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一首名作 。

三峡两岸重山蔽日 , 猿声不止 , 在这样的氛围中 , 得到大赦、去心似箭的李白 , 穿越重重山川 , 在顺流而下的轻舟中 , 感受到了无比的轻松和愉悦 。

但上面描述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吗?这首诗究竟写于什么时间?学术界研究多年 , 却一直没有定论 。

让我们一同跟随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老师 , 且听他将这首诗的神秘娓娓道来 。

背景——李白的仕途波折

李白的一生 , 可以说是有所起伏的 。

李白是一个入仕心非常强的人 , 但是他又不愿意靠循规蹈矩考进士的办法去做官 , 所以李白走的是另一条路——通过在江湖上先获得一个好名声 , 再直接被招到皇帝身边去做官 。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

最终他的目的达到了 , 李白在天宝元年 , 被唐玄宗招到长安 , 做了供奉翰林 , 即皇帝身边的私人秘书 。 但是“才”分很多种 , 李白的“才”是写诗歌之才 , 并不是为政之才 。 因为李白的自尊太强了 , 对逢迎官僚、逢迎皇上 , 他本能的有一种排斥 。 所以李白做不了官 , 两年多以后 , 他就被赐金放还 。

这以后的李白 , 在安史之乱的时候 , 还曾想有所作为 , 结果又误入歧途 , 被流放夜郎 , 最后遇赦回来了 。 所以李白在官场仕途上 , 做得并不成功 。

品读——诗歌的细节之妙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

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辞白帝彩云间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第一联 。 “朝”是写早晨 , “白帝”指今天四川的白帝城 。 当然这个白帝 , 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就是把白帝做实 , 他确实是离开白帝;另一种就是不要将它讲得那么实 , 因为这首诗和中国古代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有关 , 中间有一段话:

“或王命急宣 , 有时朝发白帝 , 暮至江陵 , 其间千二百里 , 虽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 ”

“朝发白帝 , 暮至江陵”这八个字非常重要 , 是说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 晚上就到达江陵了 。 这是写从四川到湖北 , 路途顺江而下 , 走得是多么快 。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

白帝城的位置很高 , 高到你沿江东下以后 , 再回望白帝城的时候 , 白帝城宛如在彩云之间一样 。

作者这种写法 , 对沿江而下的游客来说 , 确实如此 。 白帝城位置高 , 江面的水平面比较低 , 这是做实的;另外它还含有另一层意思 , 为什么千里江陵 , 一天就能够走回来了?这是因为一个地方高 , 一个地方低 , 高低的落差导致江水的流速非常的迅捷 , 所以船走起来非常轻快 。

这里的“快” , 也透露出来写诗的人内心的那种轻快、愉快 。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还” , 大家不可放过 。 因为将来我们在分辨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的时候 , 还要提到它 。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

看第二联 , 也就是下面的两句 。 说到这里 , 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引用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每至晴初霜旦 , 林寒涧肃 , 常有高猿长啸 , 属引凄异 , 空谷传响 , 哀转久绝 。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 猿鸣三声泪沾裳 。 ’”

三峡两边有很多猿 , 猿的叫声很凄切 , 经过三峡的人 , 由于水流的湍急 , 所以往往听着猿声不断 。 李白为了写船行之快 , 所以他说 , 我耳边的猿声 , 一声叫响 , 一声又来了 , 我还没有听完 , 结果我的船 , 已经经过了三峡的万重高山 。

大家注意 , 他写“舟”的时候 , 在前面用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形容词“轻” 。 “万重山”的“万”当然是一个夸张的说法 , 就是多 , 过了很多山;“轻舟”的“轻” , 写的不光是舟轻 , 而且写出来了乘舟者内心的那种轻快 。

“轻”可以说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 。 作者心里非常轻松 , 感觉到船也走得非常轻快 。

《早发白帝城》的历史谜团

但这首诗问题在哪儿呢?这首最著名的李白的代表作 , 写于什么时间 , 学术界至今未有定论 。 最有名的说法有两种 。

第一种说法: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出川 , 但这种说法遭到了学术界大多数人的强烈反对 , 就是因为“还”这个字 。 反对者认为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说明李白不是第一次出川 , “还”的意思是去了四川 , 又从四川回来了 , 如果是第一次出川 , 又何谈“还”呢?王立群教授提供了一种思路 , 如果李白的诗是化用“朝发白帝 , 暮至江陵” , 那么“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就没有做实的意义 。

第二种说法:学术界的绝大多数人 , 认为这首诗就是写于乾元二年李白遇赦回来的时候 , 因为这一年李白遇到了一件事 。 李白在安史之乱的后期 , 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军队 , 永王起兵也想去抗击安史叛军 , 结果反而被唐肃宗判定是叛军 。 参加这支部队的李白 , 也因此被贬到夜郎 。 但是在乾元二年的三月 , 因为天下大旱 , 唐肃宗下诏大赦天下 。 李白被赦免以后 , 就从流放的途中返回来了 。 从白帝到江陵途中 , 写了这么一个很轻快的诗 。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

第二种说法有道理吗?王立群教授说 , 他觉得未必 。 有两点理由:

第一点理由:从操作程序上看 , 李白这首诗是否写于乾元二年值得讨论 。 乾元二年的三月确实因为大旱 , 唐肃宗下诏大赦天下 , 这是个事实 。 李白还没有到达夜郎 , 结果就遇赦回来了 。 但你读这首诗 , 会感到三峡的水非常丰沛 , 船走得那么快 , 是因为水多、水流得快 。 在中国古代 , 水流最快的只有两个季节 , 一个是春天 , 一个是秋天 , 因为春天跟秋天是三峡水量最丰沛的季节 。 这两个季节他乘船走 , 可能是最快的 。 但是这里已经有研究者提出 , 从唐肃宗下诏大赦天下 , 诏书到达李白所管辖的夜郎 , 当地再把李白列入大赦的名单 , 上报给朝廷 , 然后再由唐肃宗亲笔批复后 , 最后把大赦文送回来 , 李白才真正能够得到赦免 。 光这个公文来回的行程 , 至少得在三个月以上 。 所以说 , 乾元二年三月 , 唐肃宗下诏 , 要是等到李白回来 , 那至少到秋天了 。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谜团// //

第二点理由:这首诗中间用到了“江陵”这个词 , 很有意思 。 但在这里我们要指出一个事实 , 乾元元年唐肃宗下令 , 把江陵改名“荆州” 。 换句话说 , 江陵改名以后 , 成为平叛的一个重要据点 , 叫荆州大都督府 。 李白又是因为参与了叛军才被流放夜郎的 , 所以在江陵改名之后 , 我们现在看到的李白的诗歌中间 , 凡是提到江陵 , 李白非常谨慎 , 一律改成荆州 。 那么 , 受李璘事件影响牵连 , 后来又被赦免的李白 , 他写诗还敢再称江陵吗?

至少大多数人反对的“初次出川说” , 还是有可能存在的;大多数人都赞成的“遇赦东归说” , 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 。

我们所有的这些说法 , 都是一种推测 。 有没有道理 , 可以供大家参考 。

在古代诗歌中 , 三峡这段水路 , 总与流放和贬谪联系在一起 , 逆流而上的水路本来就行之不易 , 再加上两岸不断的猿啼 , 在这种压抑、凄凉的氛围中 , 贬谪之人本就沮丧的心情 , 会更加沉重 。

李白写下这首《早发白帝城》时 , 是不是正在遇赦回归的路上 , 以及他胸中埋藏了多少不甘 , 都只能待后人继续考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