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屈原 ,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 沧海乱世中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悲情战士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 , 是屈原壮怀激烈怀沙投江的地方 , 玉笥山麓 , 是后人修建祠堂缅怀英雄的地方 。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 站在玉笥山麓 , 放眼望去 , 汨罗江边 , 万头攒动 , 汨罗江面 , 千舟竞速 , 都只为一个人——屈原 。 自古以来 , 举国上下 , 专为一个人建一座祠堂设一个节日者 , 惟有屈原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 , 是屈原被奸臣构陷被昏君驱赶最后的流放地 。 在得知祖国郢都被敌人攻陷的当天 , 62岁的屈原怀抱沙石投江而去 , 将自己孤傲的身躯放逐大海 , 将自己高洁的灵魂放逐九天 , 以铭其志向: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那一刻 , 作为肉体 , 并非穷途末路 , 但作为灵魂 , 万难同流合污 。 那一刻 , 屈原“游于江潭 , 行吟泽畔 。 颜色憔悴 , 形容枯槁 。 ”迎面的渔父怜惜世人爱戴的三闾大夫 , 问其何至于此 , 屈子曰:“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是以见放 。 ”渔父又劝他要随波逐流好自为之 , 屈子再答曰:“新沐者必弹冠 , 新浴者必振衣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 , 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 安能以皓皓之白 ,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并高歌一声:“沧浪之水清兮 , 可以濯吾缨 。 沧浪之水浊兮 , 可以濯吾足 。 ”转而拧身 , 毅然离去 , 不复一言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屈子祠坐北朝南 , 直面汨罗江 , 门楼上栩栩如生的13幅浮雕 , 完整清晰地刻画记述了屈原清正刚直的人生轨迹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屈子祠总占地1354平方米 , 单层单檐砖木结构 , 有三进三厅十四耳房 。 屈子祠始建于汉代 , 历史上多有修葺和重建 。 现建筑有正殿、信芳亭、屈子祠碑等 , 祠内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桂树多株 , 后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金像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1995年 , 汨罗县在屈子祠东侧新建了占地1.6万平方米的屈原碑林 , 陈列356块书画作品碑刻 。 碑林分牌坊门楼、离骚阁、天问坛、九歌台、九章馆、招魂堂、独醒亭、垂花门、思贤楼九大主体建筑 , 黄瓦红柱 , 金碧辉煌 , 并有回廊串接连通 , 展示了由全国三百多位书法家书写的屈原作品二十五篇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汨罗江边独醒亭 玉笥山麓屈子祠// //

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以屈原为代表的湘楚文化 , 更加全面地弘扬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 , 2017年5月30日 , 湖南省以屈子祠为核心 , 启动了十二五规划重大文化项目和标志性重大文化工程——屈子文化园 。 建成后的屈子文化园核心景区面积将达到2.5平方公里 , 是一个围绕屈子祠、汨罗江、端午节这些杰出的文化遗产 , 领略楚文化风貌为主的“屈子遗产露天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