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唐天宝十四年 , 大唐最富盛名的诗人李太白从秋浦往游泾县 , 名士汪伦常酝美酒以待 , 临别还去送行 , 大诗人一激动 , 写了首诗赠予他 , 其中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名扬千古 , 累世传诵 。

大诗人是乘舟走的 , 去往何处不可考 , 但他走的水路一定是青弋江 , 因为那桃花潭便在青弋江上 。

这年10月 , 大唐帝国的两位节度使从幽燕之地发难 , 北方大乱 , 那位坐拥倾城美女的皇帝仓皇出逃 , 在马嵬坡忍痛赐死了杨贵妃 , 帝国自此由盛转衰 。

7年后 , 大诗人死了 。 有人说 , 诗人是醉死的;也有人说 , 诗人是醉后跳入水中捞月溺死的 , 极富浪漫色彩 , 溺死之处在当涂的江边 。 不知真相为何 , 只知如今当涂还有太白墓 。

李白死了77年后 , 也就是唐开成四年 , 盛唐李杜后最有天赋的诗人 , 被后世称为“小李杜”之一的杜牧也写了首临别诗 , 跟李白一样的是 , 这首诗也作于宣州 , 跟李白不同的是 , 这次是他送别友人 。 诗人和友人一起从长安来到宣州任职 , 友人转任他地 , 而自己将独自归京 。 诗人有点伤感 , 写下了如下诗句:

日暖泥融雪半消 , 行人芳草马声骄 。

九华山路云遮寺 , 清弋江村柳拂桥 。

君意如鸿高的的 , 我心悬旆正摇摇 。

同来不得同归去 , 故国逢春一寂寥!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又是青弋江!青弋江是我的母亲河 , 我就长在青弋江边 , 连我所在的乡镇都以这条河为名 。 但我很长时间都对这条河很陌生 , 我只知道有这么一条河 , 河这边是南陵 , 河那边是宣城 , 这条河从哪里来 , 流到哪里 , 我都没有兴趣知道

人总有追根溯源的冲动 , 但知晓自己的根源并不是一件易事 ,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饱经战祸 , 四处流徙的国度 。

我的家乡人口很杂 , 杂姓村很多 , 很多都是移过来的 , 既有从西边来的“桐城佬” , 也有从北方来的“江北佬”;语系纷繁 , 有语调婉转的吴语 , 也有土里土气的江淮官话 。

我从小就听家人说 , 我们是移过来的 , 我们的老家在“梅村” , 家中老人也说不清为何我们要移过来 , 只是每年上坟的时候 , 总要去一个大坟前烧纸钱 , 长辈说这里埋了好几个老祖宗 , 年代久了就合葬到一起了 。

在我们这个国家 , 有很多隐没的地方 , 无声无息 , 就如世人言及江南 , 只知苏杭 , 不知皖南;言及皖南 , 只知徽商故里 , 不知芜湖宣州 。 但就如同芸芸众生一样 , 总有强弱之分 , 总有优劣之别 , 但弱者劣者也是众生 , 也当有人记述 , 也有辉煌之时 , 这基本上就是我为何书写皖南的初衷了 。

教育也“目中无故土” , 从小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 但不知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如数家珍 , 但对故乡的山川一概不知 , 就如解严后的台湾 , 惊觉长江黄河寻常物 , 浊水溪却陌生得很 , 于是便开始注重“在地”起来 。 对家乡山川风物的重新认识 , 乃是构建“在地”观念的基础 , 也是告别流民社会的必然 。

扯远了 , 还是回到青弋江上来 。 幼时的我不知道的事太多 , 我不知道“梅村”就在青弋江边;不知道青弋江在芜湖注入长江;不知道青弋江竟是长江下游最大支流;不知道青弋江从徽州缓缓流来;不知道徽州人除了从新安江出发到沪杭缔造徽商神话 , 也从青弋江溯江北上打造芜湖世代繁华;不知道这条河上诞生过诸如赤滩、弋江、西河等众多古镇商埠;不知道有那么多伟大的诗词里曾提及原本我以为是无足轻重的一条小河的青弋江 。

