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有废长城之举?雍正说:大清已实现华夷一家

向敬之

1

“秦筑长城以来 , 汉、唐、宋亦常修理 , 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 , 诸路瓦解 , 皆莫敢当 。 可见守国之道 , 惟在修法养民 。 民心悦 , 则邦本得 , 而边境自固 , 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 康熙三十年五月乙巳)

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 , 皇帝率诸王公大臣约蒙古各部落首领会盟多伦诺尔归来 , 古北口总兵官蔡元报告其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 , 请行修筑” , 工部拟批准 , 怎料康熙以此谕驳回 。

世人皆认为康熙之所以不再修筑长城 , 是因其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祖辈入关的经历中认识到:长城并不是防患固国的屏障 , 真正的长城在人民的心中 , 在富民强国 , 凝聚民族精神里 。


康熙为何有废长城之举?雍正说:大清已实现华夷一家

康熙为何有废长城之举?雍正说:大清已实现华夷一家// //

中年康熙读书像

这断章取义丢了前文:“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 。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 康熙三十年五月乙巳)那才是康熙心里盘算着的另一种政治策略:长城内外都是他的天下 , 今有提议修缮八旗子弟铁血破残垣的长城 , 是要防患北国冰天雪域再起龙吟气 , 还是指桑骂槐称其外族主政的不合正统?他岂能“兴工劳役”再修一道土工长城 , 重筑分割关内多民族与“三北”游牧民族的隔离墙 , 来时刻提醒自己来自关外 , 是强抢过来的“帝王治天下”之“本原” , 而非由来有“自” 。

春秋时期 , 孔子就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 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礼记》进一步对“大一统”有云:“天无二日 , 土无二主 , 家无二尊 , 以之治之也 , 即大一统之义也 。 ”但是 , 部落之争 , 国家之战 , 导致了中原地区政权修长城 , 以抗御边患 ,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 秦始皇筑长城 , 以此作为中原农耕民族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风火墙 , 作为华夏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分界线 。

长城内外 , 对立冲突 。 历史上的“中国” , 也就成为一个政治地理和国家疆域的旧概念 , 也导致了商周以降的中原历代王朝 , 尤其是汉族中央政权 , 一方面强化“大一统” , 一方面排斥“夷狄” 。 所谓“内中国外夷狄” , 也就成为了中原政权坚守的民族观念和传统 。

为了这一个分界线 , 历朝历代对长城赋予了重大的军事防御功能 。 中央政权不惜靡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不断修复、加固长城 。 而此却以明朝为最 , 明朝自太祖开国起 , 不但分封了九大攘夷塞王 , 而且把修长城当为一项国策 , 一直延续到崇祯亡国前夕 。

2

明修长城 , 最初旨在防御蒙古残元势力 , 后来又与蒙古瓦剌、鞑靼对峙 , 后拦截东北女真—满洲不得破关南下 。 这道防火墙真的有用吗?作用是有一些 , 像明军扼守山海关 , 满洲势力直至明亡后吴三桂被迫开关迎降前 , 始终不能越过此处长城一步 。 但是 , 1449年的土木之变 , 1629年的己巳之变 , 也先的瓦剌兵 , 皇太极的后金兵 , 先后威胁明朝京师 , 都是越过长城后的长驱直入 。

就是皇太极时期 , 八旗兵曾五次入关 , 对明朝社会秩序、经济生产以及政治建设 , 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

甲申巨变 , 满洲入关 , 问鼎北京 , 逐鹿中原 。 长城 , 对于清朝政权而言 , 早已失去了防御“三北”游牧势力的作用 。

先说东北 。

这是满洲统治者的发祥之地、龙兴之地 , 皇太极时代已基本统一东北全境:“自东北海滨 , 迄西北海滨 , 其间使犬、使鹿之邦 , 及产黑狐、黑貂之地 , 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 , 厄鲁特部落 , 以至斡难河源 , 远迩诸国 , 在在臣服 。 ”(《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一 , 崇德七年六月辛丑)迄至顺治元年 , 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统兵入关 , 也相继拿下了明军撤走的宁远、中后所等四处孤城 。

