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墙之十三消失的山寨(三)
第十二章消失的山寨
岳占东
黄河边墙之十三消失的山寨(三)// //
三
站在唐家会筑就的边墙上面 , 仰视杨家寨所在的群山 , 王玺有一种斗转星移的岁月沧桑感 。 眼前的边墙和那处曾经旌旗猎猎的山寨仿佛就像黄河里飞溅起的浪花 , 转瞬之间都化作了一道道随波而去的涟漪 , 而唯独经久不息的是浩浩荡荡的一河流水 。
在他率领筑墙大军一锤一锤将黄土堆砌的边墙与杨家寨所在的山岗衔接时 , 其实无论是这座宋朝时的山寨 , 还是他即将修筑成功的边墙 , 它们只不过是历史长河里一个小小的沟坎 , 是弥补大自然缺憾的一道矮矮的土梁 ,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 , 这座山寨和这道边墙也许能暂时挡住一队铁骑的攻伐 , 却永远无法填平南北两地之间的差异 。
据《魏书·高闾传》记载:北魏时期 , 拓跋氏入主中原 , 为了对付柔然的侵扰 , 中书监高闾上书皇帝 , 分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及其中原政权应该采纳的防御之策 。 他在策论里秉笔直书道:北狄悍愚 , 同于禽兽 , 所长者野战 , 所短者攻城 。 若以狄之所短 , 夺其所长 , 则虽众不能成患 , 虽来不能内逼 。 又狄散居野泽 , 随逐水草 , 战者与家产并至 , 奔则与畜牧俱逃 , 不赍资粮而饮食足 。 是以古人伐北方 , 攘其侵扰而已 。 历为边患者 , 良以倏忽无常之故也 。 昔周命南仲 , 城彼朔方;赵灵、秦始 , 长城是筑;汉之孝武 , 踵其前事 。 此四代之君 , 皆帝王之雄杰 , 所以同此役者 , 非智术之不长 , 兵众之不足 , 乃防狄之要事 , 其理宜然故也 。 《易》称天险不可升 , 地险山川丘陵 , 王公设险守其国 , 长城之谓欤!今宜依故于六镇之北筑长城 , 以御北虏 , 虽有暂劳之动 , 乃有永逸之益 , 如其一成 , 惠及百世 。 即于要害 , 往往开门 , 造小城于侧 。 因地却敌 , 多有弓弩 。 狄来有城可守 , 其兵可捍 。 既不攻城 , 野掠无获 , 草尽则走 , 终必惩艾 。
中国南北之间自古以来的矛盾 , 在高闾的分析中可谓一针见血 。 北魏的拓跋氏原来也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 可一旦入主中原 , 便视游牧民族为禽兽 , 这种由生存条件的改善而产生的文化歧视 , 贯穿了整个民族交融的历史阶段 。 如果从生存的环境客观地分析 , 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无异于是一群游走在大漠草原之上的“草原狼” , 特定的生存方式让他们养成了特定的文化习惯 , 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方式中 , 所谓争斗、抢劫、攻掠可以说是最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 这和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汉族 , 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 。 扎根于农耕文明的孔孟之道 , 更多的是注重谦和忍让、循规蹈矩、以礼而行 , 就像耕作于田垄之间的耕牛一样 , 四平八稳地守候着自己的田园 。 在戎马倥偬的半生中 , 王玺走遍了大半个帝国 , 每到一处他都少不了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 。 他惊奇的发现 , 生活在中原腹地的百姓 , 即使是十字路口的房屋 , 都要将延伸到外面的棱角除了去 , 以便路人行走 , 完全表现出一种谦和忍让的态度 。 而北方边疆上的居民 , 别说十字路口 , 就是院门口的一块空地 , 也要拿篱笆围起来 , 唯恐被别人占了去 。 这种文化的差异 , 最能让他想到 , 北人防守的意识要比中原地区生活的人强上百倍 。 想着这些 , 王玺觉得自己这样兴师动众修筑边墙 , 无异于也是在黄河岸畔扎一道长长的篱笆 。 宋代的杨家寨能扼守住南侵的铁骑 , 他这道边墙却是要拒敌于黄河右岸 , 如果说山寨守卫的是一个南北的分界点 , 那么边墙围住的却是大明帝国的半壁江山 。
黄河边墙之十三消失的山寨(三)// //
