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记忆」崇明土布,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来到崇明 , 不得不提及崇明历史悠久的土布文化 。 什么是崇明土布呢?这是相对于现代机织布的另一种手工纺织布料 , 崇明土布质地厚实、耐穿、保暖、吸汗、透气、舒适、环保、不起静电等 。
「崇明记忆」崇明土布 , 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
听过牛郎织女故事的朋友们一定知道 , 传说天上那绚丽的晚霞和云彩就是织女织出来的 。 而这个故事中有一幕织女为了帮助相公应对地主的刁难时 , 挥动发钗 , 用仙术操纵纺纱机织出一匹匹美丽的布匹 。
「崇明记忆」崇明土布 , 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
这是高配版的古代纺织啦 , 现实中可就不是这样的了 。 其实古代的纺织是非常辛苦的 。 家中的女儿、媳妇必须会织布 , 崇明民间早时就有“三岁小囡学纺纱 , 锭子头上开白花(指纱纺得太粗) , 爷揪辫子娘来打 , 邻舍好婆勿来劝 , 长大嫁人做媳妇 , 勿会纺纱人家话(被人讲)”的民谣 。
崇明土布的历史
元代:元代至元年间 , 华亭(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从海南黎族地区学得纺织技术归来 , 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艺 , 从轧花、弹花、纺纱到织布 , 一一加以改进 , 江南松江一带的棉纺织业由此空前繁荣 。
嘉靖:作为松江近邻盛产棉花的崇明 , 每年都有许多商贩把棉花贩运至松江 。 与此同时 , 又把那里先进的纺织工艺带回崇明 。 所以 , 崇明现在存世最早的正德年间编纂的《县志》上 , 就已有了崇明地界生产撞机布、苧经布的记述 。 由此可以推知 , 崇明土布生产的历史要早于嘉靖中叶 , 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
1553年:约在公元1553年开始 , 由时任崇明知县的唐一岑之夫人传入 。 依据主要是在纪念明代抗倭英雄唐一岑的《重建唐愍忠公祠记》墓碑上 , 载有“崇邑妇女知机杼而工织布者 , 皆公夫人之教也”这样的文字 。 唐一岑是广西临桂人 , 明代嘉靖中叶来崇明任职 。 当时我国南方盛产丝麻 , 对纺织工艺历来十分重视 。 少数民族地区如黎、壮、侗族等处 , 纺织技术要比中原地区、江南一带发达 。
上世纪:到了上个世纪初 , 崇明土布业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 13万户60多万人口的崇明 , 拥有10万台布机 , 年产量达250多万匹 , 仅次于松江、江阴 , 名列第3位 。 250万匹土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 不熟悉崇明土布的人可能不太清楚 , 如果将250万匹土布首尾相连衔接起来 , 足可以绕地球的赤道一圈半还多 。
「崇明记忆」崇明土布 , 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
崇明土布的种类
所谓大布 , 是指布的门幅在一尺半左右 , 每匹布的长度为九丈 , 以单篡和间布为史 。 单篡是指布的经纱与纬纱较稀疏 , 类似于当今医药上用的纱布 。 织成后大都销往南方 , 那里的人用来制作蚊帐 。 间布则指用经纬纱织出大小和图案不一的格子 , 一般用其缝制衣裤和被单 。 常见的间布有芦箩花布、蚂蚁布、秤星布、柳条市、格子布等 。 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还能用布机织出图案十分艳丽的布匹来 。
「崇明记忆」崇明土布 , 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
所谓小布 , 其门幅约在一尺左右 , 每匹长度为四丈 , 以白布、苎经布和线布为主 。 旧时江南江北地区流行的蓝印花布 , 大都由崇明土布中的白布印染而成 。