至康熙二十八年 , 清廷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 划定中俄东段边境 , 将北至外兴安岭以南的广阔地区 , 都纳入了大清王朝的版图 。


康熙为何有废长城之举?雍正说:大清已实现华夷一家

康熙为何有废长城之举?雍正说:大清已实现华夷一家// //

皇太极像

再说北部 。

这是蒙古部族势力范围 , 诸部互不统属 , 纷争不断 。 皇太极天聪年间 , 对强悍的察哈尔部进行多次征讨 , 迫使其首领林丹汗死在流亡途中 。 皇太极一统漠南蒙古 , 并组建蒙古八旗 , 以盟旗制度统辖蒙古诸部 , 并威逼漠北蒙古即喀尔喀诸部与清廷建立朝贡关系 。

再说西北 。

康熙二十九年 , 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率部东侵 , 意图与清廷争夺内外蒙古 。 康熙帝先派两路大军紧急 , 继而御驾亲征 , 大败噶尔丹 , 使之带着千余人仓皇逃亡漠北 。

康熙初征大胜 , 为加强北方边防与喀尔喀诸部管理 , 于是邀约蒙古诸部贵族 , 进行一次多伦会盟 , 定疆界 , 制法令 , 并将在内蒙古推行的盟旗制度推至喀尔喀三部 , 明确清朝中央政府对喀尔喀蒙古的国家主权管理 。

此时的长城 , 虽然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风雨和民族记忆 , 但不过是横亘在大清王朝内陆的一座长长的土墙 。 倘若再如前明那般劳民百万 , 斥资巨大 , 那也是典型的浪费 , 劳民伤财 。

当然 , 康熙废长城之举 , 又是中华历史上的一大创举 , 正式将中央政府直辖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地理坐标 , 由秦修长城真正的、全面的、纵深地延伸到长城以外 , 实现了长城内外的“大一统” 。

3

康熙帝果断地制止大臣请旨拨款修复长城 , 这就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康熙废长城” 。 此举 , 标志着在政治上中国不再有长城内外之分 , 也废弃了承传了两千多前的“华夷之辨” 。

他死后没有明确继承人选 , 雍正即位颇受争议 。 湘南士人曾静大肆炒作吕留良的“华夷之说” , 将入中原的满人指斥为“异类”、为“禽兽” , 遭到雍正严厉地反驳:“逆贼吕留良等 , 以夷狄比于禽兽 , 未知上天厌弃内地无有德者 , 方眷命我外夷为内地主……自我朝入主中土 , 君临天下 , 并蒙古极边诸部落 , 俱归版图 。 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 , 乃中国臣民之大幸 , 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今逆贼等于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之时 , 而妄判中外 , 谬生忿戾 , 岂非逆天悖理 , 无父无君 , 蜂蚁不若之异类乎?”(《大义觉迷录》卷一)


康熙为何有废长城之举?雍正说:大清已实现华夷一家

康熙为何有废长城之举?雍正说:大清已实现华夷一家// //

允礼所绘雍正像

雍正的雄辩 , 虽有自我颂扬之意 , 但也间接地说明了康熙帝将太宗“满洲、蒙古、汉人 , 俱为一体”的政治思想 , 推至了“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融合高度 。 康熙帝坚持国家的统一 , 推行民族联合政策 , 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大一统” 。

这是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 。

这让大分裂时代承载着军事防御功能的长城 , 成为了盛世之下的一道凭吊历史的文化遗产 。

满洲自关外入主中原 , 以满族这一人数较少的统治民族高居中国顶层 。 康熙将从皇太极、顺治处继承的“满汉一家”民族思想 , 做了深化 。 他要做“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共主 , 证明自家皇权体系是“大一统”的正脉 。 从其亲政以来的诸多大事:平叛三藩、收服台湾、兴废太子、以治兼道、出兵准部……来看 , 其都是谨终如始地精心构建“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五 , 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的康熙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