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古代人成就一番事业 , 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考试” , 这项制度既有先进性 , 也有其弊端 。 虽然外国人认为我国古代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 但并非所有人才都能通过此项制度选上来 。 历史上也很多科举考试落榜的古人成为名人 。 比如明朝有名的画家唐伯虎 , 本已考中 , 但却引发明朝史上的一桩科举考试大案 , 致使唐伯虎成为这桩大案中的主角 , 最后不得不落魄到回家卖画为生 。 但正是唐伯虎的这次打击 , 而成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大画家 。 试问如果唐伯虎顺风顺水 , 能否在古代画坛占有一席之地呢?


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盛世之下 , 一项制度 , 一个失意人 , 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

白描

我们都知道蒲松龄是《聊斋志异》的作者 , 这并没有争议 。 但探寻蒲松龄成书之谜 , 很多人并不知晓 。 通过史料记载 , 认为蒲松龄写就此书 , 主要是收集了古代的民间传说和野史奇闻 , 然后在此基础上 , 加入自己的亲身经历 , 经过艺术加工再创造出来的一部小说 。 甚至有人评价是蒲松龄的“孤愤之书” , 他借鬼孤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罪恶 , 对古代纯真爱情进行理想化的描述 , 对包办不合理婚姻进行抨击 。 这是现代人总结 , 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作为蒲松龄的老乡 , 咱们通过一些史料记载 , 还原蒲松龄的成就《聊斋志异》的一些因素 。


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盛世之下 , 一项制度 , 一个失意人 , 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

蒲松龄生于1640年 , 卒于1715年 , 这正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期 。 蒲松龄家是地主和商人之家 , 并非贫寒人物 , 只是到他这一代已经破落了 。 他从小为科举成名而努力 。 “日夜攻苦 , 冀得一第” , 19岁时应童子试 , 考取了秀才 , 在县、府、道的考试中连得第一 , 但此后却在考场中屡试屡败 。


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盛世之下 , 一项制度 , 一个失意人 , 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

蒲松龄31岁时 , 不得不出外谋生 , 他先在江南宝应县知县孙蕙处当了一年幕宾 , 以后便长期在官宦人家设馆教书 , 70岁时 , 撤帐回家 。 直到71岁 , 才按照清朝惯例选了贡生 , 但4年后 , 他就去世了 。

以上简要介绍蒲松龄的一些情况 , 对其进行了白描了 。 咱们再来通过史料探究其写书的因素 。


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盛世之下 , 一项制度 , 一个失意人 , 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

原因

对于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的原因 , 并非顺风顺水写成 , 而是逆境成就这部著作 。 如果蒲松龄考取功名 , 成为朝廷命官 , 或许不会有《聊斋志异》 。

1.家族衰落 。

虽然蒲松出生大家族 , 但到他这一辈已经没落了 。 蒲松龄一生都在农村生活 , 过着“家门暂到浑如客 , 壅米将空始欲愁”的穷困潦倒的生活 。 史料记载 , 蒲松龄才富五车 , 也只好穷守蔽庐 。 为了养家糊口 , 蒲松龄只得到外乡“坐馆” , 以“舌耕”度日 。

蒲松龄教书期间 , 他多次替人代笔 , 写写寿屏锦幛、叙跋疏表 , 无所不包 。 康熙十二年淄川大旱 , 眼看要过年了 , 孩子们闹着要吃要穿 , 而家里好无隔夜粮 , 甚至连给灶王爷供奉的祭品都没有 。 蒲松龄呼天唤地 , 悲从中来 。 绝望之中 , 他只能把搜神志怪、神异故事当作自己的精神食粮 , 勉强撑持着活下来 。


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盛世之下 , 一项制度 , 一个失意人 , 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

2.多次落榜 。

蒲松龄一生接受的是封建传统教育 , 他始终把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 。 但屡考屡败 , 屡败屡考 。 由于家庭藏书较多 , 蒲松龄从小就喜欢上读书 , 经、史、诗、文皆过目成诵 。 19岁虽然在县、府、道接连考了三个第一 , 中了秀才 , 但此后十年却屡考不中 , 每次都“病鲤暴腮 , 飞鸿铩羽” 。


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盛世之下 , 一项制度 , 一个失意人 , 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

康熙十七年 , 蒲松龄再次落第 , 和朋友李文贻在大明湖游玩 , 借此消愁 。 面对良辰美景 , 蒲松龄伤心了 。 此后他写下有名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名 , 感叹自己固然是抱玉卞和 , 无奈考官是糊眼冬烘鬼 , 也难以近身 。 在历尽辛酸后 , 蒲松龄认识到 , 科举考试的弊端 , 八股文重压 , 科举考试的不公 , 甚至考官连好文章都不懂 , 他一气之下 , 无处发泄 , 就把精力投入到写作之中 。 他在《感愤》一首诗中写道:“新闻总人夷坚志 , 斗酒难消磊块愁” 。 在《聊斋自志》中有一句:“集腋为裘 , 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 , 仅成孤愤之书 。 寄托如此 , 亦足悲矣!”