「崇明记忆」崇明土布 , 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
在崇明土布中 , 最有名的当属紫花揩面布和芦扉花布两种 。 紫花揩面布用崇明当年种植的紫花棉花为原料纺织而成 。 它之所以有名 , 是因为清末时期曾经出口到过英国 。 英国的皇家使用后十分喜欢 , 指令在华的英国机构 , 要他们寻觅金陵的紫花揩面布 , 后来一打听 , 它产于崇明 , 仅仅是经过金陵出口而已 。 可惜的是 , 紫花棉花的种植在崇明现在已经绝迹 。 现在如果有哪位要看紫花揩面布的话 , 可到向化的灶文化博物馆内一见它的真容 。 至于芦扉花布 , 崇明人大都用来做裤子 。
「崇明记忆」崇明土布 , 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
打格布:最喜庆的崇明老布当属织有双喜字样的格子布或其他图案的打格布 , 民间都以它来作为新婚时的被单 , 被叫做被单布 。 在山东 , 人们把这类大格有花纹、有文字的布称为鲁锦 , 一床这样的床单 , 出口到境外 , 要卖到千元以上 。 我们崇明的那些被单布绝对不输于鲁锦 。 须知 , 鲁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流行起来的 。
「崇明记忆」崇明土布 , 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
毛巾布:最适宜做内衣的布叫毛巾布 。 毛巾布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泡泡纱 。 摸上去 , 它的手感特别好 , 软软和和 。 以前崇明人家生了孩子 , 未满周岁要穿毻毛衫 。 小孩皮肤嫩 , 穿了用毛巾布做的衣服 , 皮肤绝对不会受损 。
老布:崇明岛上土生土长的人一般不称之谓“土布” , 而习惯地称为“老布” 。 用“老”字作前缀 , 大概“老布”与“崇明老白酒”、“崇明老毛蟹”一样 , 在老百姓的眼中都是历史悠久、名声斐然的传统特产 。 崇明农村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机和土布 , 崇明土布曾远销至东北三省和南洋群岛 , 在鲁西南一带 , 女儿出嫁时若能有几段崇明土布作嫁妆 , 那是引以为豪的事情 。
「崇明记忆」崇明土布 , 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 上世纪70年代 , 社队办纺织工业的兴起 , 替代了土布的生产 。 辉煌了几百年的崇明土布 , 就这样逐渐湮没 。 2013年“崇明土布馆”在崇明江南三民文化村开馆 , 展示了大量当年的纺织工具及土布实物 , 着重介绍崇明土布的纺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崇明植棉、纺织上曾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 以场景再现形式 , 展现了崇明土布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风采 。 现如今 , 还有不少民间手艺人、文艺爱好者们参与到土布复兴文化的再创造上 。
「崇明记忆」崇明土布 , 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
崇明土布分为三大类:坯布;间布、单篡 。
坯布是指用未曾染色过的棉纱纺织而成的布 , 民间又叫小布 。 旧时崇明民间的小布大都用于外销 , 所以老百姓又称织布为生的人家为织卖布 。 间布是经纱或纬纱经过染色后织成的花式布 , 民间又称它为大布 。 百姓都用间布来制作衣被 。 单篡是经纬比较稀松、类似于现在的医用纱布样的织物 , 民间都以它来制作蚊帐 。
