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样可笑的选人制度是怎么废除的?

东汉使用“察举制”

东汉末年 , 朝廷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 , 简单来说就是拼人品 。 各级地方长官把他们认为人品好到爆棚的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 , 然后这些人就既有名分又有工作了 。 这个制度有个缺陷 , 就是官吏的选拔权容易被豪门大族垄断 。 因为豪门大族往往有人有钱有地盘 , 控制舆论包装自家子弟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 。

举秀才 , 不知书;举孝廉 , 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 高策良将怯如鸡 。

这首《桓灵时童谣》就是说察举上来的秀才、孝廉缺德寡才 , 或没有学问 , 或不孝敬父母;所谓清白寒门子弟 , 不过是些肮脏东西;所谓上等良将 , 实际上是些胆小如鸡之徒 。 讽刺了宦官当政时期的人心不蛊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崩溃 。

曹操使用“选拔制”

到了曹操时代 , 由于曹操本身并非名门 , 他祖父还是被这些名士当作死敌的宦官集团一员 , 因此曹操和名士之间一直磕磕碰碰 , 谁也瞧不起谁 。 同时 , 曹操为了自己的事业发展 , 也需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 因此曹操发布了唯才是举令 , 只要有才华的人曹操都愿意任用 。 这样一来 , 曹操身边既有张郃这样的降将 , 也有曹仁这样的亲戚 , 同时还有郭嘉这样的寒族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样可笑的选人制度是怎么废除的?

举秀才不知书 , 举孝廉父别居 , 这样可笑的选人制度是怎么废除的?// //

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

曹操的选拔机制为自己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 , 但与此同时 , 也伤害了豪门大族的利益 , 说穿了就是曹操抢了世家大族的官吏选拔权 。 想当年 , 世家大族人事选拔权在手之时 , 那真是“号令天下 , 谁敢不从” 。 因此世家大族做梦都想把人事选拔权拿回来 。 眼下谁能帮他们实现梦想 , 谁就是他们鼎力支持的对象 。

曹丕使用“九品中正制”

但是,到了曹丕这一代,就不能再用曹操那一套了 。 天下大势趋向安定,社会的流动性不如曹操时代那么大,就需要建立一套常态化的官员选拔制度 , 保证有志之士都能做官 。 就在这种情况下陈群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样可笑的选人制度是怎么废除的?

举秀才不知书 , 举孝廉父别居 , 这样可笑的选人制度是怎么废除的?// //

为了巩固统治 , 曹丕使用了九品中正制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九品中正制被正式提出 。 九品官人法规定 , 政府在每个州郡设置中正官 , 地区人才需要中正官员品评 。 各地人才被中正官按照九个级别 , 从九品“下下” , 到“上上” 。 中正给人才定出的“品级” , 被称作“乡品” 。 一个(获何等乡品,将决定他日后在官场的起点和终点 。 例如 , 某甲获得一品 , 那么他的起家官取一般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中级官员 , 在职位好好干 , 不犯错 , 功绩日累 , 他就很有机会晋升为高级官员 。 如某获得五品乡品 , 他就只能从芝麻官做起,做一辈子最多也只能到个没什么油水的部门 , 做一个打酱油的中层官员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样可笑的选人制度是怎么废除的?

举秀才不知书 , 举孝廉父别居 , 这样可笑的选人制度是怎么废除的?// //

图解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进步意义

九品宫人法弥补了随着汉朝一起消亡的察举、征辟制度 , 在曹丕手或者想在曹丕手下打工的人从九品官人法看到了当官的希望 。 曹丕在任命中正官的时候也非常谨慎 , 一般都选取中央近臣出任 。 因此九品官人法既满足了普通人做官的欲望 , 也适应了曹丕控制朝野力量的需要 。 在曹丕九品中正制刚开始推行时候 , 这项政策的确算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好政策 。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但是 , 九品官人法存在着很严重的不足 。 首先 , 汉代存在的问题 , 到了曹魏集同样存在 。 其次 , 中正虽然由中央官员出任 , 但是在品评的时候容易受到地方大族的影响 。 一个地区几十万人 , 那些出身贫寒但是身怀才学的人 , 被中正官关注的难度很大 。 哪怕中正官人品高洁 , 不偏私不偏担 , 他也很难顾及这么多人 。 再加上中正官本身又是中央官员平时要处理的政务不少 , 他们能接触的“人才” , 大多是名门子弟 。 时间久了 , 大族就容易掌控官员选拔 , 也就更容易控制哪怕曹丕能看出这个制度的弊端 , 他也只能接受这个方案 。 因为世族是他在登上帝位的过程中给予他最大帮助的集团 。 如果没有了他们的支持 , 曹家根本不可能统治自己的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