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历史学是一门十分强调实证的学科 , 每一个论点、每一句话 , 甚至是所用的每一个程度副词 , 都要在史料中找到确实的证据去论证 , 做到言而有据 , 不能理所当然——这是历史学的常识 。 但是 , 在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今天 , 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给了历史学以新的启发 。 虽然田野调研过程本身并不能为我们提供可以直接用来论证观点的史料 , 却可以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历史想象 。 初闻这种观点的我并不能理解 , 以实证为生命的历史学怎么会跟“想象”这个词挂钩呢?直到今年暑假我又进行了一次田野调研 , 才切身体会到了其中真意 。

2019年的暑假 , 由于申请的校级研究生社会调查项目成功立项 , 我们一行四个女生便在最可怕的三伏天跑到了大西北 , 在当地同学的帮助下进行了一次为期十天的实地调研 。 为了考察明清时期甘肃西部地区军兵的生活状况 , 我将目光锁定在了酒泉、嘉峪关和张掖等地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嘉峪关合影

西边日出东边雨 , 道是无情却有情

调研的艰辛是很多人不愿参加调研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休息不好、气候恶劣、长途跋涉、温饱不保……对于身体素质差点的同学 , 调研甚至成了“极限挑战” , 能忍下来的也要脱层皮 。

由于这次去的地方距离北京较远 , 调研的很多地方也都只能采取包车的方式到达 , 于是学校提供的经费将近一半都用作了路费 。 面对现实的“五斗米”问题 , 我们只能在住宿上“折腰”了 。 于是乎 , 每晚在各种尺寸的床上挤一挤的我们想睡个舒坦觉都成了奢望 。 还记得第一晚 , 由于预定的大床房只有1.5米宽 , 想要睡下三个人就只能横着睡 , 好在我个子不是特别高 , 伸出床的部分并不多 , 凑合着也能躺下 。 当晚在感谢过母亲给了我这么合适的身高之后我就进入了梦乡 , 另外两个个子较高的小姐妹就没我这么方便了 。 怎么躺都不舒服两人只得半夜起来想办法 , 一人在脚下放了把椅子 , 一人在脚下竖立了个行李箱 , 才总算把这一晚熬了过去 。 晚上常常要和其他小姐妹们睡一张床的我 , 经常会在扭头的时候看到眼前一张放大的盛世美颜 , 或者是身上突然一个泰山压顶 , 再或者翻身的时候要先把自己的躯干抬起来 , 在空中旋转后再放下 。 最夸张的时候 , 我们需要四个人挤一张床 , 幸亏老乡家里的炕大 , 要不然可能抬起身子来就再也卡不进去了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晴空下的玛尼堆

去年暑假的同一时间 , 我曾到湖南进行过为期半个月的调研 , 切身体会了一把湖南夏天的湿热难耐 。 每天半夜都会被热醒数次 , 第二天早上顶着一颗馊掉的脑袋防备着阵雨的洗礼 , 好在这些困难都是可以预料到的 。 仗着这点“经验” , 我自认为已经在调研前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建设——对抗炎热、干燥、暴晒……这也应该是大西北气候给很多人的印象 。 然而预料之外的恶劣气候才是大西北的可怕之处——从未去过甘肃的我根本没有想到 , 在以干燥炎热著称的大西北居然还有被淋成落汤鸡和被冻感冒的风险 。 到达张掖之前 , 我们已经在西边的嘉峪关市和敦煌市忍受了多日的暴晒 , 每日随身携带的物品除了收集调研材料的工具外就是防晒物品 。 到达张掖的第二天我们一行人依旧如此装备 , 早早地出了门 。 谁知刚到野外天气突然变了 , 前一秒还晴空万里 , 后一秒狂风就裹挟着暴雨直冲我们的面门 , 温度也在短短几分钟内实现了“半价优惠” 。

由于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样的场面 , 没有带任何保暖衣物的我们只能靠防晒衣御寒 。 我们五个边走边相互鼓励 , 运用劝人登山的惯用伎俩 , 秉承着“来都来了”的信念 , “忽悠”着身边的人一起前进 。 好在我们运气足够好 , 伞下相互挽着胳膊以抵抗大风的我们走了不久就看到了一个小商店 。 一群女生欣喜若狂地跑了过去 , 并且获得了那天除了身边战友体温之外唯一的温暖——热烤肠 。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既辛酸又搞笑 。