源在徽州

北纬三十度是一条很神奇的纬线 , 关于这条纬线的各种骇闻秘辛这里不做赘述 , 只消知道 , 黄山便在这条神奇纬线上 。

也不知道是哪个亘古的年代 , 第一股清泉从黄山北麓汩汩流出 , 开始了他穿越皖南的长途奔袭 。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张爱华的《舞动的河流:皖南青弋江历史源流考》一文 , 青弋江正源经建国后勘测确定为黟县的美溪河 , 进入石台县称舒溪河、与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的麻川河一起汇入陈村水库 , 青弋江出陈村水库后在泾县境内奔流 , 在泾县马头村附近进入南陵县 , 此后在南陵县和宣城市之间蜿蜒穿梭 , 最后在芜湖市注入长江 。 沿途汇入青弋江的支流众多 , 重要的有徽水、琴溪河等 。 此外,青弋江中下游 , 与左侧的漳河水系、右侧的水阳江水系 , 河港交汊 , 形成水网圩区 。

青弋江全长近300公里 , 从徽州出发 , 会诸水至泾县后才叫“江” 。 《南陵县志》也有记载:青弋江 , 发源于黄山 , 会石台、太平、旌德、泾县诸水后 , 河身渐广 , 春暖水涨 , 波涛汹涌 , 故曰江 。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青弋江出了徽州便入了陈村水库 , 陈村水库便是太平湖 。 太平湖现在是黄山北麓一个很有名的景点 , 他距离李白诗中记述的“桃花潭”不过十几里路 , 不过李白写诗的时候 , 还没有太平湖 , 那里还是林壑尤美的太平县 。

1958年 , 中央决定在皖南修建一座水库 , 便选址在青弋江上 , 这座水库修了二十多年 , 一直到1982年才竣工验收 。 水库建成后 , 世间少了几个乡镇 , 多了一个太平湖 。 那是个到处修水库建大坝的年代 , 浙江的千岛湖、江苏的天目湖也是这么诞生的 , 至今太平湖的大坝上还有几个大字 “备战、备荒、为人民”清晰可见 。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出了泾县 , 青弋江便流入南陵境内 , “在南陵县和宣城市之间蜿蜒穿梭” , 前文提及的“梅村”便是青弋江流经之地 。 梅村被青弋江一分为二 , 河东叫东梅村 , 河西叫西梅村 , 族中长辈说我老家原是那西梅村的 。

1900年 , 大清遭了难 , 义和团席卷华北 , 老佛爷头脑一热 , 向11国宣战 , 最后自己带着光绪皇帝躲到西安去了 , 大清被迫与列强签约 , 赔了很多钱 , 史称辛丑条约 , 又叫庚子国难 。 教科书上写到这里就没有了 , 其实那11国里也有明事理的 , 1908年 , 美国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 , 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 , 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 双方协议 , 创办清华学堂 , 并自1909年起 , 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 。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1911年 , 西梅村的一位梅姓少年考取了第三届庚款留学生 , 去了美国 , 他叫梅光迪 。 在他前一年 , 他的一位安徽老乡也考取了庚款留学生 , 他叫胡适 。 两人认识在上海 , 同是望族之后 , 梅光迪称自己的祖上是宋代名臣梅文鼎 , 而绩溪胡氏累代经商 , 满门英杰 。

两人在美国一直书信来往 , 互为欣赏 , 但后来闹掰了 , 因那胡适提倡白话文 , 要搞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 而那梅光迪则是追求“学衡”的 。

胡适因文学革命年纪轻轻便“暴得大名” , 梅光迪纵是那“哈佛三杰”之一 , 后世知者寥寥 。 台湾学者侯健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 晚年胡适在美国遇到梅光迪的妻子李今英 , 胡适对她说了句“老梅是对的” 。

