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历史:苏中公学,革命摇篮!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 , 革命摇篮!

苏中公学 革命摇篮

曹甸镇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 。 1944年6月1日 , 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在曹甸境内的金吾庄创办了"苏中公学" 。 一批党政军机关、军需工厂相继驻扎于周边 , 他们与曹甸人民血肉相连 , 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 , 为老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革命摇篮!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 , 革命摇篮!// //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革命摇篮!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 , 革命摇篮!// //

1944年3月 , “车桥战斗”胜利后 , 宝应成为苏中地区可靠的大后方 , 为了巩固和扩大苏中抗日根据地 , 培养更多的军地建国人才 , 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为基础 , 筹建苏中公学 。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革命摇篮!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 , 革命摇篮!// //

1944年6月1日 , 苏中公学在金吾庄史家祠堂东面的一个开阔广场举行了开学典礼 。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亲自任校长 , 苏中公署主任管文蔚、新四军一师一旅旅长张藩任副校长 , 夏征农任教育长 。 第一期共有近千名热血青年 , 校址就设在金吾庄史家祠堂 。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革命摇篮!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 , 革命摇篮!// //

从此 , 苏中公学就是热血青年人生启蒙的革命摇篮 , 他们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 住农家、睡地铺、点油灯 , 冬天一人一条两斤左右的棉被 , 夏天一人一顶三尺纱布的头帐(只能罩住头的蚊帐) , 学校是“三无”学校 , 无教师 , 平时靠自学 , 每周安排校领导上一次大课;无桌凳 , 用被包当课桌 , 盘坐在地上;无教材 , 学习报刋杂志 , 时事政治 。 有时为躲避敌人的扫荡和围堵 , 还分散流动学习 , 经常学习在田头 , 讨论在村头 。 每天早上一个多小时军事训练雷打不动 。 学校创办的《学习》校刋 , 定期油印刋发 。 经常发表象“不摸锅底手不黑 , 不拿油瓶手不腻”、“源清则清流 , 源浊则浊流”等励志警句 。 学员与当地群众关系十分融洽 , 至今还一直传颂着“查粟裕路条”“开垦绿草荡”“为乡民治病”“帮房东干活”等故事 , 真实反映了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深情 。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革命摇篮!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 , 革命摇篮!// //

据2011年10月湖南《湘潮》杂志刋登的《苏中公学:专职副校长张藩》文章记载 , 苏中公学一直坚持把政治工作 , 思想教育 , 贯穿在办学始终 。 学员学习都要抓整风教育 , 经过学风整顿、时事整风、全面反省三个阶段 。 并作为一条红线、主轴贯穿办学全过程 。

苏中公学在金吾庄办学两年多时间 , 先后办了5期 , 组建了44个学员队 , 直到1946年5月 , 苏中公学与雪枫大学、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 , 组成华中雪枫大学 , 苏中公学完成了历史使命 。 两年多来 , 培养输送4000多名军队和地方建国人才 , 还有不少学员随粟裕、叶飞部队渡江南下 , 为开辟建立苏浙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革命摇篮!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 , 革命摇篮!// //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革命摇篮!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 , 革命摇篮!// //

革命前辈在曹甸这片热土上 , 洒下了满腔热血 , 不少健在苏中公学老校友 , 一直怀念和关爱曹甸老区人民 , 多次组团重访 , 和老区人民共忆革命史、共叙军民情 。 1994年6月1日 , 苏中公学创办50周年时 , 江苏省委、省政府拔专款建造了“苏中公学纪念碑” ,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夏征农题写了碑文 。 1995年700多名苏中公学老校友捐款 , 在金吾庄新建了“江苏省苏公希望小学” 。 1996年 , 苏中公学纪念碑 , 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2016年苏中公学纪念园又被列为扬州市“十大红色景点” 。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革命摇篮!

宝应历史:苏中公学 , 革命摇篮!// //

一段岁月 , 波澜壮阔 , 刻骨铭心;一种精神 , 穿越历史 , 辉映未来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70周年之际 , 曹甸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苏中公学的红色历史 , 七万老区人民将学习“苏公”精神 , 不忘初心 , 牢记使命 ,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 , 为建设“四个曹甸”的伟大目标继续前行!

"苏公"精神永放光芒!

郝名玲|来源:宝应生活网

2019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