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曾巩,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这就是曾巩 , 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首发:10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

采访人员:王若辰

“唐宋八大家”中有这么一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在“百家讲坛”中讲到他 , 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非常七加‘一’”;

作家马伯庸给他写文章 , 称他为“小透明”;

学生们说课本上要求“全文背诵”的没有他的文章 , 似乎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 。

往前数 , 文化大家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他:远比苏洵、苏辙好 , 七绝有王安石的风致 。

再往前 , 清初 , 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编《唐宋八大家文钞》 , 选录他的文章128篇 , 几乎等同于其他宋代五大家选文的总和 。

南宋 , 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家朱熹评价他:公之文高矣 , 自孟、韩以来 , 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 。

同时代的文人中 ,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是他的老师 , 曾说:过吾门者百千人 , 独于得生为喜 。

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为他写诗:曾子文章众无有 , 水之江汉星之斗 。

他是谁?

他是曾巩 ,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 江西南丰人 , 世称南丰先生 。

2019年 , 曾巩诞辰1000周年 。

而曾巩 , 又是谁?


这就是曾巩,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就是曾巩 , 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

曾巩文化园内的曾巩铜像 。 新华社采访人员周科摄

艰难困苦 , 玉汝于成

1019年阴历八月二十五日 , 曾巩出生在江西南丰县一座门宇轩昂、前堂五进的大宅中 。 他的祖父曾致尧进士出身 , 卒后被封为“密国公” 。 曾巩5岁时 , 父亲曾易占考中进士 , 不久便赴越州为官 。

人生开局 , 是世家公子的模样 。

1034年 , 父亲曾易占调往信州玉山任知县 。 在任已两年有余 , 曾易占励精图治 , 政绩优秀 , 面临着升迁考核 。 北宋朝廷对知县进行“一年一考 , 三年一任” , 考核和任命的主要依据是知州写的“批书” 。 可以说 , 知县的政治前途 , 系于知州“批书”的褒抑 。

信州知州钱仙芝来了 。 一番视察之后 , 钱仙芝屏退左右 , “循循善诱”曾易占 , 明言“人事与政务齐备 , 方为进秩之道” 。 曾易占明白了这是索贿 , 却说“请恕属下愚钝” , 凛然拒绝 。

两个月后 , 监察御史里行张综谊突然驾到 , 以“贪赃枉法、收受贿赂”之名将曾易占拘走 。 原来 , 钱仙芝索贿不成 , 反诬曾易占贪污 。 曾易占就此失官 。

十几岁的曾巩 , 亲眼看到父亲被诬、被拘、被罢 。

然而曾巩家世为儒 , 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 , 考取功名、入仕报国依然是他不渝的志向 。 1041年 , 曾巩来到京城 , 进入太学 , 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 。 这时父亲已失官5年 , 正是家道艰难的时刻 。 自己和哥哥曾晔此番赶考 , 如若高中 , 家道便有重振之望 , 父亲和自己的抱负便有施展之机!

可是皇榜一放 , 曾氏兄弟无姓名 。 当时文坛流行矫揉浮艳的西昆体和奇崛艰涩的太学体 , 而曾巩与哥哥曾晔不流时俗 , 坚守儒道 , 文风直承汉唐 , 却不见举于考场 。

考取功名、封官耀祖的希望 , 破灭了 。 落榜还乡 , 曾巩面对的是大家庭的生计 , 还有乡邻的嘲笑:三年一度举场开 , 落煞曾家两秀才 。 有似檐间双燕子 , 一双飞去一双来 。

为养活一家几十口人 , 曾巩东奔西走 , 日夜奔命 。 “荏苒岁云几 , 家事已独当 。 经营食众口 , 四方走遑遑 。 ”曾巩在《读书》一诗中自白 。

祖母、父亲相继去世 , 最艰难的时刻 , 曾巩受到洪州知州刘沆、杭州知州范仲淹等士人的资助和关心 。 他慎用善财 , 购置田产 , 带领曾牟、曾宰等弟弟、妹夫一边耕种、自食其力 , 一边苦读、博览群书 。

作为家中二儿子 , 曾巩勉力操持弟弟妹妹的婚事 , 自己直到32岁才娶妻 。 婚后房间更显逼仄 , 无处作书房 , 曾巩借用邻居家后院的空地 , 和兄弟们动手除草、伐木取材 , 亲手建了一间小书房 , 取名“南轩” , 取《诗经》之《周南》《召南》之谓 。

白天 , 汗滴禾下土;夜晚 , 诗书灯下闻 。 为了生存 , 曾家变卖了许多家产 , 唯独书籍一本没丢 。 六艺经文、诸子百家、史学著作、历法星占、地理佛老 , 曾巩遍读可读之书 , 身于斗室 , 神游八极 。

“新笋巧穿苔石去 , 碎阴微破粉墙生 。 应须万物冰霜后 , 来看琅玕色转明 。 ”南轩内写《南轩竹》 , 陋室书生待转明 。

1056年春 , 家境渐宽的曾巩带领着弟弟曾牟、曾宰、曾阜及妹夫王彦深、王无咎 , 一行6人共赴京城 , 入太学备考 。 来年正月初七 , 考生们入闱 , 直到二月二十五日考试完毕 。