在薄暮时分 , 王玺看着黄河岸上黛青色的群山和不远处烽台上的点点灯光 , 那一抹呈现在夜空中的轮廓分外逼真地矗立于天地之间 , 仿佛更像一座铜墙铁壁的屏障 。 那一刻王玺突然想到 , 当初山西巡抚李侃在向朝廷陈述山西边务时 , 认为黄河以北的橐莲台和沿河七堡都是山西要冲 , 如果山西无外寇为患 , 那么整个京城西部便无忧矣 。 因此他极力举荐都指挥田春和王玺统领沿河防务 , 认为他俩熟悉边事 , 应该专门带兵拒敌 , 且不可因为屯田而耽误了御敌的大事 。 同时 , 他认为修筑边墙和营堡耗时费力 , 必须调集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等五州的军民才能完成 。 朝廷采纳了李侃的条陈 , 升任田春为橐莲台提督 , 王玺为山西都指挥佥事 , 统领黄河沿岸七座营堡 。 修筑黄河边墙和营堡原本是李侃巡抚山西时 , 他们这些边将向朝廷提出的条陈 , 朝廷虽然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 但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 。 李侃在陈述边务时 , 再一次提出以调集五州军民的人力来修筑边墙 , 一下子将这个千斤重担直接压在他的肩上 。
可以说 , 在边关为将半生 , 当他真正统领起如此众多的人马修筑边墙时 , 他才真切地感受到 , 在这种荒野里修筑如此浩大的工事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 然而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在对待北部边疆防御的问题上 , 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修筑这种浩大的军事建筑 , 既使在宋、辽、金、元南北对峙 , 疆域飘忽不定的时期 , 像杨家寨这样的军寨照样矗立在黄河岸畔的山岗之上 。 大明帝国自建国以来 , 也从来没有停止修筑边墙、营堡、烽缑的步伐 , 而且对疏于边事造成外寇入侵的边将也严惩不贷 。 不久前守备大同左卫城都指挥同知范斌 , 就因为虏寇入侵 , 防御无备 , 而被朝廷降职 , 待罪守边 。 朝廷在众多边将中拨冗擢升他统领黄河七堡 , 继而委以总兵官之职 , 这与当年宋太宗重用杨业如出一辙 。
黄河边墙之十三消失的山寨(三)// //
想着这些 , 王玺便让随从叫来唐家会营堡的操守 , 让他禀报驻军情况 。
操守说 , 唐家会营驻守旗军338名 , 有骡马26匹 。 设防14处 , 常驻兵33名 , 其中边墙之上的河湾口驻兵5名 , 张家口驻兵3名 , 李家口驻兵3名 , 沙渠口驻兵2名 , 暗门口驻兵2名 , 阴崖寨驻兵2名 , 马头墩驻兵2名 , 下窊墩驻兵2名 , 歇虎墩驻兵2名 , 平泉墩驻兵2名 , 双城墩驻兵2名 , 观音梁驻兵2名 , 杨家梁驻兵2名 , 杨家寨驻兵2名 。 其余兵卒轮流换岗 , 根据敌情集结设防 。
王玺听说操守已经在杨家寨安排了驻兵 , 便没说什么 。 在他看来 , 杨家寨踞险而守 , 2名兵卒驻守 , 也就是望风放哨罢了 。 当蒙古铁骑踏冰渡河 , 营堡内自然有大批人马人迎敌 。
那一夜 , 听着黄河里经久不息的浪涛声 , 王玺在边墙之上坐了很久 。 筑墙的士卒都各自回营休息去了 , 只有随行的侍从陪着他静静地呆在边墙上 。 在月明星稀的夜空里 , 王玺突然觉得 , 眼前的杨家寨仿佛就是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 , 她也许早已看惯了那种铁马冰河的场景 , 也看惯了这种关塞林立景致 , 他这位边墙上的将军也许就是她似曾相识的故人 , 在亘古千年沧桑岁月里 , 也只有他们这些戎装待发的戍边人 , 能静静地蹲在她的脚下 , 细细地听他诉说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
黄河边墙之十三消失的山寨(三)// //
本文选自《黄河边墙》(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 首发《黄河》2017-2018)
- 在黄埔军校默默无闻,抗战时快速晋升,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场
-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寥寥数语便可以颠倒乾坤、纵横环宇
- 双黄连口服液带货能力为何这么强?!
- 不是有南水北调吗,为啥还要引黄河水入白洋淀?这一点你要熟记
- 刘先银悟《黄帝内经》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惟道是从
- 作为春晚分会场的郑州,炎黄广场到底有哪些独特魅力!
- 黄金荣身家巨富,晚年为何穷困潦倒?都是这个女人害的
- 戴安澜将军的同班同学 黄埔三期优秀毕业生 三河坝战死才24岁 他是谁?
- 黄枯梅|《东西两场访书记》“挹彭”钩沉
- 周运︱钱穆、顾颉刚赏识的学者黄少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