在崇明土布中 , 最有名的当属紫花揩面布和芦扉花布两种 。 紫花揩面布用崇明当年种植的紫花棉花为原料纺织而成 。 它之所以有名 , 是因为清末时期曾经出口到过英国 。 英国的皇家使用后十分喜欢 , 指令在华的英国机构 , 要他们寻觅金陵的紫花揩面布 , 后来一打听 , 它产于崇明 , 仅仅是经过金陵出口而已 。 可惜的是 , 紫花棉花的种植在崇明现在已经绝迹 。 现在如果有哪位要看紫花揩面布的话 , 可到向化的灶文化博物馆内一见它的真容 。 至于芦扉花布 , 崇明人大都用来做裤子 。 上世纪二十年代 , 伟人毛泽东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 他在调查江苏农民运动的情况时 , 曾经向崇明籍的学生陆铁祥打听过崇明一种能做衣裤的条纹纵横的土布叫什么名称 。 当他知道芦扉花布的名称后 , 连连赞叹过 。
最喜庆的崇明老布当属织有双喜字样的格子布或其他图案的打格布 , 民间都以它来作为新婚时的被单 , 被叫做被单布 。 在山东 , 人们把这类大格有花纹有文字的布称之为鲁锦 , 一床这样的床单 , 出口到境外 , 要卖到千元以上 。 我们崇明的那些被单布绝对不输于鲁锦 。 须知 , 鲁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流行起来的 。
在崇明土布中 , 最适宜做内衣的布叫毛巾布 。 毛巾布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泡泡纱 。 摸上去 , 它的手感特别好 , 软软和和 。 以前崇明人家生了孩子 , 未满周岁要穿毻毛衫 。 小孩皮肤嫩 , 穿了用毛巾布做的衣服 , 皮肤绝对不会受损 。
有人以为土布太土上不了台盘 , 其实 , 我们崇明土布在生活中也十分有地位 。 崇明的各式间布民国年间在山东的鲁西南一带被称为崇明细布 。 当地女儿出嫁时陪嫁的嫁妆里一定得有崇明细布 , 不然会给人家看不起 。 崇明细布象征着身份地位 。 崇明现在存世最早的正德年间编纂的《县志》上 , 就已有了崇明地界生产撞机布、苧经布的记述 。 由此可以推知 , 崇明土布生产的历史要早于嘉靖中叶 , 起码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 到了上个世纪初 , 崇明土布业可以说是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 13万户60多万人口的崇明 , 竟拥有10万台布机 , 年产量达250多万匹 , 仅次于松江、江阴 , 名列第3位 。 250万匹土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 不熟悉崇明土布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清楚 。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 , 如果将250万匹土布首尾相连衔接起来 , 足可以绕地球的赤道一圈半还多 。
崇明的布庄大都设在港口附近的集镇上 。 妇女们连夜织好布匹以后 , 清晨就由家中的男性背着去上镇卖给布庄 。 “黄布包得结墩墩 , 睡到五更娘子叫出声 。 睏梦头里爬起来 , 三步并作两步行 。 跑到布庄汗淋淋 , 换来铜钿米糠买几升 。 ”这首民间歌谣所叙述的 , 就是农家上镇去卖布的情景 , 它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崇明乡间田埂上 , 每天黎明时分 , 上镇的乡民 , 背着大包小包土布急急赶路的神情 。 布庄老板收得布匹后 , 便以大布每60匹 , 小布每40匹为单位 , 打成一捆一捆 , 敲上各自庄号的货牌 , 准备外运 。 “庆春红”、“永大王”、“晋广成”等 , 可以说是当年崇明土布中的知名品牌 。 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 , 崇明全县15个集镇上就有布庄40多家 。 尤其在中部地区的油车桥、东新镇、新开河一带 , 布庄特多 。 其中的油车桥 , 离长江南口不足2里之遥 , 运输方便 , 布匹购销更是兴旺发达 , 短短一条镇上布庄有17家之多 。 当时的县政府 , 为保护布庄老板的利益 , 还专门在镇上设立了警察分所 。 由宋天伦开设的布庄资金最为雄厚 , 有10万银圆 , 庄内旺季时日收土布6000多匹 , 有2艘能驶远洋的大船直运东北 。 全镇共有能驶外海的大船16艘 , 能航吴淞的小船40余艘 。 “金油车桥银堡镇 , 铜新开河铁浜镇” , 油车桥被人们冠之以“金油车桥” , 确实名正言顺 。
