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24小时——文化篇】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独家·24小时——文化篇】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新石器时代晚期 , 半坡人从烧制陶器的过程中获得启发 , 用火烘烤泥墙 , 使之坚硬耐久 。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 , 我国已经生产出原始瓷 。 之后 , 经过1000多年的改进和提高 , 至东汉时已有了质量上乘的瓷器 。 陶器以及后来的瓷器 , 之所以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 , 就是因为陶瓷的制作工艺中离不开人们对火焰的利用和对温度的控制 。


【独家·24小时——文化篇】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独家·24小时——文化篇】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

1

陶与瓷的分野

1

陶器与瓷器之间有很多区别 , 包括制作材料、气孔率、吸水率和透光性等方面 , 其中烧成温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

“烧成”是陶瓷制造工艺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 陶瓷坯体借助一定的气体介质和温度的煅烧 , 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 , 使制品获得固定形状和符合使用上所具备的性能的过程 , 称为“烧成” 。 烧成温度俗称“火候” , 不同的陶瓷制品在烧成时都有一定的温度范围 , 在此区间内的温度变化 , 基本不影响陶瓷的品质 。

1

现代研究和实验表明 ,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烧成温度大致在900℃~1050℃ 。 先民往往在露天点燃篝火 , 烧制陶器 , 故而烧成温度相对较低 。 新石器时代的白陶鬶是大汶口文化的珍贵文物 , 其烧制时间距今约4500至6300年 。

据考古发现 , 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原始瓷器” 。 陶瓷界有人称原始瓷器为釉陶 , 即上了釉的陶器 , 其烧成温度可达1200℃ 。 到了汉代 , 随着窑炉的出现和工艺的进步 , 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诞生了 。 东汉黑釉瓷器的烧成温度约在 1180℃~1260℃;东汉时期上虞小仙坛出土的青釉瓷器的烧成温度更高 , 约在1260℃~1310℃ , 这与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烧成温度基本相当 。

1

釉色呈现的关键

1

釉的质感与色泽 , 是古人衡量瓷器美与不美的主要标准 。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 有着某些与玻璃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 , 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矿物为原料 , 这些原料通常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等化学物质构成 。 不同化学成分的釉料 , 烧成温度也不同 , 大体可以分为低温釉、中温釉和高温釉 。

1

低温釉是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配制的釉 , 在900℃以下的温度中就能熔融 , 冷却后凝固成玻璃状 , 也称“铅釉” 。 汉代铅釉陶的绿釉、“唐三彩”上的彩色釉 , 以及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娇黄、矾红、胭脂水等都是低温釉 。


【独家·24小时——文化篇】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独家·24小时——文化篇】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

中温釉是以“牙硝”为熔剂配制的釉 , 在1000℃左右的温度中熔融 。 孔雀绿、毡包青都属于中温釉 。

高温釉是以钾、钠、钙、镁等金属氧化物为熔剂配制的 , 在1200℃以上的火候中熔融 。 传统的青釉、黑釉、黄釉、红釉、蓝釉等釉色都属于此类 。


【独家·24小时——文化篇】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独家·24小时——文化篇】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

除瓷器本身的构成外 , 我们常常会看到瓷器的釉面上布满各种形状、色调的小裂纹 , 这种“缺陷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以及烧制瓷器过程中最关键的控温技术 , 又有什么秘密呢?

尽在《科学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