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视人才的是哪个诸侯国呢?


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视人才的是哪个诸侯国呢?

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视人才的是哪个诸侯国呢?// //

春秋战国时代 , 要说到重视人才 , 很多人难免要想到鲁国 。 那个时代是以军事力量作为国力强弱的判断标准 。 鲁国是周天子的嫡亲之国 , 又是礼仪之邦 , 是最为推崇周礼的国家 。 鲁国人推崇文化 , 孔子、墨子这样的先贤都出生在鲁国 , 鲁国有着尊师重教的丰厚土壤 , 在后来鲁国都城被攻破的时候 , 大军在城外城中学子依然能安然无恙读书诵经 , 这样的文化环境就让鲁国不同于任何一个诸侯国 。 但是 , 鲁国是最重视人才的国家吗?其实不是 。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鲁国 , 只是姬周时代以来的鲁国 , 之前的鲁国已是不存在了 , 这里的根本就在于当年鲁国的始封君伯禽 。 这位国君来到鲁国的时候推行的是“变其俗” , 就是把姬周的传统习俗强行灌输给生活在鲁国旧地的东夷族群 。 鲁国最终是最具姬周特色的封国 , 即便到春秋晚期列国要学周礼也是以鲁国为圣殿级别 , 那么可见鲁国推行姬周风俗是相当彻底的 。 从另外的角度看 , 鲁国发展是开天辟地的 , 是没有传承的 , 所有风俗制度体系都是崭新的 , 鲁国旧地的东夷风俗已是销声匿迹 。

鲁国是纯正意义上的礼仪之邦 , 吴国王室派人到鲁国学习中原礼俗 , 也都认为大受震撼 。 很长一段时间内鲁国人都有某种制度优越感 , 尊崇孔子等先贤之学 , 很多贵族都到孔子、墨子门下求学 。 但是有个很大的问题则是 , 这些先贤们所推崇的是复古旧礼 ,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学的东西都是老派而原始的周礼 , 繁文缛节尤其之多 , 运用于政治和军事上都不太实用 。 王室贵族们虽对此极为向往 , 可具体操作层面他们更多还是以名利为重 , 孔子本人也对政敌少正卯诛之而后快 , 更别说满腹阴谋的三桓子弟 。


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视人才的是哪个诸侯国呢?

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视人才的是哪个诸侯国呢?// //

鲁国自伯禽始 , 推行的就是亲者亲、仇者恨 , 对于非我族群 , 认为都是其心必异 , 鲁国人绝难真心坚持人才为本 , 更多的还是站在自私的层面 , 保护着自我族群的利益 。 鲁国人对人才的态度充满矛盾 , 就是孔子、墨子们尚贤 , 对那些非本派的子弟、非本派的观点的 , 也是完全反对的 。 东夷族群的人才即便是人才 , 也是反派 , 也要被屠杀;少正卯就是有才 , 因为抢了孔子的徒弟 , 孔子就认为是异端邪说;三桓重视人才阳虎 , 一旦产生政治冲突 , 三桓也要联合起来共诛之 。

那么 , 如果鲁国不是最重视人才的诸侯国?是哪个国家最重视呢?燕国有个燕昭王筑黄金台 , 以邀请天下人才入驻燕国 , 这当然也是重视人才 , 但燕昭王是有所图谋 。 燕国受齐国压迫数年 , 燕昭王求取人才是要振兴燕国 , 要向齐国人复仇 。 魏国有西河学派 , 魏文侯固然是一代雄主 , 不过魏国刚刚经历三分晋国 , 虽是继承了优质政治和军事资源 , 可是立国未久 , 魏国面临韩赵和秦国夹击 , 魏文侯招引人才建立西河学派 , 则更是对国家发展的未雨绸缪 。 其后之秦国 , 则更是如此目的 。

史书中有:“齐带山海 , 膏壤千里 , 宜桑麻 , 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 。 齐冠带衣履天下 , 海岱之间敛袂而往” , 齐国这个国家有山海环抱 , 多盐碱之地 , 生活着东夷族民 , 这里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是所谓蛮荒之地 。 姜太公在此立国 , 推崇士农工商贾五民 , 布帛和鱼盐之业成了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 。 因此齐国人对各类人才都有着极大的宽容度 , 这种态度跟重农抑商的其他诸侯国不同 , 齐国对于文化更容易兼收并蓄 , 到后来齐国人也才能产生出稷下学宫这样的教育机构 , 诸子百家在齐国皆有其生存空间 。


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视人才的是哪个诸侯国呢?

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视人才的是哪个诸侯国呢?// //

《管子》里有:“夫霸王之所始也 , 以人为本” , 正是在管仲任职期间 , 齐国推行“三选之法” , 就是乡选、臣选及君选 , 实行的是逐级推荐 , 就是要让那些贤人上位 。 齐国以桓公之政为标杆 , 大多有尚贤之策 , 如齐宣王时代就有“士贵 , 王不贵”的说法 , 可见齐国人对人才的态度 。 而由于姜太公在齐国推行“顺其俗” , 也就很好的在齐国保存了东夷之文化 , 很多东夷人才也在齐国有了生存之道 , 齐国也即成为保存东夷文化较多的诸侯国 , 就连孔子也曾说:“吾闻之 , 天子失官 , 学在四夷 , 犹信” 。

孔子遭鲁国驱逐 , 则有了周游列国;孟尝君想良禽择木而栖 , 千里迢迢跑到秦国 , 结果还被一路追杀;商鞅、李斯虽在秦国建功立业 , 最终还是身遭惨死;吴起在楚国遭到迫害 , 就更别说伍子胥、申公巫臣流浪异国他乡 , 范蠡远离朝堂 , 南方诸国对人才的重视更是不够 , 史书中还有楚才晋用的说法 。 稷下学宫所培养出来的那些人才 , 不止在齐国发光发热 , 稷下学宫的孟子最后归了鲁国 , 邹衍去了燕国 , 慎子、荀子去了楚国 , 申不害去了韩国 , 公孙龙则是去了赵国 , 稷下学宫可谓战国之黄埔军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