这十天中我们曾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中挥汗如雨 , 也曾在十几度的野外瑟瑟发抖;我们体验了在似火骄阳下举步维艰的绝望 , 也感受了在狂风暴雨中相互依偎的感动;我们在雪山下看到过溪水潺潺 , 也在炽热的柏油马路上见识了海市蜃楼……大西北的气候以它令人惊叹的张力考验我们的意志力 , 好在 , 我们都坚持了下来 。

欲识庐山真面目 , 还需身在此山中

嘉峪关之地 , 自汉代便已归酒泉郡管辖 , 见证了河西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 。 我们今天看到的嘉峪关 , 乃是明初冯胜在收复河西凯旋途中选址建立的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城 。 此地北靠黑山 , 南依祁连 , 位于河西走廊的最窄处 , 再加上它经过168年的修建与扩张 , 成为了明长城上最大的关隘 , 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 在军事史上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关城 , 自然是探究明清时期甘肃西部地区军兵生活最具代表性调研点 , 也是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最大期待之一 。

嘉峪关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 , 再加上它规模巨大 , 成为甘肃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 不同于景区外围草木葳蕤、波光粼粼的景象 , 嘉峪关关城附近到处都是漫漫黄沙 , 黄土夯筑的城墙尽显萧瑟 。 置身关城内外的建筑中 , 仿佛体验了一遍明清时期嘉峪关内守关将士们的生活 。

此处仅有的三座与守城将士精神生活相关的建筑——关帝庙、文昌阁和戏台均设在了内城之外 。 有关关帝庙的历史可以通过景区内现存碑刻了解一二 。 综合明清时期的《重修武安王庙碑记》、《重修关帝庙碑》、《嘉峪关碣记》和《光绪四年重修关帝庙碑记》等碑文信息 , 可知明代时被称为武安王庙的关帝庙就已经存在于内城中了 。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 钦差整饬肃州等处兵备副使李端澄在修建光华楼和柔远楼时将当时的武安王庙迁出 , 移至光华门东 。 这时的武安王庙规模并不大 , 随着后来的几次重修与扩建 , 此庙才最终有了这般规模 , 并被改名为关帝庙 。 关帝庙的建立、重修与扩建 , 体现了关羽信仰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明代 , 关羽信仰迅速传播和普及 , 因军事活动导致人口流动而被卫所军兵带到了嘉峪关 , 在当地生根、发芽、壮大 。 清代关羽崇拜上升到国家层面 , 为了满足军民日益强烈的信仰需要 , 关帝庙非但没有被历史的风沙侵蚀 , 反而在地方军政长官的积极推动下更加壮观华丽 。 戏台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 是当时城内守城将士、城内居民以及过往商旅唯一的娱乐场所 。 “离合悲欢演往事 , 愚贤忠佞认当场” , 戏台虽是娱乐场所 , 但是两侧对联所写内容却表明了它更重要的功能 , 即把戍边将士最需要的忠勇之义通过戏剧这种形式传输给他们 , 让他们在娱乐中也不断地向着铮铮战士的方向发展 。 文昌阁正对光华门 , 是文人墨客读书作画 , 吟诗会友的文化场所 。 它始建于明代 , 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 , 在清末才变成了文官办公的地方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关帝庙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戏台

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所涉及的宗教、娱乐和文化活动与军事活动本身并无直接的联系 , 但是也是从事军事活动的将士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这些建筑为我们还原明清时守城军兵的生活图景提供了合理的历史想象——在没有战争的时候 , 没有戍守任务的将士们会围坐在戏台前 , 观看戏台上正在表演的戏曲 , 也许此时正在上演的是杨家将的故事 , 或者是岳母刺字 , 也可能是关羽“过五关 , 斩六将”的情节 , 总之 , 大多数的剧目的主题就像对联上写的 , 应该都与忠义有关 。 有些有文化的将士 , 他们也许会在文昌阁偶遇一位游历至此的文人 , 两人站在文昌阁远眺大漠里的落日 , 吟出类似于“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的诗句 。 还有的将士会跑到关帝庙 , 乞求关帝的保佑 , 保佑这样的和平再久一些 , 希望每位将士的武艺都能够精进以防敌人的来犯 。 若战火突起 , 将领们会在战前为自己、为战士们到关帝庙里祭祀 , 不求其他 , 只愿凯旋 。 这样的历史想象能为我们理性研究明代陕西行都司内肃州卫军民精神生活提供最初的感性认识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乾隆《甘肃通志》中《嘉峪关图》

