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古画背后有故事: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继述堂”珍藏着一幅乾隆年间绢画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三百年古画背后有故事: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继述堂”珍藏着一幅乾隆年间绢画


三百年古画背后有故事: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继述堂”珍藏着一幅乾隆年间绢画

三百年古画背后有故事: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继述堂”珍藏着一幅乾隆年间绢画// //

在第四批省级历史名村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 , 有一座震山祖祠 , 是该村的宗祠 , 祠内堂前正中挂着匾额“继述堂” , 堂内珍藏着一道乾隆十六年御赐诰封圣旨以及同时期的绢画手卷一幅 。 该幅古字画经过岁月的洗礼 , 几经周折 , 在祠内保存甚好 , 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 古字画的背后 , 流传着一段才子和村民的历史故事 。

这幅古字画为珍贵文物 , 是山河村的传世之宝 。 它由当时的乡中才子沈召棠、沈士林、林辉星三人合力创作而成 , 其中沈士林、林辉星负责题诗 , 沈召棠负责作画 。 落款为少咸子的沈召棠在古字画中间作画 , 并交代了画作名称和作画的时间地点:清溪浅水行舟图 , 庚寅立冬之于丹诏城北之倚云山馆 。 落款为少琼子的沈士林在古字画的右边题诗 , 用144个字的笔墨描绘了当时山河村的美好景色:山泽时晦暝 , 归家暂闲居 。 满园植葵藿 , 绕屋树桑榆 。 禽雀知我闲 , 翔集依我庐 。 所愿在优游 , 州县莫相呼 。 日与南山老 , 兀然倾一壶 。 楚山有高士 , 梁园有遗老 。 筑室既相邻 , 同田复同井 。 糗糒常共饭 , 儿孙每更抱 。 忘此耕耨劳 , 愧彼风雨好 。 日夕寒风来 , 衣裳苦不早 。 种桑三百树 , 种黍三十亩 。 衣食既有馀 , 时时会宾友 。

在古字画左边 , 落款为拱南氏的林辉星 , 则用173个字的篇幅述说自己对书法的见解:惟魏之钟繇 , 晋之王羲之、献之 , 唐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按:应是笔误 , 赵为元人) , 多为世所宝 。 至宋有苏轼、蔡襄 , 元有米芾 , 明有董其昌 , 亦其最著者也 。 夫以用笔之法 , 当时惟王右军丰姿超群 , 英拔无匹 。 即至如鲁公书 , 气格尤擞尚逊一筹 , 所以书法规矩变化正日多 。 余少时学书 , 并未知古人用笔之法 , 至是而欲变其气习 , 又愿而未能 。 不深负能书法度乎 , 抑亦贻笑方家也 。

为何名家的作品会落脚在郊野乡村?据村民口口相传 , 清乾隆年间 , 勘测官沈士林、林辉星、沈召棠奉命到丹诏测量 , 不料在山宝雷村(今西潭镇山河村)附近的山林迷失了方向 , 受困于山中 。 天色渐晚 , 他们站到山顶上俯瞰四周试图寻找方向 , 发现山下不远处有稀疏火光 , 三人抱着一丝希望朝着光亮处下了山 , 原来是山宝雷村的几位村民点着篝火在溪边捉鱼 。

三个人又饥又寒 , 走下山时已筋疲力尽 , 村民们友善地接待了他们 , 为他们端上热菜热汤、安排住处供他们休息 。 此时三个人已身无分文 , 无法给予村民报酬 , 然而淳朴善良的山宝雷村民并不求回报 , 得知三人的身份和来意后村民们还筹集银两给他们当回去的路费 。 三人深受感动 , 决定在白丝绢上合作一幅诗画 , 送给山宝雷村民作纪念 , 聊表感谢 。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通讯员 陈静 采访人员 罗培新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