 。

姐姐林徽因在家中彻夜难眠 , 派丈夫梁思成在北京的医院挨家去找 。

最后 , 梁思成是在北京城外找到了伤势严重的林恒 。

伤养好后 , 林恒依然放弃清华的学业 , 报考航空学校 , 成为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 。

两年后 , 抗战全民爆发 。

1939年夏天 , 林恒随学校迁到了昆明 。

1940年春天 , 林恒毕业 , 全级一百二十五人 , 他的成绩名列第二 。 毕业后 , 林恒来到成都 。

当时流传一种说法:空军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战死 , 平均只有六个月 。 年轻的空军展示 , 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再也无法返航 , 这是一种毅然决然 。


这不是林徽因最好的,但却是她最悲伤的诗句

这不是林徽因最好的 , 但却是她最悲伤的诗句// //

中央航空学校五大队第十七中队队员 , 左起第三人为林恒(林徽因的三弟) 。

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时 , 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 , 为了逼迫中国投降 , 日军持续对重庆、成都等地进行空袭 。

在陈应明、廖新华写著的《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日战史》一书记载 , 至1940年底 , 中国空军仅剩下各式飞机65架 , 而日本空军在中国战场上继续保持着近千架的绝对优势 。

1941年3月14日 , 日军再次对成都发动空袭 。 在这次空袭中 , 林恒牺牲 。

关于林恒的牺牲过程有两种说法 。

林徽因和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在《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一文中回忆:“刚刚从航校第十期毕业的三舅林恒(他们的训练基地后来迁到了成都)也在成都上空阵亡了 。 那一次 , 由于后方防空警戒系统的不力 , 大批日机已经飞临成都上空 , 我方仅有的几架驱逐机才得到命令 , 仓促起飞迎战 , 却已经太迟了 。 三舅的座机刚刚离开跑道 , 没有拉起来就被敌人居高临下地击落在离跑道尽头只有几百米的地方 。 ”

在回忆的文字之中 , 梁从诫透露着悲伤和无奈:“他甚至没有来得及参加一次象样的战斗 , 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 ”

另据相关档案则记载 , 林恒是在与日本最新投入使用的零式战斗机空中格斗时中弹牺牲 。

3月14日上午 , 成都防空司令部接获日军飞机来袭的警报后 , 立即疏散成都机场的老旧飞机以及轰炸机 , 而令刚从苏联接收回来不久的31架伊153型新式飞机升空作战 。

当天中午 , 中国空军第三、第五大队共31架飞机在双流上空与12架日军零式战机遭遇 , 但伊153型性能远落后于零式飞机 。

整个战斗过程持续了将近三十分钟 , 中国空军第五大队大队长、归国华侨黄新瑞、副大队长岑泽鎏、中队长周灵虚、以及江东胜、林恒、任贤、袁芳柄、陈鹏扬8人牺牲 , 飞机全毁13架 , 受伤8架 。


这不是林徽因最好的,但却是她最悲伤的诗句

这不是林徽因最好的 , 但却是她最悲伤的诗句// //

林恒 。

当时 , 林恒头部中弹 , 坠机于双流南门一带 , 时年二十三岁 。

对于林恒的身份 , 有文献指出当时是飞行员 , 但据《中国空军抗战记忆》一书考证 , 林恒当时是第五大队十七中队的分队长 。

后来 , 林徽因在给费正清夫妇的一个字条里曾提到这件事:“我的小弟弟 , 他是一个出色的飞行员 , 在一次空战中 , 在击落一架日寇飞机以后 , 可怜的孩子 , 自己也被击中头部而坠落牺牲 。 ”

这场空战 , 是空军自抗战以来 , 仅次于“九一三壁山空战”的一次重大损失 , 主力飞行员的战斗减员达到百分之八十五 。

“掩埋在一处无名的墓地里”

林恒血洒长空时 , 年仅23岁 。

这像是一种家族宿命 , 当年他的两位堂叔、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林尹民牺牲时也仅24岁 。

林恒牺牲后 , 是林思成到成都处理后事的 。

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回忆:“父亲匆匆赶往成都收险了他的遗体 , 掩埋在一处无名的墓地里 。 ”

这块墓地如今早已与成都大地化为一体 。

在成都期间 , 梁思成还收拾了几件林恒的遗物 , 包括一套军服 , 一把毕业时由部队配发的“中正剑” 。 有说法称 , 当时梁思成还取走一块林恒驾驶过的飞机残骸 。

