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作者:陈亮

微信版第587期

宣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 , 一般以公元前223年 , 秦朝在原楚国的爰陵邑设立爰陵县 , 隶属鄣郡(治今浙江安吉县西北故鄣遗址)为始 。 1957年在安徽寿县邱家花园出土了国宝级的文物——“鄂君启节” 后 , 宣城城邑的历史记载提前到公元前323年 。 这种叫“节”的文物 , 形状如带节的竹板 , 共4件 , 用青铜制成 。 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的免税通行凭证 。 分舟节和车节两种 , 每节均有错金篆书 , 分载水陆两路所经城邑 , 节的正面刻有精美的错金铭文(车节150字 , 舟节165字) , 自铭“金节” 。

根据节铭记载:“逾江 , 庚彭蠡 , 庚松阳 , 入浍江 , 庚爰陵”等文字推论 , 其记载古宣城当时称爰陵的年代距今已有2300多年 , 但随着宣城境内不断有旧石器地点群以及新石器群的考古新发现 , 我们宣城真实的人类历史远远不止这两千多年 , 完全能追溯到距今4000年以前的远古时代 。 中国的远古时代 , 一般指的是夏、商、周以前的时代 , 其人类生存生产活动踪迹通常也称为史前文化 。 随着宣城由以陈山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遗址群被发现 , 宣城最早的人类生存繁衍历史可上溯到70万年前 。 见图一:全国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山旧石器遗址 。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

上世纪80年代 , 宣州区向阳镇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 , 时常会发现古人类打制的石器 , 消息传开后 , 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 。 记得1987年笔者刚刚分配到向阳乡政府工作 , 就听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房迎三 , 来到窑厂附近的陈山取土场 , 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 当时考古发掘对砖瓦厂生产取土影响很大 , 直接关乎砖瓦厂效益和职工收入 , 部分职工情绪较大 , 我们基层干部多次做他们的说服教育工作 。 之后发掘工作较为顺利 , 先后发掘的面积超过400平方米 , 其文化层厚达7-11米 , 从上至下可分10多层 , 各层都有石制品发现 , 先后共发现石质标本1200多件 。 出土石制品400多件 , 还有更多的人工搬运的砾石和石块 。

为严谨和直观起见 , 下面以采用宣城市博物馆实物图片为主来说明问题 。 需要表明的是 , 本文构思完稿过程中 , 得到了市博物馆的热心支持 , 及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考古图片和资料 , 笔者也多次到遗址现场亲身体验 。

陈山遗址中的石器 , 主要是石英砂岩与石英岩砾石等原料加工的工具 , 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砍砸器类 。 如图二:陈山旧石器遗址里的砍砸器 , 它们应是最原始的把物体断开的工具 , 能起到砍、劈、锤等功用 。 就地取材 , 形状与样式并无严格固定 。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

二是尖状器类 。 如图三:陈山旧石器遗址里的尖状器 , 此类工具一端都加工成尖锐突出的锥状 , 另一头便于手持和抓握 , 以利于对物体的刺、钻、或挖掘 。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

三是刮削器类 。 如图四:陈山遗址中的刮削器 , 此类是最原始的刀具 。 原始远古先民选取长条形砾石 , 将一长边加工成薄刃 , 方便用来切、割、刮、削等 。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

四是石球与石核类 。 如图五:陈山遗址中的石球 , 应是狩猎时进攻抛出击打武器 , 器身近球形 , 体表通体有明显的剥片疤痕 , 明显属人工加工修整 。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

通过对陈山出土旧石器和遗址地层的科学测定 , 陈山遗址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 。 地层年龄为81.7-12.6万年 , 文化时代是旧石器早期至旧石器中晚期 。 也就是说 , 这里的古人类活动时间大约是八十万年前到十万年前 。 这长达七十余万年跨度 , 是何等漫长 。 七十余万年远古人类生存、生活与繁衍 , 恰恰又分层呈现在我们宣城陈山及周边这片土地上 , 足见宣城古人类的原生性 。