进入内城 , 登上城墙 , 一眼便可看见一个封闭的空间 。 这个空间四面都是高墙 , 最奇怪的就是它有进无出 , 只有一个非常小的入口 。 联系到嘉峪关关城军事防御的作用 , 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瓮中捉鳖” 。 听一个带队导游讲 , 这个空间就是瓮城 , 东西门各有一个 。 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后 , 我站在瓮城上伫立许久 。 一阵大风刮过 , 黄沙飞扬 , 我似乎听到了一阵嘈杂的声音——门外突现一队兵马 , 队伍的前锋为终于攻克了嘉峪关城门而狂喜 , 边喊着“冲啊”边往里奔 , 后方的大部队欢呼相应 。 当部队前锋冲破城门后 , 发现此门并非通往城中 , 周围只有10米高的土墙将他们围住 , 脸上的兴奋瞬间转为惊恐 。 他们“中计了”的声音被后方的欢呼声淹没 , 大部队仍然疯了一般地涌入瓮城 , 将前锋逼得只得继续深入 。 当整个部队都进入瓮城后 , 所有人才明白自己已经中计 , 无力逃脱 , 只得束手就擒 。 不废一兵一卒 , 尽取敌人首级 。 明正德嘉靖年间“哈密屡为土鲁番所扰 , 乃敕修嘉峪关” , 之后嘉峪关战火屡兴 , 也许胜利的战役里就出现过这样的场景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瓮城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悬壁长城

同是嘉峪关系统一部分的悬壁长城不像嘉峪关关城一样赫赫有名 , 却是带着调研目的而来的我们了解明代军事防御体系最好的调研点之一 。 悬壁长城由肃州兵备道李涵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建成 , 因为城墙建于极陡峭的黑山北坡上 , 犹如长城倒悬 , 故得此名 。 虽然修筑时间不长 , 这段长城的质量却是出了名的好 。 《肃镇华夷志》记载 , 嘉靖二十二年(1543)有敌人想要避开长城上的守夜将士绝地潜入 , 然而“版筑甚坚 , 锄耰不能入” , 只能挖地洞穿越 , 最终因动静太大被发现 。 “使非长城之限 , 钻掘之难 , 肃郡人民殆几无孑遗矣 。 ”

为了节省调研时间的我们不惜大中午跑到这里 , 顶着炫目的太阳艰难地举伞爬行 。 头顶有伞勉强遮阳 , 脚下暴晒了四五百年的石梯却没法飞跃 , 让我们亲身体验了什么叫做上“火山” 。 还能坚持住的时候我们就加速前进 , 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只能把脚放在不足十厘米宽的城墙阴影里降温 。 不过七八百米的长城因为灼热的温度和陡峭的地形变得极为难爬 , 几十分钟后我们才登顶最高的烽燧 。 站在烽火台上眺望长城内外 , 视野极好 , 长城内外方圆百里的景象都能尽收眼底 , 我却突然之间泪目 。 长城外是巍峨高山连绵不绝 , 鸟儿都不愿飞到如此偏僻的地方;长城之内虽然因绿化有了大片的郁郁葱葱 , 但也是人迹罕至 , 几百年前的这里应该更是渺无人烟 。 在这个烽燧戍守的士兵 , 他每日每夜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情景 , 没有一丝丝生气 。 生活中唯一有生气的就是和他一同戍守的战友 , 陪他在这灼人的太阳下暴晒 , 经历冬季的极寒 , 熬过从早到晚的寂寞 。 当他们终于能看到大量鲜活的生命之日 , 恐怕就是从长城外骑着战马的敌人进攻他们之时 , 这时身边唯一能依靠的 , 还是那个和他一同戍守的战友 。 戍守的日子里 , 他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鲜活的存在;战争的岁月中 , 他们是彼此最信任的伙伴 。 “岂曰无衣 , 与子同袍”的感情 , 就是在相互扶持着度过最寂寞的戍边和残酷的战争之后留下的情感结晶 。 没有站上过这座烽燧之前 , 我是体会不到这样的感情的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悬壁长城内外景象

