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降这一天,智者看到了胜利之余的忧难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受降这一天 , 智者看到了胜利之余的忧难
1
日本宣布投降 , 举国欢腾 。 但此时国民政府公布的前往日本受降签字的中国代表 , 却令公众有些意外:不是何应钦白崇禧陈诚这些万人瞩目的名将 , 而是军令部部长徐永昌 。 虽然也是陆军上将 , 但徐永昌的存在感 , 着实比那几个人要弱多了 。
但蒋介石选徐永昌登上“密苏里”号受降 , 其实是事出有因的 。 以当时情形而言 , 有资格代表中国出席日本东京湾受降仪式的高级将领 , 其实并不多:国防部长何应钦忙于国内受降 , 分身乏术;白崇禧虽然智谋出众 , 但向来为蒋介石所猜忌;陈诚作为军政部长 , 既是蒋的嫡系 , 也有资格前往——但军政部长在日本投降后 , 要负责敌占区的接收工作——这样的肥缺不让陈诚经手 , 陈诚自己都不答应 。
而徐永昌虽然少为人知 , 但在抗战中作为军令部长 , 负责整顿军队、分析情报、部署作战以及协调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关系等工作 。 虽然并不发号施令 , 但大多数作战计划都是他与何应钦、白崇禧和陈诚一起讨论制订的 , 堪称幕后英雄 。 一般人看不到徐永昌的运筹帷幄 , 但蒋介石自己心知肚明 。
受降这一天 , 智者看到了胜利之余的忧难// //
另外 , 虽然出身并非蒋介石的黄埔北伐嫡系、一度还是政敌阎锡山的幕僚 , 但徐永昌却是极少数令蒋介石深为信任的非中央系将领之一 。 所以看来看去 , 徐永昌是当时蒋介石心中最合适的受降人选:军衔甚高、功勋卓著、日本投降后其负责的作战指导业务暂告一段落、出席受降仪式也不会让嫡系眼红 。
而且 , 徐永昌本来也有常人不及之处 。
2
徐永昌是陕西大同人 , 13岁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 。 为了谋生 , 他在大同的车马店里打杂 。 1900年 , 慈禧光绪因为八国联军攻破京师而仓皇出逃 , 一支护驾的清军在大同暂驻 。 由于士兵都外出游玩 , 无人照应师爷徐椿龄的茶水 , 徐永昌就为这位师爷服侍奔走 。 徐椿龄可怜他的身世 , 再加上他自己也姓徐 , 所以清军出发时就将他带在身边 , 徐永昌就此入军 。
徐永昌从最下级的挑水打更的杂役做起 , 靠着勤奋好学 , 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 。 1914年 , 他考入陆军大学 , 九年内完成了当时国内最高级别的军事教育 。 之后被直系将领孙岳赏识 , 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军界人物 。
只是虽然出身行伍 , 徐永昌在当时的将领里却是个异类 。 当所有人都热衷捞人捞枪占地盘的民国 , 徐永昌却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军队 。 在孙岳病重时他成为国民第三军的代理军长 , 后来归附阎锡山 , 徐永昌认为北伐成功、中国不再有内战了 , 于是自解兵权 。 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乱世 , 徐永昌跟其他军阀不一样 。
受降这一天 , 智者看到了胜利之余的忧难// //
虽然不一样 , 但徐永昌却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 1927年 , 北伐军到达河北 , 徐永昌赴前线督师 。 他的译电员没有看过打仗 , 要求到第一线观战 。 到了最前线之后 , 枪声不绝、尘土溅起 , 译电员吓得不敢仰视 , 而徐永昌镇定自若 。 回去之后 , 徐永昌问他:“前线好看吗?”
译电员回答:“司令神勇 , 我是不敢看了 。 ”
3
但徐永昌之所以能得到蒋介石的信任 , 还因为他为人正直 , 能得到各方势力的容纳 。 虽然张学良、阎锡山、冯玉祥、蒋介石各自为敌 , 对徐永昌却都能给予相当信任 。
1936年10月21日 , 在杭州 , 徐永昌与蒋介石畅谈时局 。 蒋介石告诉徐永昌 , 接下来准备去一趟西北 , “我先去(阎锡山)的山西还是(张学良)的陕西?”