除了布庄收购布匹外 , 崇明乡间还有许多流动布贩经营收购业务 。 这些人资本较少 , 凭着雇来的一辆或几辆独轮车 , 行走在乡间狭窄的小路上 , 走村串户地收购布匹 , 装满车辆后再贩至外地 。 正是由于这些流动布贩们终年在乡间奔波 , 才使地处偏僻角落 , 远离集镇港口的民间布匹无滞销之忧 。
崇明土布的外运销售分为南北两线 , 北线又分陆地和海上两路 。 陆路的布匹 , 大抵由苏北北上 , 经山东到达河北 , 在吴桥一带分销 。 海路则沿黄海北驶 , 至山东的青岛、烟台 , 辽宁的牛庄(现称营口)、旅顺 , 最远达安东(现称丹东) 。 布匹运至牛庄、安东等港口后 , 再转辗销售至东三省各地 。 土布南路销往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带 , 最远的直至南洋群岛、吕宋 。 20世纪初叶 , 崇明布商还在上海有名的公兴栈旅馆内设有专门的土布交易场所 。 南来北往的客户与布商在内洽淡交易 , 部分土布也在此中转 。
就这样 , 崇明土布经南北两线的运销 , 经沪上市场的交易 , 影响日渐扩大 , 名声逐渐远播 。 织卖布 , 织卖布 , 卖出了生意的红红火火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 日本侵略者出兵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 , 成立起所谓的“满洲国” 。 为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 崇明土布业终止了对东北地区的土布营销 。 再兼之当时海上运输时遭盗匪抢劫 , 布船也停止了对山东青岛、烟台等港口的运送 。 土布销售的北方线路由此开始中断 , 仅以运销南方来维持 。 1938年起 , 崇明和江浙沿海一带也相继沦陷入日冠之手 。 由于棉花棉布的产销都受到日冠的严格控制 , 而他们又向南方一带市场大量倾销自己生产的“洋布” , 致使土布南路的销售市场亦被切断 , 崇明土布行业因此濒临绝境 。 最典型的是 , 以收购运销土布繁荣起来的金油车桥 , 竟成了一个无船来往的死港 。
1945年 , 日冠投降 , 崇明土布却未能遇到起死回生的机会 。 1940年代后 , 沿海地区的现代纺织业发展迅猛 , 以手工为主生产的崇明土布无法和机器纺织的洋布相匹敌 。 再加上国民党当局连打内战 , 物价暴涨 , 经济几近崩溃 。 元气大伤的土布业无力东山再起 , 只能以极低的产量维持本县乡间百姓的穿着 。
新中国成立以后 , 人民政府为组织全县人民开展生产自救 , 曾号召大力发展棉花土布业 , 恢复土布生产 , 并积极拓展销路 。 1952年 , 新河镇的建森土布合营处和崇明土布联营处分别在福建的建瓯和江苏的连云港建立了土布外销处 , 土布销售又趋活跃 。 据称在1954年时 , 产量达到过713620多匹 。 1955年起 , 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政策 , 崇明土布的生产又陷入了低谷 。 崇明民间百姓仅凭自留地上所得的一点棉花来纺纱织布 , 以供儿女婚嫁时用 。 经批准成立的土布生产合作社 , 所生产的有限布匹 , 都销售给制造油布伞、帆船篷布和遮物油布之用 。 到了上世纪70年代 , 社队办纺织工业的兴起 , 完全替代了土布的生产 。
辉煌了几百年的崇明土布 , 就这样逐渐湮没 。
「崇明记忆」崇明土布 , 织造出来的辉煌历史// //
- 广德新杭镇近代温州移民的一段记忆
- 红安记忆,顺访林彪故居
- @列兵,下连了,请把新兵连的记忆带走……
- 日语口语省略用法「?りゃ」是什么意思?
- 北京记忆1994年,南北长街百姓生活
- 晨辉夕照映乡愁——水阳记忆
- 为什么人们都说「包治百病」?
- 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北运河与北京漕运记忆息息相关
- 文人们在济南留下的那些记忆片段
- 广州街拍1979年,四十年前生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