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的行测能考70+?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为什么他的行测能考70+?

一般来说 , 绝大部分考试都比较有针对性 , 公考也是这样 。 单就行测而言 , 大纲中明确写了“行测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位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 。 这提示我们 , 要想行测做的好、得高分 , 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能力 , 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 。 其实说到底 , 应试技巧也是一种能力 。

应试技巧一

有“舍”有“得” , 打赢行测中的心理战

刷过一定量套题的人可能深有体会 , 难题与简单题放置的顺序不同 , 对于成绩而言影响可是不小 。 先易后难往往更符合考生胃口 , 因为简单题容易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节奏 , 会使自己渐入佳境 。

然而 , 现实往往就是 , 出题人经常会在开头或者中间考前的位置放上一两道难题 , 这就导致很多人做到这纠结半天 , 浪费了很多时间做出来 , 甚至浪费了很多时间却做不出来 , 然后心态爆炸 , 做下面的题时如鲠在喉 , 影响发挥 。

考试之前我们应明确一件事情 , 那就是国考省部级135道题 , 地市级130道题目 , 在120分钟里 , 能完整做完的寥寥无几 。

所以说时间很宝贵 , 通俗一点的说 , 时间就是分数 。 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拿到更多的分数 , 这就需要我们有“舍”有“得”:特别难的题 , 说不定就是出题人故意考验你的心理素质的 , 要学会放弃;而简单甚至中等难度的题 , 是出题人送的温暖 , 要保证正确率 , 争取多做对几道 。

仔细回想一下 , 平日里的套题 , 简单题都做对了吗?其实 , 把该得的分拿到手 , 分数就低不了 。 虽然出题人调换了出题顺序 , 但是我们却不一定要按照他们出题的顺序做题啊!

应试技巧二

应用对比思维 , 接受选项的不完美

这个技巧很多辅导老师也都讲过 , 简单来说就是行测每道题都有四个选项 , 而答案有且只有一个 , 并且肯定每道题都有答案 。

当我们做题纠结于一两个选项时 , 就要用到对比思维 。 “矮子里面拔大个” , 选相对更好的 。 换个角度想一下 , 出题人也是人 , 他们可能也有犯错的时候 。 况且我们并不是搞科学研究 , 只是一场考试 。

严谨的思维要有 , 但不是考试的时候有 , 不要那么钻牛角尖 。 学会接受选项的不完美 , 选出相对较好的选项之后 , 心中不要有顾虑 , 抓紧时间做下一题 。

应试技巧三

揣摩出题人思想 , 以坑制坑

把自己想成出题人 , 如果是我出题 , 我会设置哪些陷阱让考生跳进去?有了这种思维之后 , 我们就不容易被出题人套路了 。 不仅不会被出题人套路 , 还可以借力打力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对出题人的套路进行反套路 , 进行快速解题 。

比如说数量关系里面 , 已知甲有X个 , 乙比甲多6个 , 问乙有多少个(省略部分条件) 。 该题选项:A.10 B.16 C.12 D.9 。 此时我们可以这样想 , 如果是我出题 , 我可能会想到有些考生列方程解出甲X , 接着就把它当作答案给选上了 , 我一定要把求出来甲的数值作为一个选项陷阱 , 让这些考生往里跳 。 已知乙比甲多6个 , 这时候我们看选项只有B正好比A多6个 , 那么陷阱就是我们一些人疏忽忘了加6的A , 所以答案选B 。

这个题是我自己写的 , 但是有事实依据 。 大家有时间可以研究一下历年的真题 , 这种以坑治坑的方法屡试不爽~~

应试技巧四

活学活用 , 谨防出题人反套路

出题人说:“你们以为就你们知道反套路?我也知道 。 ”这个是我看2018国考题感触最深的一点 。

就拿资料分析来说 , 是不是反套路用不上了?出了好多道直除直乘一步就能解出来的题 , 这些题简单到让你怀疑人生 。 命题人啥时候这么好了?我不相信 。 于是开始了漫长的找坑时间 , 浪费了时间到头来却发现 , 确实没有陷阱……不过这样对于那些没怎么学的考生来说问题不大 , 但对于那些刷了N道题的老油条们来说太伤了 , 大量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

命题人用反套路的方法达到草木皆“坑”的效果 , 用一句话来概括“最大的套路 , 就是没有套路” , 利用你的思维惯性击败你 , 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 当然 , 这是我自己想的 , 谁知道出题者心里是咋想的?

