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多元文化共生的某些猜想

燕国人来自西方的渭水流域 , 属于纯正的周人 , 带来也是周人的文化 。 只是在周人成为天下共主的数十年间 , 周人文化与殷商文化的碰撞之中 , 周人文化也在发生着持续的转变和升级 , 燕国所在正是戎狄蛮夷乃至殷商遗民们共同生存的区域 , 这即导致燕国人所推行的周人文化又与中原有所不同 。

当燕侯克带着天子赏赐的典册、奴隶、家族和军队们来到这里 , 可能是周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幽燕地区 。 这里曾经是属于殷商和东夷的势力范围 , 即便是燕国在此建立而后 , 这里依然活跃着众多族群 , 山戎、夷狄 , 还有殷商时代的孤竹 , 皆在此地 。


燕国多元文化共生的某些猜想

燕国多元文化共生的某些猜想// //

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情况 , 周天子分封诸侯到不同的地区 , 推行的政策也是各异 , 如鲁国 , 齐国 , 卫国 , 晋国这些具有周人血液的亲族封国 , 他们管理封地的方式都各有特色 。 齐国顺其俗 , 鲁国是变其俗 , 卫国是求殷之贤以和其民 , 晋国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 可见在西周建国之时 , 天下诸侯政治并不稳定 , 周人对于不同族群的担心是贯穿始终的 。

燕国人是作为幽燕地区的统治者来到封地的 , 这种定位就决定了燕国人有着先天的优越感 , 他们不可能推行殷商人的文化 , 更不可能推行戎狄部族的文化 , 他们推行的一定是周人的文化 。 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燕国人是无法彻底用周人文化取代当地的原生文化的 , 在周人来到这里之前 , 这里的殷商文化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 夷狄文化也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 况且这个地区又是东夷的重要文化影响区域 , 即便是到后来春秋战国时代 , 那些戎狄夷民族依然没有消亡 , 还与燕国展开过相当长时间的拉锯战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燕国核心区域北京市昌平县发掘出土的墓葬中 , 铜鼎、铜簋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具有相似的特点 , 可是其中也有很多铜器残留着殷商时代的特征 , 甚至还有鹰首剑马首剑这样的草原文化特色 。 这即是说燕国在幽燕地区推行周人文化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 , 更不是几年时间 , 可能这个进城要延续到更长的时间 , 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 没有真正从心底里接受燕国人的文化 , 甚至可能还怀揣抵触情绪 , 直至产生过不少冲突 。


燕国多元文化共生的某些猜想

燕国多元文化共生的某些猜想// //

1975年在北京昌平发现三座墓葬 , 其中有破碎的卜甲残片 , 我很多刻有文字的卜甲 , 有刻“贞”字的 , 有刻“不止的 , 有刻“其祀的 , 这些都跟殷商时代的祭祀活动相关 , 后来在北京琉璃场附近发现的墓葬中 , 又发现有“成周”的文字 , 这即说明燕国人到这个地区而后 , 既在延续曾经的殷商旧俗 , 更也是带来了周人的文化 , 成周即是周人的东都洛邑 , 为周公所营建 , 而营建之前对于选择洛邑作为东都的占卜活动 , 则是由燕国始祖召公所主持的 。

分封的诸侯国们长期将周礼作为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只是这些核心封国们的主导者 , 多少都是事实上的移民 , 而且这场移民活动 , 自周武王攻破朝歌城就已经开始 , 他们带着亲族 , 带着奴隶 , 带着很多周人的财富来到新的土地上 , 面对陌生、多元和文化背景迥异的群体 , 这些封国始终在历史因素和现实体制的制约中探索合适的道路 , 以平衡不同族群带来的文化多元性和国家认同的统一性问题 。


燕国多元文化共生的某些猜想

燕国多元文化共生的某些猜想// //

燕国人在燕山之麓建国 , 虽然地处于实质上的异国他乡 , 但是他们并不存在“我们是谁”的问题 , 因为燕国人本身的西方属性 , 以及这个时期周人的一整套完整政治体制 , 让燕国人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 而在当地的那些孤竹 , 令支 , 还有戎狄蛮夷们 , 已经是所谓亡国遗民 , 是风中的浮萍 , 当年可以依附的殷商王朝已经不存在了 。

燕人肯定是在重新塑造坚实的国家认同 , 与之相关的争论 , 必然也激发了不同族群对周天子的认同争论 , 产生了民众共同生活基础和融合原则的坚持遵守 。 周人文字 , 殷商甲骨文能够共同存在的基础 , 自然就是跟燕国统治者成功的得到了当地部族的文化认同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