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三国演义》拥有着无数引人入胜的精彩情节 , 然而让读者记忆最为深刻的情节则必然是那些带有数字结构的情节 , 尤其是与数字“三”及其倍数相关的情节 , 如“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刘琦三次求计”、“蜀汉三迎张松”、“曹操三笑华容道”、“六出岐山”、“九伐中原”等等 。 这些情节中的“三”或其倍数或是在回目中明显标注 , 或只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出现 。 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 , 它们设计与运用都与数字“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

《周易》一书是儒家试着用“数”来解释世界万物的集中表现 , 它揲蓍求数 , 因数设卦 , 依卦观象 , 据象系辞 , “数”为六十四卦的基础 。 在《周易》中 , 六十四卦的基础则是八卦 , 八卦是乾坤两卦所代表的天地间不停地相与鼓动变化的八种基本物象 , 取奇画为阳 , 取偶画为阴 , 三画成列为一基本卦 。 三画的取义为:上一画为天 , 中一画为人 , 下一画为地 , 即三画卦代表天、地、人三才 , 如《易干》孔颖达《正义》中“必三画以象三才 , 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 , 乃谓之卦也” , 所以 , 八卦的基本原理乃是合天、地、人“三才”来包罗世间万象 。

具体来说 , 天地的作用在“化”与“育” , 而人的作用在于“赞” , 三者相互为用整合万物 , 具有有限孕育无限 , 总括一切的哲学意义 。 数字“三”的这种带有神秘性的哲学含义更是渗入到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 尤其是对古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 其主要是通过礼数有度来实现的 , 如《礼记曲礼上》:“卜筑不过三” , 孔颖达疏:“卜逛不过三者 , 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 , 上旬 , 中旬 , 下旬 , 三卜篮不吉 , 则不举' ” 。

不仅上古的占卜法以“三”为卜筑求吉的限度 , “礼以三为成也”也是“三”为极限的体现 , 这些“三”实质是易卦中“三才”的“三”的演化 。 在现实生活中 , “礼以三为成”就是一件事重复作了不多不少正好三次 , 客观上则成就了“事不过三”的民间习俗 , 《左传》中曹判论战所言:“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三而竭”则是“事不过三”的一个显例 。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

当“事不过三”投射到小说中 , 则成就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种模式 , 即“三复情节” 。 最早的“三复情节”可以追溯到《史记》、《论语》等书中所记载的“泰伯三让天下与他人”的古传;等到汉晋以降 , 一些杂史小说中已或明或暗地运用“三复情节” , 如葛洪《神仙传》中《左慈》篇 , 仙人左慈三次戏弄曹操的故事已基本符合“三复情节”的标准;至唐代后 , “三复情节”则开始在小说中被自觉的套用 , 唐人牛僧孺《玄怪录》中《杜子春》篇 , 杜子春三次接受老人的馈赠并言:“独此叟三给我” , 借主人公之语突出了“三复”的特点;再到《三国演义》则“将'三复情节的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 , 并引起后世作家的竞相模仿 , 造成了明清小说突出的三复情节'现象” 。

“三复情节” , 以一个回目或前后跨两个回目 , 且回目中明确用“三”字标注 , 用来铺写事件或是塑造人物 , 其中最典型的是下面三个例子:

陶恭祖三让徐州(11——12回)

刘玄德三顾茅庐(31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39回)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

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三复情节”是在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徐州太守陶谦欲结交曹操 , 迎接其父曹嵩一家老小 , 并派张一路护送 。 不料 , 原为黄巾余党的张阊因钱财起歹念砍杀了曹嵩全家 , 曹操为父报仇而欲洗荡徐州 。 陶谦不敌 , 刘备助其解困之后 , 陶谦因感其德而几次欲让位于刘玄德不成 。 直至陶谦将死 , 刘备方领徐州事 , 前后共计三次 。

《三国志蜀书先主备》中陶谦是有意将徐州让与刘玄德 , 但也是临终所托 , 最多一次而已 。 然而 ,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却是在陶恭祖三番让位后方 , 以及在众将的劝说与百姓的相求之下作了徐州牧 。 本只是史料上记载的一次相让却被罗贯中改编为不多不少刚好三次的典型“三复情节” , 这应与上文所述的“三”这个数字在古代有着“礼以三而成”的礼数制度有关 。

在《周礼》中有众多的“三请三进”、“三揖三辞”、“三请三进”、“三献”、三续”等语 , 正是如此 , 罗贯中挪用了数字“三”的特殊含义虚构了三让的礼数来衬托刘备的仁德 。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

刘备的仁德之处还在于求贤若渴 , 为得卧龙而屈尊三顾草庐 。 然而 ,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此情节只用一句描述:“先主遂诣亮 , 凡三往 , 乃见” , 简单明了 。 可是 ,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却将这一句话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 , 其内容占据了小说大半个回合 。

在小说中 , 刘、关、张三人前后在三个季节(第一次是在深秋季节 , 第二次是在寒冬腊月 , 第三次是初春时节)三次去往隆中方才见到孔明 , 尤其是第三次拜访则最为隆重 , 拜访前刘备“乃令卜者揲蓍 , 选择吉期 , 斋戒三日 , 熏洒更衣”后才往卧龙岗谒诸葛亮 。

终于 , 三人在草庐中等待多时才得以如愿见到头戴论巾、身披鹤擎的孔明 , 更是见识到孔明的隐士之风与经论之才 。 孔明未出草庐便知天下三分 , 因感刘备三顾之恩 , 遂出隆中以辅其建立三分天下的基业 。

小说中 , 孔明未入世便可知天下三分 , 其智不可小觑 , 待其入世后 , 罗贯中更是乐意在其身上附加“三复情节”来卓显其智 。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 荆州刘表长子刘琦因害怕继母不相容而性命不保 , 求计与玄德 , 玄德乃令孔明回拜刘绮并授予其妙计 。 刘琦一求与孔明时 , “孔明曰:亮客寄于此 , 岂敢与人骨肉之事”;二求孔明时 , “孔明曰:此非亮所敢谋也”;刘绮无奈将孔明引入一小楼 , 待其上楼后 , 撤掉楼梯 , 以自刎相协三求孔明 , 曰:“刘绮求教良策 , 先生恐有泄漏 , 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 , 下不至地 , 出君之口 , 入琦之耳 , 可以赐教矣” 。

此回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则记载为:“骑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 , 亮辄拒塞 , 未与处画 。 琉乃将亮游观后院 , 共上高楼 , 饮宴之间 , 令人去梯 , 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 , 下不至地 , 言出子口 , 入于吾耳 , 可以言未?'” , 在其中并没有清楚记录刘琦几次求助于诸葛亮 。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爱用数字“三”?// //

可是 , 《三国演义》却将数字清晰的编构为“三” , 显然受到“三而一成”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 “三求计”中以“三”为界 , 一方面强调诸葛亮不欲“间其亲疏” , 直至荆州公子以自刎相威胁方才授计之仁;另一方面突显孔明的智慧 , 他甚知寄居之礼 , 不可与人骨肉之事 。 况且 , 前有玄德之鉴 , 因被蔡氏偷听其多言刘表家事而遭蔡瑁追杀险些丧命 。 直到第三次被刘琉引至撤掉楼梯的小楼上 , 上不及天 , 下不及地 , 无人可以窃听谈话内容 , 即在足够安全的环境中才教授刘琦保命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