这次科举考试 , 由当世文坛领袖、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 , 诸科考官多为诗文名家 。 欧阳修与诸考官统一思想 , 逆转文风 , 一律不取钩章棘句、空洞晦涩的太学体 , 专录文以载道、文质俱佳、平易通畅的文章 。

于是 , 中国千年科举制历史上最为“星”光闪耀的榜单诞生了——1057年 , 嘉祐二年 , 曾巩、苏轼、苏辙、张载、曾布、程颢等一大批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 , 在中国古代政治或文化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 曾巩和弟弟、妹夫们全部中榜 。

十几年前 , 曾家考生“一双飞去一双来” , 如今 , 曾家一门同榜六进士 。 这之间 , 是为稻粱谋、躬耕陇亩、夜夜青灯的岁月 。


这就是曾巩,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就是曾巩 , 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

曾巩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读书岩亭 。 新华社资料片

宦游各方 , 盛闻治声

古代一位“标准”的儒生 , 饱读诗书 , 科举应试 , 目的是考取功名 , 入仕为官 , 而后或治理一方百姓 , 或施行一域政务 。 而科举出题判卷的标准 , 也以考察爱民思想、施政能力等为主 。 通晓诗书礼义 , 是为治国理政 。

曾巩 , 就是按科举取士这一模式和逻辑 , 选拔出理想人才的典范 。 他的执政经历 , 政绩斐然 。

曾巩知越州时 , 赶上一场大旱 。 大旱刚露出苗头 , 曾巩即召集地方富户 , 根据各家余粮数目 , 筹措粮食十五万担 。 灾荒实际发生后 , 又责成富户以略高于平日的价格出售给当地灾民 , 同时断然下令开仓赈灾 。

这只能是救燃眉之急 , 怎么恢复生产呢?曾巩又令州府出钱粟五万 , 贷予民众种粮 , 民众所欠款项 , 则规定到秋后交纳田赋时 , 一并缴交 。 如此一来 , “民得从便受粟” , “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 且“粟价平” 。

曾巩知齐州时 , 扫黑除恶 , 端掉了一个“霸王社” 。 当时齐州治安较差 , “霸王社”横行乡里 , 官府都忌惮 。 曾巩到任后 , 先派人挨家挨户盘查 , 一面了解成员构成 , 一面做家属工作劝其自首 。 他要求给各村舍发放锣鼓 , 一旦发生盗情 , 就敲响锣鼓 , 全村青壮老少便集体出动 , 全民捕盗 。 同时 , 曾巩派出捕快和地方武装择机捕杀小股强盗 , 又集中兵力在强盗出没频繁的地段追捕 。

此外 , 曾巩命人四处张贴布告 , 布告分三份 , 一份宣布大军剿灭霸王社 , 一份悬赏通缉主要头目 , 一份动员强盗自首 。

不久 , 果然有一位强盗来自首 。 曾巩为他松绑 , 问他为盗苦衷 , 然后让他拿着奖赏走街串巷 , 宣讲州府对自首人员的宽待政策 。 这样一来 , 强盗纷纷自首 , 霸王社涣散瓦解 , 少数负隅顽抗的强盗也很快被捉拿归案 。 剿灭霸王社后 , 曾巩在齐州全境推行保甲法 , 终使“多盗与讼 , 号难治于当今”的齐州 , 摇身一变 , 无锣鼓之警 , 外户不闭 。

朝廷一纸调令 , 让曾巩离齐州移知襄州 。 齐州百姓得知后 , 聚到府邸门口拜求曾巩留任 。 曾巩劝慰百姓 , 和接任者仔仔细细交接政务 。 临行时 , 曾巩特意轻车简从 , 想悄然离去 , 却发现城门紧闭、吊桥收起 , 而城门处、街道上站满了不舍父母官的百姓 。

朝廷之命固不可违 , 但百姓心声足以听闻!

在襄州 , 曾巩整肃司法 , “论决重轻 , 能尽法意”;在洪州 , 曾巩妥善治理瘟疫 , 接待军师而民不受扰;在福州 , 曾巩整治寺庙 , 遏制邪风;在明州 , 曾巩辞谢高丽使臣的进奉 , 彰显大宋“以德怀远人”;为官清廉 , 反问“太守与民争利 , 可乎”;还考察鉴湖 , 修建齐州北水门……

在地方为官12年 , 京城中盛闻曾巩之“治声” 。

最终 , 曾巩得到宋神宗接见 , 廷对延和殿 。 节用裕民的理财思想、裁撤冗官的行政措施……一场廷对浓缩着毕生施政经验与才能 , 这一次 , 曾巩赢得的是皇帝之心 。 年过六旬的曾巩奉召回京 , 纂修国史 , 起草诰书 , 直至终了 。