当时林徽因患病卧榻 , 料理完林恒的后事后 , 梁思成给费正清夫妇写了一封信 , 信中说:徽因病倒了 , 一直卧床 , 到现在已有三个月 。 3月14日(1941年) , 她的小弟弟林恒 , 就是我们在北总布胡同时叫三爷的那个孩子 , 在成都上空的一次空战中牺牲了 。 我只好到成都去给他料理后事 , 直到4月14日才到家 。 我发现徽因的病比她在信里告诉我的要厉害得多 。 尽管是在病中 , 她勇敢地面对了这一悲惨的消息 。

林恒牺牲后 , 林徽因对他的思念无时不在 。

直到1944年 , 林徽因在病床上写了长诗《哭三弟恒》 , 这时距离林恒的牺牲已经三年:

“三年了 , 你阵亡在成都上空/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如果我向你说来 , 你别悲伤/因

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我们灵魂流血 , 炸成了窟窿……”


这不是林徽因最好的,但却是她最悲伤的诗句

这不是林徽因最好的 , 但却是她最悲伤的诗句// //

中央航校十期驱逐组同学毕业照 。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林徽因在诗中用709个字符 , 悼念林恒以及那些和林恒一样的年轻飞行员 。

在前两年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里 , 也有一个飞行员 。

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 , 他的原型叫沈崇诲 。

沈崇海的经历与林恒很像 。 沈家也是名门望族 , 三代出五将 。

沈崇海也是在17岁考进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 在“九一八”后 , 投笔从戎 , 报考航校 , 毕业后一度留校任教官 。

但沈崇海牺牲的时间比李恒早 。

在淞沪会战中 , 沈崇海奉命随第二大队轰炸日军第三舰队 , 但因飞机发生故障 , 脱离机队 , 在确认无法完成返航飞行后 , 他和后座的陈锡纯商量 , 用飞机撞击敌舰…… 。

年轻的空军 , 年轻的飞行员 , 一个个凋落碧空 。

林徽因在诗中说:“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 ”

在梁从诫的回忆里 , 他们逃往昆明时 , 林徽因在湘西患上急性肺炎 , 得到了一群空军学员的帮助 。 到了昆明之后 , 林徽因夫妇和这群飞行员成了一家人 。

萧乾回忆 , 在西南联大时期 , 梁家周末聚会时:“徽因就像往时谈论文学作品那样 , 充满激情地谈论着空军英雄们的事迹” 。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这一群空军战士的大家长 。 这些战士大多都想林恒和沈崇海一样 , 家境好、学问好 , 单纯而壮烈 。 他们在大后方没有亲属 , 留的联系地址都是林徽因的家 。

那些年 , 梁家一次次收到部队寄来的阵亡通知书 , 还有这些战士们生前使用的日记本、钢笔、照片等遗物 。

每一次接到遗物 , 林徽因都捧着它们 , 泣不成声 , 心“炸成了窟窿” 。

林徽因说: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 , 战时你的安全 ,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 , 你死是为了谁!

这首诗 , 是林徽因用心血写成 。

希望 , 我们仰望天空时 , 都能记住 。

《哭三弟恒》

林徽因

弟弟 , 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

简单的 , 你给了 。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

多给了悲哀 , 我想呼喊 ,

那是——你自己也明了——

因为你走得太早 ,

太早了 , 弟弟 , 难为你的勇敢 ,

机械的落伍 , 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 , 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

如果我向你说来 , 你别悲伤 ,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辗动 ,

我们灵魂流血 , 炸成了窟窿 。

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

正是你所曾希望过 。

我记得 , 记得我当时怎样同你

讨论又讨论 , 点算又点算 ,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 ,

每天却空的过去 , 慢得像骆鸵!

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向往

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

那样笨 , 那样慢 , 啊 , 弟弟不要伤心 ,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

别说是谁误了你 , 是时代无法衡量 ,

中国还要上前 , 黑夜在等天亮 。

弟弟 , 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

算是诗来追悼你 ,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 , 喉咙多哑 ,

你永不会回来了 , 我知道

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

啊 , 你别难过 , 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 。

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 , 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 , 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 ,

可能的壮年工作 , 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爱 , 家庭 , 儿女 , 及那所有

生的权利 , 喜悦;及生的纠纷!

你们给的真多 , 都为了谁?你相信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你的前头 , 比自己要紧;那不朽

中国的历史 , 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

你相信 , 你也做了 , 最后一切你交出 。

我既完全明白 , 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 , 战时你的安全 ,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 , 你死是为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