针对这种情况 ,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细心审题 , 读题要稳、准 , 一遍过 , 自信做题 , 管你有没有套路 , 我相信我细心审题后得到的答案 , 坚决不回头翻来覆去的找“坑” 。

划重点了!

行测的关键还是基础!基础!基础!

老子有云: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九层高台 , 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 千里的远行 , 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 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 , 经过逐步的积累 , 才能有所成就 。 公考亦是如此 , 我们要打好基础 。 我把备考分为了三个阶段:前期 , 中期 , 后期 。 (每个阶段时间的划分因人而异)

前期

抠每一个知识点 , 越详细越好

无论是自学还是看网课还是报名线下的辅导班 , 一定要耐心的从头学起 , 抛开天赋 , 抛开一些固有的思维 。 一定要虚心 , 古人说的“虚心使人进步”自然有他的道理 。

个人建议要么报线下班要么看网课 , 线下班太贵 , 网课比较便宜 , 免费的网课也有 , 个人自制力比较强的话 , 听网课的效果不比线下班差 , 甚至还会更好 。

为什么这样建议呢 , 备考的时候我很早之前就看完了公考一本通 , 自以为里面的知识点都学到了 。 可是后来我又听了网课之后 , 我才发现咋好多知识点书上都没有?我又重新去翻阅一本通 , 结果发现这些知识点在里面都有 , 而我看的时候却不能把它提炼出来 。 网课也好地面班也好 , 老师给你把知识点提炼出来 , 可以让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有一点一定要注意 , 上课的时候 , 不要一会听这个机构的一会听那个机构的 。 曾经有人说过:“当你的行测不能稳定在65分以上时 , 千万不能乱看 , 不同机构讲的方法会有不同 , 乱七八糟的看会导致走火入魔

认真跟着你的启蒙机构 , 当你的行测稳定在65分以上时 , 此时你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 , 有了融会贯通的资本 。 这时再选择性去听听其他机构的 , 然后你就会惊喜的发现 , 各个机构教的东西大同小异 , 讲出来的方法不同 , 但其核心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 这时 , 选一个你认为好的方法用就行 。

中期

要刷题找不足

可以按模块刷 , 也可以按照套题刷 。 每周保证至少做两套完整的行测 , 且严格限时 , 去掉涂卡时间 。 通过改换每个模块的做题顺序 , 调整每个模块的做题时间 , 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做题方法 , 然后固定下来 。

每次做完题 , 正确与否都要一道道的去分析 , 找出自己错的原因 , 或者在某些题上费时较长的原因 。 这一阶段是最枯燥 , 最让人心烦的阶段 , 一定要坚持住——稳住 , 我们能赢!

后期

持续做套题保持手感 , 这一阶段就不需要每道题都看解析听讲解了 , 简单题就过 , 选择性的听 , 保持住手感 。

不建议做模拟题 , 但可以用其他省份省考的真题来替代 。 我备考时候用的是半月谈APP附送的《必胜真题汇编》 , 限时模考一下还是不错的 , 模拟考试氛围 , 检验个人能力 。

这时候要做到“低不气馁 , 高不飘” , 分数低了 , 分析原因 , 告诉自己 , 只是一次模考而已;分数高了 , 也同样告诉自己 , 只是一次模考 , 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 可以偷偷地乐个五分钟 , 五分钟之后 , 忘了它 。

暂时想到的就这么多了 。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 , 人生也好 , 公考也罢 , 无论什么应对方法都不是直接拿来套用就可以的 , 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 。 一定要学会思考 , 思考能力也是我们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 不盲目跟风 , 不要别人说啥就是啥 , 公考机构说啥就是啥 , 同样这篇文章也要客观去看 , 去其糟粕 , 取其精华 。 当然 , 凡事要有个度 , 有思考能力并不代表就要固执 , 而这个度就要自己把握了 。

无论抱着什么目的来进行公考 , 都是成年人了 , 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 , 要么不考 , 要考就尽最大努力把它考好 。 最后 , 附上我挺喜欢的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个无人知晓的黑夜 , 但每一个黑夜当中就需要你自己去成长 。

半月谈《国考60天上岸计划》

“讲、学、练”三位一体

持续微博打卡学习60天 , 全额返学费

公考生都在用的备考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