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英雄甘厚美:深藏功名数十年 老兵作风不改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九旬老英雄甘厚美:深藏功名数十年 老兵作风不改

央广网长沙8月31日消息(采访人员尧遥)在湖南浏阳文家市镇 , 有这样一位“人民功臣”——南征北战的岁月里 , 他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二十几场 , 赴汤蹈火、屡立战功 , 包括一等功1次 , 二等功1次 , 三等功5次 。 伤病复发、复员回乡后 , 他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耕耘20多年 。

这位老英雄名叫甘厚美 , 今年92岁 。 他严于律己、自力更生 , 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向党和国家提要求”的宝贵承诺 , 彰显了一名退役军人的英雄本色 。


九旬老英雄甘厚美:深藏功名数十年 老兵作风不改

九旬老英雄甘厚美:深藏功名数十年 老兵作风不改// //

甘厚美接受采访人员采访(央广网采访人员 尧遥 摄)

甘厚美1948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 第二年因在攻打陕南安康府战役中表现英勇 , 被批准“火线转正” , 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 在1948年至1958年间 , 他先后辗转湖北、安徽、陕西、四川等地 , 在淮海战役李土楼战斗、关垭子战斗、牛蹄岭战斗、川北火天岗战斗中表现英勇 , 先后被授予“淮海战役纪念章”“解放西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和“人民功臣”纪念章 。

1958年完成学习后 , 甘厚美因伤病复发 , 无法回归心爱的军营 , 经部队批准复员回乡 , 先后在浏阳文家市搬运队、粮站、清江水库等地工作 。

在文家市煤矿工作时 , 甘厚美从事过下井工人、保管、采购等工作 。 产煤队的同事孙见梅回忆 , 为了让家里人过得充裕一点 , 甘厚美宁愿下井劳作多赚取补助和粮食 , 也从没有开口向组织申请照顾 。 “老甘同志本来是一个有功于人民的人 , 但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和艰苦的环境中 , 从来不讲自己过去的功劳 。 ”孙见梅说 , 甘厚美跟普通工人一样 , 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 , 和同事的关系都十分融洽 。

1959年至1961年 , 由于旧伤反复发作 , 甘厚美多次到长沙进行治疗 , 共花费医药费1700多元 , 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 按规定可以公费报销 , 而他却拒绝报销这一费用 , “我用的是转业费 , 这本身就是党和人民给的 , 不能这样去占公家的便宜 。 ”

甘厚美的五个儿子 , 没有一个沾过他的光 。 大儿子甘本淼说 , 当年文家市所有的事业单位任由父亲挑选 , 可是父亲什么地方都不去 , 就只去煤矿 , 矿里面安排他做什么 , 他就做什么 。 “他从来不谋私利 , 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勤劳、俭朴 。 从这延伸开来 , 就是艰苦奋斗 。 ”


九旬老英雄甘厚美:深藏功名数十年 老兵作风不改

九旬老英雄甘厚美:深藏功名数十年 老兵作风不改// //

“光荣之家”门牌(央广网采访人员 尧遥 摄)

战场上 , 甘厚美是英勇杀敌的硬汉;工作中 , 他是兢兢业业的工人;在家里 , 他是公私分明、说一不二的丈夫和父亲 。

“在煤矿做过保管、司务、采购、保卫……这些事情我都干过 。 ”甘厚美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工作的点滴 。 多年来 , 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诚诚恳恳做人 , 不管是哪一份工作都要老老实实地做 。 “我告诉他们 , 一切服从领导组织安排 , 做任何事情绝不能偷懒 , 做人要实在 。 ”甘厚美语气坚定 。


九旬老英雄甘厚美:深藏功名数十年 老兵作风不改

九旬老英雄甘厚美:深藏功名数十年 老兵作风不改// //

甘厚美和家人(央广网采访人员 尧遥 摄)

在甘厚美的教育下 , 家里的后辈分别从事了老师、工人、厨师等职业 , 都凭借自己的本事打拼出了一番事业 。 文家市镇大成村党总支部书记张运萍说 , 村里有这么一个品德高尚的老革命、老前辈、老党员 , 这是全村的骄傲 。

“我从小就觉得他十分朴素 , 讲话和和气气 , 尊老爱幼 。 ”张运萍说 , 虽然甘老退休多年 , 但他一直奉献余热 , 为家庭、为村里、为党组织都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 “他身体多伤 , 有病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跟我们讲过 , 也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 ”


九旬老英雄甘厚美:深藏功名数十年 老兵作风不改

九旬老英雄甘厚美:深藏功名数十年 老兵作风不改// //

今年92岁的“人民功臣”甘厚美(央广网采访人员 尧遥 摄)

甘厚美常说:“与牺牲的战友相比 , 他们为党和国家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 而我不能再继续奉献 , 怎么还有脸皮去向党和国家提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 , 甘厚美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 即使身负重伤也坚守战场 , 一枚枚纪念章彰显了他入党的不变初心和铮铮誓言 。 “转业后 , 他严于律己、自力更生 , 用辛勤的双手照顾家庭、抚养子女 , 拒绝做国家‘包袱’、不占公家‘便宜’ , 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向党和国家提要求’的宝贵承诺 。 ”文家市镇镇长张继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