从遗址周边地质情况看 , 这里并不能生成天然洞穴供原始人类栖居;但这里依山傍水 , 旱可就近取水 , 涝可往高处避洪;这里气候温润、冷暖适宜 , 山峦动植物资源丰富 , 便于狩猎和采集;频临的水域中 , 鱼类资源也不少 , 增加了先民获取食物的来源 。 从出土的旧石器工具种类较齐全 , 数量较集中的情况看 , 这里曾经至少是居住着原始人类的远古村落 。 从上至下可分10多层的文化堆积遗存看 , 这里贯穿了约七十余万年的漫长时空跨度 , 涵盖了整个原始人类生存与繁衍的旧石器时代里大部分时期 。

考古界一般认为 , 村落起源于旧石器中期 。 随着人类文明的缓慢进步 , 原始人潜意识成群结队居住在一起 , 避免着单独生活时的各种困难和危险 。 后来慢慢形成群集生活的一些规矩 , 对这些极其缓慢的规矩形成过程 , 我们称其为原始社会或原始公社制度 。

据发掘专家房迎三教授介绍:“陈山遗址只是是水阳江中游10多处旧石器遗址中的最重要的一处 , 其遗址面积之大 , 延续时间之长 , 是中国南方旧石器考古的标尺 , 据核心考古价值 , 所以陈山遗址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 ”考古界普遍认为 , 陈山遗址是目前长江下游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遗址 , 遗址剖面已成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中、晚更新世人类活动堆积物的标准剖面 。 陈山遗址初步发掘后 , 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 2001年6月 , 陈山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因此宣城及周边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原生性毋庸置疑 。

在陈山旧石器遗址中 , 始终没有发现旧石器晚期过后的遗存 , 这是否意味着宣城古人类文明有断层呢?陆陆续续考古新发现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 宣城及周边旧石器晚期过后的新石器遗址更多更广 。 据不完全统计 , 新中国成立后 , 先后在宣城及周边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多达四十多处 , 如宣州区的城区、孙埠、古泉、养贤、洪林、杨柳等地;郎溪县的磨盘山、欧墩、乌龟包等地;泾县的世古墩、瑶庄、赤麓山等地;宁国的津北等地都有发现 。

几年前 , 笔者在宣城城区北门一建筑工地渣土中采集到一些新石器时期的陶网坠 。 见图六:城区工地采集的陶网坠 , 陶质网坠中有红陶、灰陶和黑陶 , 规格大小不等 。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上)// //

这类陶网坠与全国各地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网坠大同小异 。 那时先民撒网和拉网要用网坠 。 网坠的作用是结在网的下端 , 使网下沉 。 网坠多为灰陶烧制 , 黑陶网坠稀见 , 其形制大同小异 , 表面均打磨光平 , 中间一般设一横向凹槽 , 两端各有一个竖向凹槽,凹槽也称绳槽 , 用于把网坠固定在网上 。 这几种网坠 , 形制各异 , 排列在一起甚为可爱 。 虽然喜欢收藏陶网坠的人不多 , 但它们给我带来的想象却很丰富 。 你不妨沿着历史长河 , 去憧憬五千年前夕阳染红的江河湖泊边 , 我们的祖先捕渔归来时的喜悦心情 。 先民们在摸索到捕鱼技能的漫长过程中 , 小小陶网坠曾经扮演过何等重要的角色!与这种不起眼的陶网坠相比 , 市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应算是高大上了 。

这类陶网坠与全国各地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网坠大同小异 。 那时先民撒网和拉网要用网坠 。 网坠的作用是结在网的下端 , 使网下沉 。 网坠多为灰陶烧制 , 黑陶网坠稀见 , 其形制大同小异 , 表面均打磨光平 , 中间一般设一横向凹槽 , 两端各有一个竖向凹槽,凹槽也称绳槽 , 用于把网坠固定在网上 。 这几种网坠 , 形制各异 , 排列在一起甚为可爱 。 虽然喜欢收藏陶网坠的人不多 , 但它们给我带来的想象却很丰富 。 你不妨沿着历史长河 , 去憧憬五千年前夕阳染红的江河湖泊边 , 我们的祖先捕渔归来时的喜悦心情 。 先民们在摸索到捕鱼技能的漫长过程中 , 小小陶网坠曾经扮演过何等重要的角色!与这种不起眼的陶网坠相比 , 市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应算是高大上了 。

(作者系宣州区教体局纪检组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