正是这些文字的发泄 , 我们会在《聊斋志异》中找到他通过孤鬼精灵、奇人异事 , 来反应清朝的社会景况 。


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盛世之下 , 一项制度 , 一个失意人 , 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

3.盛世之机

蒲松龄有才 , 但却没有用武之地 。 年轻时 , 他曾与朋友办了个“郢中诗社” , 想在学问、道德、文思方面有所发展 。 他赋诗酬答 , 相互磨砺 。 因此练就很深的文字功底 。 康熙年间 , 蒲松龄曾住进青云寺苦读 , 晨诵夕读 , 不遗余力 。 他不仅擅长短篇小说创作 , 而且精通诗词文曲 。 除了《聊斋志异》 , 他还写了大量作品 , 其中诗有九百余首 , 文有400多篇 , 词有100多阙 , 曲有14种 , 戏有3出 , 杂著数种 。


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盛世之下 , 一项制度 , 一个失意人 , 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

蒲松龄作品中有一个突出的主题 , 就是反映当时社会黑暗面和老百姓的疾苦 。 如诗《空城雀》、《日中饭》、《纪灾后编》等作品 , 都能找到蒲松龄对民间疾苦的描写 。 这些作品都在他40岁左右写成 , 虽然后来经过修改 , 也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 但总体看来 , 蒲松龄才华着实了得 , 没为朝廷效力 , 却把民间生态写了出来 。 侧面也表达了他的怀才憋气的意味 。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 如果不是康乾盛世期间 , 天下大乱 , 蒲松还有这么多时间研究学问吗?

4.见多识广 。

蒲松龄虽然没有考取功名 , 但他的才华却被一些人相中 , 正因为他有才华 , 曾做过扬州府宝应县知县的幕宾 。 期间他多次知县视察民情 , 治理河道 , 欢宴游历 , 也经历过官场上生活 。

蒲松龄一生都在农村生活 , 也因为混迹于官场 , 听到了很多传闻 , 也感受到清朝官场的黑暗 。 当然南方山水的灵气使他陶醉其中 。 其实蒲松龄一生很少出门 , 从记载中他只去过泰山、崂山 , 多次到济南 。 但他每到一处都有诗篇体现 , 这也影响到聊斋写作风格 。

蒲松龄在南游中他搜集了很多故事 , 先用诗的形式表达 , 然后再写成小说 。 比如《独作怀人》诗有一句:“途穷书末著 , 愁盛酒无权 。 暮笛惊残梦 , 深窗坐小年” 。 如果没有蒲松枪这些游历的经历 , 没有这些诗作 , 恐怕他的小说也难达到一种意境 。


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盛世之下 , 一项制度 , 一个失意人 , 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

5.亲情遭遇 。

在《聊斋志异》中 , 蒲松龄记载了很多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 , 很多人认为蒲松龄也是自由恋爱的 , 有人说蒲松龄还有一个追求的女人 , 或者还有一个小妾 。 其实蒲松龄并没有自由恋爱也没有小妾 。 但蒲松龄却有一亲妹由于嫁了一个吃喝嫖赌的妹夫 , 而蒲家又无权势 , 根本照顾不了妹妹 , 后来妹妹求助蒲松龄 , 蒲松龄也无能为力 , 他只得把民间女人的遭遇写到自己的小说中 。


盛世之下,一项制度,一个失意人,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盛世之下 , 一项制度 , 一个失意人 , 为何成就我国历史上一部杰作?// //

结语

探寻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前后用了30多年 , 写成了490多篇故事 。 但为什么蒲松龄用鬼怪成就这本书 , 其实就是取自生活 , 而蒲松龄不可能写成一部现实性小说 , 他只能用鬼狐就人间的真善美表达 。 大清盛世之下 , 虽然蒲松龄没有求得功名 , 但却给了他创造的环境 。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 图片来源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