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清河:脱胎于古济水的黄金水道

一渠清水、万千鱼虾 , 舟楫林立、商贾如云……它从闹市中发源 , 奔腾独流入海;它是古济水的遗存 , 更是古代山东经济动脉 。 作为山东境内一条重要河流 , 小清河不仅集宣泄洪水、排除坡水和航运功能于一身 , 更在近九百年的时光中积累了深厚的岁月沉淀 。

2019年小清河复航工程正式启动 , 古老的小清河将再现黄金水道盛景 。

趵突泉是主要源头河道曾属于古济水

南宋建炎年间 , 刘豫附庸金朝而成伪齐王 , 主持开挖小清河 。 如此算来 , 小清河已经有快九百年历史 。 然而 , 小清河在此之前 , 已经有了深厚的岁月沉淀 。

中国古人把奔流入海的河流称作“渎” , 长江、淮河、黄河、济水尤为重要 , 被称作“四渎” 。 “四渎”之一的济水早已消失 , 但是通过地图上的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 , 仍能读出济水的印记 。

宋熙宁十年(1077年) , 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决口 , 于梁山泊分为南北二支 , 一支合南清河(即古泗水)入淮河;一支合北清河(即济水、大清河)入渤海 。 当北支的黄河水奔流到济南华不注山附近时 , 一下子决口脱离了古济水的河道 , 折向东北流入济阳 , 冲决出一条新河道 , 最终在利津入海 。

黄河在济南一拐弯 , 华不注山以东的济水故道便失去了用处 。 刘豫便将其“废物利用” , 在泺水入济水处筑堰 , 泺水的源头是赫赫有名的趵突泉 。 刘豫此举将历下诸泉水引入济水故道 , 并对沿线河道加以疏浚 , 形成了一条新河 , 这条河便是小清河 。 元于钦《齐乘》对此记录很清楚:“古泺水自华不注山东北入大清河 , 伪齐刘豫乃导之东行为小清河 。 ”

从1130年到1137年 , 历时8年 , 这条新河全线挖通 , 因依傍大清河 , 故名小清河 。 刘豫本是被写入《宋史》叛臣传、留下一片骂名的人物 , 但他在开挖小清河这件事上 , 客观上为山东做了一件好事 , 对小清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 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结合《水经注》来看 , 今天的小清河所经区域即古济水所在 。 小清河流域不断受到黄河侵淤 , 在济水湮没后 , 又形成新的河道 , 尽管名称不同 , 由济水演变为清河而至小清河 , 但其功能是一致的 , 宣泄洪水、排除坡水和航运 。

除了经常受黄河“折磨” , 济南泉水时多时少也给小清河航运带来了不少困扰 。 为了解决水源不稳定的问题 , 1905年 , 清政府在济南西郊的睦里庄建闸 , 开新清河 , 引玉符河水东流 , 经吴家堡、匡山北与柳塘河(今兴济河)合流 , 经香闸村东 , 过林家桥入小清河 。 从此 , 小清河的水源 , 除原主源市区的诸泉外 , 又向上延 , 增加了玉符河 , 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

小清河是一条美丽的河 , 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河 , 似一条五彩斑斓的玉带 , 蜿蜒穿行于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潍坊5座城市 , 流经槐荫、天桥、历城、章丘、邹平、高青、桓台、博兴、广饶、寿光10个县(市、区) , 在寿光羊角沟注入渤海 , 全长237公里 , 流域面积10572平方公里 , 覆盖山东陆地近十分之一的面积 。

小清河聚鱼盐之利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上世纪50年代 , 山东省有一册小学语文课本开头是一首民谣 , 民谣首句为:“小清河 , 长又长 , 山东是个好地方 。 ”

历史上的小清河自南宋刘豫开凿之后 , 承载了沿岸城乡的历史延续 , 连接着各地的文化交流 , 推进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 曾经是山东唯一兼具水陆联运、海河联运、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的黄金水道 。

其实 , 当年刘豫修小清河 , 很大程度上就是看重小清河的经济价值 。 山东渤海湾自古盐业发达 , 小清河从寿光入海 , 正好将寿光的盐运到济南 , 然后方便刘豫用盐与南宋交换所需物资 , 进而支持金宋战争 , 巩固伪齐政权 。

小清河入海口为寿光羊角沟 。 汉代盐铁官营时就在此设有盐官 。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寿光县 , 设盐官 , 司盐事 。 元朝时 , 羊口盐场东西长达百余里 。 小清河盐运最盛在清末和民国时期 , 羊角沟辟滩广晒 , 开晒滩池有千余个 , 年产原盐百万余担 。

济南黄台港是小清河沿线第一大港 , 寿光盐运到济南后 , 在黄台港设有盐垣囤积 , 再由车运至泺口港盐垣 , 然后入黄河分运至山东53个州县 , 以及河南省归德府属8县以及江苏、安徽一些县 。 因此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小清河也被人们叫作小盐河 。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 , 小清河航运一度受到冲击 。 1905年 , 济南修建了黄台港直通胶济铁路黄台站的港口专用线 , 实现了小清河运河与铁路的联运 。 同年 , 又修建了从黄台港通往黄河重要港口——泺口港的轻便铁路 , 实现了小清河与黄河的两河联运 。