徐永昌建议他先去陕西 , “一则以安抗日战线后方 , 一则以抚慰东北军 , 俾与中央一德一心 , 尤为急要 。 ”
蒋介石采纳了徐永昌的建议 , 结果两人都万万没想到 , 蒋这一去 , 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 但即便蒋介石被扣押弄得灰头土脸 , 在安全脱身返回南京之后 , 他对徐永昌仍然信任不减 , 对他的评价是“他很爱国” 。 有这样的品评 , 也才有日后徐永昌代表中国签字受降的一幕 。
受降这一天 , 智者看到了胜利之余的忧难// //
徐永昌的确爱国 , 更希望反求诸己、图强救亡 。 在九一八事变后 , 他在日记里感慨到:
“对日问题只有责己 。 今日国民缺感情、少理性 , 在乡都是可怜的百姓 , 到营都是可杀的兵 , 在家都是可爱的孩子 , 到校都是坏学生 。 学生时代皆自命不凡 , 恨教习、恨校长、恨官吏 , 一到教习、校长、官吏时 , 便为人所恨 。 或谓环境不好 , 不知环境仍是这帮人造的 。 不平等条约不是被人强订了去的 , 是比试了一下失败了以后相订的 。 今日想要平等 , 还得比试一下 , 能胜了才行 , 不是能争不能争的问题 , 是能胜不能胜的问题 。 所以要平等 , 须科学强、机械强、工业强、兵强 , 不是嘴强即能胜任的 。 ”
在跟日本交战十余年之后终于惨胜 , 但作为第一个踏上日本国土的中国将军 , 徐永昌的心情更多的是痛心国运不济 。 到达横滨时 , 美、英舰队的三百八十艘军舰已经抵达 , 徐永昌想起的 , 却是半个世纪前的甲午中日海战:
“但见四周艨艟围绕 , 入晚灯光闪烁照耀海滨 , 如一扇形 , 真有舳舻千里之概 。 甲午之役果能一胜 , 则我海军今日不悉何似 。 ”
4
普通人去受降 , 大多是意气风发地走个过场 , 但徐永昌不同 。 作为中方受降代表 , 他在58岁这一年 , 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历史上 。 但他在东京 , 想的却完全不是欣喜庆祝 , 而是战后即将来临的忧难时局 。 所以当《大公报》采访人员采访他 , 问他关于受降的感言 , 他完全没有说一句场面话:
“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 , 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 , 他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 。 ”
在举国上下一片欢呼之际 , 这番话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 直到五年后 , 已到台湾的徐永昌才解释了自己的初衷:
“这次大战 , 实导源于十四年前所谓九一八的日本侵华 。 自前清同治末年起 , 已经七十余年 , 在这长久的时期中 , 我们的国家未能做到自圉吾国的必要措施 , 这是我们应该忏悔的!”
“在受降当日 , 我的内心感想如此 。 尚未料到因为大战末期的几次强国会议 , 又造成了现今岌岌可危的局面 。 ”
“可是忏悔过去 , 原是为警惕未来 , 不要教一悔再悔、覆辙相寻 , 那就对不起以往的先烈与后来的人群 。 ”
就因为对时局已经感觉到危机重重 , 所以徐永昌才深怀隐忧 。 受降签字仪式结束后 , 他在东京街头漫步 , 发现日本警察站岗一如平常、民众肃静 。 而日本媒体登载受降毫不避讳 , 直接承认投降 。 对比国内“不实在、无纪律”的国民 , “将来困苦必较日本为大 。 ”
受降这一天 , 智者看到了胜利之余的忧难// //
早在七七事变之际 , 徐永昌就已对蒋介石进言 , 至少要用八年的时间来战斗 。 考虑到中国人教育程度不及日本 , 甚至要以十年为期 。 目睹受降后依然整齐不乱的日本 , 徐永昌再次看到了二十年后的未来 , “盟方对日如无一具体严密管制方法 , 则日人之兴可计日而待 。 ”
胜方虽然战胜 , 却是山河破碎的惨胜;败方虽然投降 , 却是一如以往的可怕 。 徐永昌看在眼里、堵在心头 。 晚上中方代表团有人邀约出去喝酒 , “痛饮黄龙”云云 , 徐永昌坚决制止才作罢 。
徐永昌并非不知人情世故 。 在军中 , 他并不禁止部下饮酒 , 理由是人到了20岁以后 , 就很难有“天人交泰”的状态出现 。 要达到这种状态有两个途径 , 一是靠学问 , 一是靠喝酒 。 但学问修养到“天人交泰”的境界很难 , 而喝酒是最方便的途径 。
但在受降这一天 , 目睹强敌在侧强邻如旧、内忧外患依然不去 , 徐永昌实在没有心情放任部下出去庆祝 , “诸人不悟忧难之将临 , 似怪余不近人情者 。 ”智者在众人欢呼之时看到危难将至 , 因而无心宴乐;而众人却觉得忧心忡忡的智者是傻逼 。 古往今来 , 大多如此 。
参考:
南方人物周刊邹金灿《徐永昌 七十年前他接过日本的投降书》
叶铭《“这是一个应该忏悔的经过”——徐永昌受降的心路历程》
胡博《徐永昌日记:军令部长的失算与荣耀》
- 撒豆成兵挥剑成河,乘坐风轮飞跃天堑,这本古书诸葛亮比演义还神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天津这栋洋楼有百年的风云故事,因为两位人物,让它声名远扬
- 看了这个逻辑关系图,才更清晰为何不让你随便外出了
- 双黄连口服液带货能力为何这么强?!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不是有南水北调吗,为啥还要引黄河水入白洋淀?这一点你要熟记
- 萨达姆失势后,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女婿。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
- 这个神仙很特别,在民间威望高,由老百姓自行选出
- 八国联军侵略,只有这两国向中国道歉并归还国宝,如今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