江上古镇

明永乐十九年 , 也就是1421年 , 朱棣篡位19年后 , 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到自己的封地 , 燕赵之地 。 没多久 , 一家“京都芜湖会馆”在皇城根下的前门外长巷五条胡同内挂牌面世 , 这是当今历史学者们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会馆 。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会馆 , 创建于明初 , 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 , 一种地缘或业缘性的传统社会组织 , 是同乡人或同业人在京城或都市里创建的“聚会寄居场所” 。 旧时的学子、商人或进城闯荡的漂泊者 , 都可凭同乡或同业的关系免费或少费寄居在这里 ,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会馆文化” 。

创建中国第一家会馆的人名叫俞谟 , 芜湖人 , 但他祖籍徽州休宁 , 明永乐元年以选贡的身份任南京户部主事 , 迁都北京后转任工部主事 。 芜湖会馆成为京城徽商俱乐部 , 续芜湖会馆之后各地纷纷效仿 , 一时间京城会馆林立 , 成为京城一大景观 。

徽商跟随帝王的脚步入京了 , 在此之前 , 徽商的事业版图主要聚焦在安庆以东的长江流域 。 “前世不修 , 生在徽州 , 十三四岁 , 往外一丢” ,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现实困境驱使着徽州人走出深山 , 走向外面的世界 , 而商业成了他们谋生的本领 。

近来 , 徽杭古道声名鹊起 , 世人争先恐后要来走一走这条胡雪岩曾走过的崎岖山径 , 但对另外两条徽州通往外部世界的古道知之甚少 。 这两条古道一条名为徽池古道 , 是陆路 , 通往省城安庆;另一条名为徽扬古道 , 是水路 , “徽商故里绩溪、歙县或经徽水河北上到泾县 , 转青弋江顺流而下到芜湖 , 或经陆路至宁国河沥溪经水阳江而至芜湖 , 而汇入长江 , 沿江而下至镇江 , 溯京杭大运河而上至扬州” , 朱棣将帝国都城迁至北京“天子戍边”之后 , 徽州人的足迹也进一步跨过山河 , 来到了北京 。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芜湖便成了徽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 而徽州人便是沿着青弋江北上到达芜湖的 。 在通往芜湖的沿途水路上 , 徽商也打造了数个贸易繁盛的商埠码头 , 泾县的章渡、赤滩 , 南陵县的弋江 , 芜湖县的西河 , 都因这条水路而盛 。

我的家乡弋江镇如今衰落得厉害 , 早已没了当年舟船纵横 , 商铺林立的繁华 。 但从残留的一条老街上 , 依稀能见当年荣景 。 青石板路两旁都是两层徽式建筑的商铺 , 有着特有的马头墙 , 商铺的门是一块块木板拼成的 , 早起营业将门板卸下 , 晚上歇业再一块块拼上去 。 上面一层一般是商家居住的地方 , 有好看的雕花木窗 , 年月久了 , 雨水浸泡 , 颜色泛黑 。

当年的弋江镇是青弋江上重要的竹木交易码头 , 上下游的商人聚集于此 , 很多木匠竹匠也来此营生 , 至今弋江镇通往宣城的老桥桥头 , 还有不少木器竹器店 , 篾匠在店里编着木器 , 各种巧手编织的器物堆在店里 , 任君挑选 。

我还去过赤滩、西河 , 这里也早就不在是水路码头 , 只是相较于弋江镇 , 旧时建筑保存较好 , 纷纷做起旅游来 , 用古镇名号吸引远近游客 , 但无外来资本投资 , 单靠当地政府经营 , 无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还是品牌宣传 , 都处于起步阶段 , 任重道远 。

沿江古镇是伴随着徽商一起衰落的 , 从“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 , 到如今的安徽省内GDP排名垫底 , 徽州的衰落令人唏嘘 , 如今的青弋江上没有了徽商的身影 , 取而代之的是到处可见的盗砂船 。