由于客商们感到轻便铁路不利于泺口港的货物与全国铁路实现联运 , 因此 , 请求清政府将6公里的轻便铁路改建成与全国铁路规格一样的标准轨道 。 这样一来 , 不仅小清河能与铁路联运 , 黄河也能够与铁路联运了 , 大大提升了小清河的航运价值 。

直到1938年 , 日军占领济南 , 为了保证把海盐这一重要的战略物资全部劫往日本 , 防止从黄河运输到中原内地 , 日军才把连接泺口港与黄台港的铁路全部拆除 。

晚清以来的小清河运输货物相当丰富 。 当时小清河碧水平缓 , 绿柳夹岸 。 河中鹅鸭戏水 , 水产丰饶 , 船桅林立 , 岸上纤夫成行 。 民国初年 , 从济南西门登船离岸 , 沿西护城河出城入小清河 , 可以直抵渤海 。 直到上世纪50年代 , 货船仍能航行进济南城区 , 西门桥、成丰桥等处皆设有客货码头 。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 小清河被解放区军民称为“炸不烂的水上钢铁运输线” 。 新中国成立后 , 小清河被定为“全国五大战备水道之一”的战备运河 , 实际上小清河是济南市乃至山东省在全国的一张靓丽的地理名片 。

由于人口和用水量增加 , 小清河本身水源不足 , 加之受铁路和公路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大 , 小清河的航运越来越艰难 。 1997年 , 山东航运主管部门宣布小清河内河的航运全部停止 , 只保留海河联运部分 , 沿线地区再难见航船的影子 。

水患频繁扰百姓盛宣怀治河有道

小清河流域南高北低 , 既有山洪河道特点 , 又有坡水河道特点 , 一遇夏水盛涨 , 水泄不及便容易洪涝成灾 。 明代开始 , 小清河平均三年一小灾 , 十年一大灾 。 明清两代先后治理20余次 , 仍是时治时淤 。 每遇夏秋山洪暴涨 , 济南南山来水无处宣泄 , 一股脑流进小清河 , 沿岸数十村庄尽成泽国 。

古代对小清河治理最为成功的一次当数清光绪年间盛宣怀的整治 。 盛宣怀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 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 。 光绪十二年(1886年) , 他被授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道 , 官署在山东烟台 。 那几年山东黄河频频泛滥 , 巡抚张曜年年为黄河决口疲于奔命 , 盛宣怀到山东后 , 张曜请他主持小清河治理 , 为其分担治水重任 。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 , 盛宣怀从烟台乘船北上 , 到寿光县羊角沟小清河入海口 , 沿小清河溯流而上 , 查看沿河百姓受灾情形 , 勘察水灾频发原因 。 这一次 , 盛宣怀走了三百多里路 , 回去后做出治理小清河及其支流的一套详尽方案 。

治河是个烧钱的差事 , 当时山东财政困难 , 无力筹集款项 。 见此情形 , 盛宣怀派人向江南富绅巨商募捐 , 由山东巡抚给予褒奖 。 盛宣怀还提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 , 招募灾民参与小清河治理 , 以发工钱的方式来发放赈济款 , 得到了老百姓的积极响应 。

当年夏天 , 治理即见成效 。 由于河道畅通 , 虽然上游仍有洪水暴发 , 下游博兴、乐安、寿光等县未受水灾之害 , 是年田禾大收 , 芝麻、棉花亦得收获 。 此后 , 盛宣怀又多次勘察河道 , 还专门研读英国传教士有关治理小清河的专著 , 不断完善方案 。

征调民工数十万 , 耗支白银七十多万两 , 在盛宣怀主持下 , 三年间 , 疏浚河道四百余里 。 此次疏浚 , 全河一律展宽至十丈 , 开深一丈至一丈三尺;出河之土夯筑成堤 , 使河两岸成各宽十丈之马道 。 此次治理 , 终结了小清河柳塘口以上河段长期淤废状况 , 使海口至省城一气贯通 , 水患暂息 。

盛宣怀对治理小清河尽心尽力 , 在1893年11月工程完工之时 , 他本人亲自撰写了一篇《修濬小清河记》 , 纪念这件事 , 并给后人治河提出了建议 。 这篇文章后来被刻在了石碑上 , 原保存于小清河航运局 , 现移立于新整治的小清河岸边 , 供游人瞻仰 。

2007年 , 小清河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综合治理 。 这次综合治理的范围西起小清河的源头睦里闸 , 东至济青高速公路 , 全长31公里 。 从河底到两岸 , 从清淤到治污、从铺设管线到架设桥梁 , 从河道疏通拓宽到生态修复改造 , 从景观设计开发到城市发展规划 , 小清河的治理逐步走向系统化、现代化 。

部分图片:斩云剑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