纵观曾巩的为官生涯 , 他初任太平州司法参军 , 后由欧阳修推荐入京担任三馆秘阁编校 , 卷入王安石变法论争 , 后自求补外 , 转徙越州、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 , 每到一地 , 推行新法 , 兴修水利 , 平冤除恶 , 赈灾救济 , 造福一方 , 深得民心 。 晚年“白头归拜未央宫” , 充分展示了史学、文学才能 。

堪称为官之典范 。

同时 , 曾巩的为官生涯 , 正处于北宋庆历新政、熙宁变法从发起到失败的风云际会时期 。 曾巩深受范仲淹、欧阳修、蔡襄等革新人物的影响 , 主张变法革新 , 并向欧阳修等人热情推荐好友王安石 。 而王安石 , 日后也成为了熙宁变法的主要发起者 。

要不要变法?曾巩答:“盖法者 , 所以适变也 , 不必尽同 。 ”变法路线如何把握?曾巩答:“……必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 , 然后乃可以为治 。 ”变法应以何为思想内核?曾巩答:“内成德化 , 外成法度 。 ”

曾巩的变法主张 , 遵于儒家传统理论 , 取舍度于礼义 。 无论遇到怎样的纷争、打压、委屈 , 曾巩的醇儒风骨 , 始终未曾屈服 。


这就是曾巩,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就是曾巩 , 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

清雍正年间重修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家族《曾氏族谱》 。 新华社发(黎兴旺摄)

蓄道德而能文章

1041年那次进京赶考 , 曾巩虽然落第 , 但有了另外一大收获 , 即结识欧阳修 , 得到其老师般的教导 。

欧阳修懂得并珍惜曾巩之才学 。 曾巩的文章文道合一 , 明白晓畅 , 在一片太学体、西昆体之中显得那么真诚可贵 。 屈于时俗 , 曾巩应试不第 , 欧阳修送给曾巩9个字:励其志、坚其守、广其学 。 这9个字 , 如曾巩日后边耕边读生涯中的灯塔 , 照亮了区区田亩 , 照亮了漫漫岁月 。

曾巩的文集 , 流传下来的只有《元丰类稿》五十卷 。 金代临汾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 , 其中保留了一些不见于《元丰类稿》的诗文 。 本世纪初 , 海外所存《永乐大典》残卷中新发现了一些曾巩诗文 。 流传下来的作品中 , 分量最大的是古文 , 共700余篇 。 其中有一部分是制、诰类公文 , 还有400余篇议、论、书、序、表、记、疏、札子、碑志等文字 , 很多均质量上乘 ,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被后世古文家奉为学习的典范 。

“我始见曾子 , 文章初亦然 。 昆仑倾黄河 , 渺漫盈百川 。 ”欧阳修如此形容对曾巩早年性格气质和文章风格的印象 。 齿发壮 , 志气锐 , 文章也高论宏裁 , 飘然奔放 。

“决疏以导之 , 渐潋收横澜 。 东溟知所归 , 识路到不难 。 ”欧阳修教导曾巩“少开廓其文” , 使文气舒缓从容 , 论述也能更充分 。 “孟韩文虽高 , 不必似之也 , 取其自然耳 。 ”

曾巩非常诚恳地接受了欧阳修的指点 , 并不打折扣地身体力行 。 他革除自己文章粗豪奔放的弱点 , 代之以平正典雅、雍容精密的风格 , 《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 , 纡徐而不烦 , 简奥而不晦 , 卓然自成一家 。 ”

曾巩忠于唐代古文运动“文以明道”的原则 , 认为作家要想写就好文 , 就需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 他将此概括为简洁精辟的一句话:蓄道德而能文章 。

“乱条犹未变初黄 , 倚得东风势便狂 。 解把飞花蒙日月 , 不知天地有清霜 。 ”这首《咏柳》名诗中 , 曾巩借无骨之柳讽刺势利小人 , 信仰天地有清霜 。

在名篇《墨池记》中 , 曾巩发论书圣王羲之“以精力自致者 , 非天成也” , 进而激励后生“学固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

历代文人士子对曾巩尊崇备至 , 尊其为人惇大直方 , 敬其为官章法井然 , 崇其为文醇正典重 。 “上续孟子 , 下启濂洛 。 ”后世不吝如此评价 。

现在 , 南丰还有曾公祠 , 大明湖畔曾堤在 , 儒学不死 , 儒道不灭 , 曾巩何曾远去?醇儒之骨魂 , 激励、融入了多少后生之骨魂?

“向来一瓣香 , 敬为曾南丰 。 ”陈师道一句诗 , 道出后世多少以曾巩为导师的学子的心声 。

曾巩之后 , 无数曾巩 。 这可能是曾巩千年的最大成就 。

(参考文献:王琦珍著《曾南丰先生评传》、夏老长主编《宦游九州:曾巩政治思想研究》、王永明著《曾巩故事》)


这就是曾巩,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就是曾巩 , 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 , 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欢迎致电010-63076340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 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 , 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 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

觉得不错 , 记得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