年年岁岁画相同 , 岁岁年年人相似

甘肃地区居民大多信仰佛教 , 藏传佛教尤胜 , 通过当地佛教寺庙、石窟的数量就可窥见一二 。 敦煌市有莫高窟、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文殊山石窟群、马蹄寺石窟、三十三天石窟和红湾寺……这些寺庙、石窟由于年代久远 , 除了莫高窟以及祁丰文殊寺的壁画得以保存 , 其他石窟的雕塑与壁画几乎所剩无几 。 现在所能看到的各个寺院、石窟的雕塑几乎都是近年来重建的 , 失去了让后人再次置身其中体验的机会 , 实在是遗憾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在建的万佛塔

幸运的是 , 我们在祁丰乡文殊寺石窟群附近见到了一座正在修建的万佛塔 。 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 , 我们得以进入这座正在施工的佛教建筑 , 并亲眼参观了当地画师绘画塔内壁画的场景 。 虽然有几位画师在一同工作 , 他们也没有闲聊嬉闹 , 空气中只有风拂过塔尖铃铛的清脆 。 画师们表情肃穆庄重 , 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笔尖 , 即使我们到访也不曾抬头 , 并没有与我们交谈的打算 。 看到画师们如此虔诚的绘画他们心中的神佛 , 我们也不忍打扰 , 在他们身边静静地观摩了一会儿便自行离去了 。 临走前 ,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背影与各个朝代画师的身影重合 。 众所周知 , 明代中后期卫所士兵被他用的情况很常见 。 会不会千年前就有这样一批被移作他用的旗兵 , 或安安静静地站在某个崖面上挖窟 , 或在画师绘画前将墙先批整好 。 说不定很多洞窟寺庙的修建就有明清军兵的参与呢?大胆的想象已经有了 , 接下来就需要我们通过切实的史料进行小心考证了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与当地同学及其家人合影

在与甘肃当地人的交往中 , 不难感受到西北人民的质朴与好客 。 敦煌和嘉峪关每年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游客涌入 , 也没能冲淡他们的品质 。 从张掖下车 , 当地的朋友刻意请假开车带我们到调研点采风 , 还请我们去他家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盘子直径达半米的烩羊肉和大盘鸡 。 我们从嘉峪关包车往返悬壁长城 , 司机小哥说让我们先爬长城 , 等我们下来之后再与他联系 , 车费可以等我们原路返回后再结算 , 完全没有怕我们溜掉的打算 。 屈服于美食的诱惑 , 我们连着两晚在烤羊排总店吃饭 , 老板娘不会因为我们是游客 , 不会成为回头客冷落我们 , 反而每次都给我们送小菜、打折 。 西北人民的朴实好像还会“传染” , 客栈的老板老杨可能就是被“传染”了 。 他不仅免费接送我们往返车站和莫高窟 , 还会请我们零食、水果、饮品 , 让晚上“归巢”的我们一度有回家的温暖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当地美食

从他们身上 , 可以看到西北地区自古流传下来的“善”的基因 , 不受其他因素干扰 , 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承、传播 。 也许 , 溯回千百年前的甘肃 , 从外地调拨而来的军兵远途至此的时候 , 会有当地人为他们热情地指路;驾牛车的小哥可能会免费载他们一程;食肆老板听说他们是来守卫自己家园的 , 会少收不少饭钱;客栈老板也不会忘了请他们尝尝当地的瓜果 。 物非人是 , 年年相同 。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想象历史

嘉峪关暑期田野考察记:回到现场 , 想象历史// //

客栈老板的款待

从张掖到敦煌 , 又从嘉峪关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 十天的调研时间并不算长 , 但是我们却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看一些古迹 , 用心体验这片土地上上演的曲折故事 。 这样的体验不会为历史学人提供论证观点的切实史料 , 却可以为我们提供合理的想象 , 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古人思想情感共鸣 , 理解他们行为的动机 。 历史在时间的那头 , 我们在时间的这头 , 随着时间线的延长 , 我们和历史越来越远 。 为了穿越时间 , 我们跨越空间 , 站在故事发生的舞台去体验 , 用双手触摸这些主角与配角残存的体温 , 与他们共悲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