长江巨埠

青弋江从徽州的涓涓细流趟近三百公里后 , 在芜湖注入长江 , 交汇处 , 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的中江塔已在江边矗立了四百年 。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两江交汇 , 便是繁华 。 长江上下 , 到处是例证 。 重庆、武汉、芜湖、上海 , 莫不如此 。 一直以来 , 世人都用八个字来形容芜湖:长江巨埠 , 皖之中坚 , 说这是孙文说的 , 但翻遍孙文著述 , 也没有找到这八个字 , 不过孙文确实是到过芜湖的 。

1912年10月30日 , 民国肇始不过十个月 , 彼时已卸下大总统身份的孙中山乘坐“联鲸”号军舰由九江来到芜湖 , 就在上个月 , 孙中山接受了袁世凯特授全国铁路总办的任命 , 集中精力筹划在中国修筑铁路 , 并到各地进行考察 。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孙文在芜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 可能是多年的会党身份熏陶 , 孙文的演讲词会党色彩浓厚 , 开头便是“兄弟此番过芜 , 诸君特开会欢迎 , 极为感激” 。 孙文演讲的地方现在叫中山路步行街 , 是芜湖最繁华的地段 , 此地距离青弋江不过数百米远 。 芜湖人民特别怀念这位革命先行者 , 将他当年走过的桥命名为中山桥 , 走过的路命名为中山路 , 还在赭山公园建造了中山纪念堂 , 还有孙文的雕像面向镜湖傲然挺立 , 雕像碑文中也有那句“兄弟此番过芜” 。

孙文对于芜湖的评价也是颇高的 , 他的《建国方略》里对芜湖的运河、铁矿等建设提出了具体设想 , 还最早提出要建造芜湖长江大桥 , 但孙文肯定没说过芜湖是“长江巨埠 , 皖之中坚” , 而且他的设想也只停留在设想层面 , 并未付诸实践 。 芜湖真正应该感谢的 , 除了历代徽商 , 还应感谢孙文一生之敌 , 李鸿章 。

1875年 , 英国驻华公使的一位翻译马嘉理在云南被乡民打死 , 次年 , 大清重臣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因为这起事件签订了《烟台条约》 , 芜湖怎么也想不到 , 数千里外死了一个老外会改写这座城市的历史 。 《烟台条约》中 , 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增开为通商口岸 , 芜湖自此开埠 , 大批外国洋行、企业涌入芜湖 。

《烟台条约》签订次年 , 李鸿章便奏请清廷 , “将粮食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到芜湖” 。 据文史作者张家康的《芜湖米市的百年沧桑》一文记述 , 李“授意皖南兵备道兼芜湖关监督、广东人张荫桓利用同乡关系 , 前往镇江游说粤帮客商 , 如若先行迁芜 , 将享有各种优惠条件 。 粤潮两帮早已认识到江淮稻米长途水运 , 既担风险 , 又有诸多不便 , 从长计议芜湖确比镇江更加有利可图 。 于是便顺水推舟 , 率先迁来芜湖 。 清光绪八年(1882) , 芜湖米市正式形成 。 ”


皖南的这条江边,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皖南的这条江边 , 走出了任教哈佛敢怼胡适的大师// //

芜湖自此取代镇江 , 成为晚清四大米市之首 。 “粤潮两帮相继迁芜后 , 烟(台)、宁(波)两帮也紧步后尘 , 接踵而至 。 自此 , 芜湖米市蔚为大观 。 粤、潮、烟、宁四帮米号的粮源 , 多来自大江南北产米各县 , 如江北的合肥、巢县、舒城、庐江、无为 , 江南的宣城、南陵、繁昌等县 。 ”

江南诸县的稻米便是通过青弋江等水系运往芜湖 , 促成芜湖一时繁华 。 如今芜湖中江塔旁有个小公园 , 便是米市的旧址 , 青弋江自东向西注入长江 , 稍北处是希尔顿酒店 , 再远处是法国在1887年修建的天主堂 。 芜湖晚清以降的一百多年历史风云都浓缩在这方圆不过数里的范围内 。

江水依旧悠悠 , 只是换了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