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赫: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刘林赫: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

在学校组织的“四个一”的文物活动中 , 我和同学们一同前往首都博物馆参观到了中国古代的著名瓷器 , 其中 , 最令我欣赏的便是这个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了 。

在说这个瓶子之前 , 先得说一下珐琅彩 。 珐琅彩瓷是在清朝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于末期创烧的 , 当时 , 彩料全部从法国进口 。 但后来的雍正时期 , 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炼出了国产珐琅彩料 。 借鉴其他美术门类 , 将诗、书、画、印入瓷 , 烧造出最具艺术性的雍正珐琅彩 。 也是中国珐琅彩的唯一巅峰时期 。

珐琅彩瓷的制作是在两地进行:所用素白瓷胎 , 由景德镇御窑厂进呈;炼制彩料 , 绘画题诗及烧造则是在清宫造办处进行 。 一般由宫廷画院画家绘画稿本 , 名书法家题写诗句 , 然后皇帝亲自审核画稿 , 名师良匠负责烧彩 。 步骤极为复杂 。 雍正时珐琅彩瓷器上所绘翎毛花卉、山水人物 , 与清宫廷画风一脉相承 。 珐琅彩瓷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品 , 体现出浓郁的皇族气息 。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 。 15世纪末 , 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 , 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 , 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 , 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 , 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 。 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 , 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 , 并就地设厂研制 , 称之为洋瓷 , 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 。 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 , 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

瓷胎画珐琅的创烧 , 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关系 。 康熙十九年 , 朝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 , 主要生产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 。 康熙二十二年 , 清政府收复台湾 , 废除海禁 , 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 , 由来华的传教士带入广州 , 并进贡内廷 。 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器以它精细的彩绘技法和华丽的装饰风格 , 而深受皇宫贵族和广州地方官员和富商的喜爱 。

由当时欧洲传教士的私人信件得知 , 康熙皇帝对这种洋玩意儿也很感兴趣 , 并力图使中国的珐琅工匠掌握这门技术 , 于是广州和北京内廷珐琅作的工匠分别在两地试烧画珐琅 , 经过大约10年的时间 , 成功地烧制出了我国的金属胎画珐琅器 。 康熙五十五年以后 , 随着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进入内廷 , 参与指导造办处珐琅器的生产 , 甚至亲自操作 , 画珐琅器的生产遂呈现繁荣景象 。 康熙五十八年 , 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至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 。 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 , 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很快熟练掌握了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 , 并烧造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宫廷韵味的金属胎画珐琅器 。 同时 , 造办处珐琅作还尝试着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 , 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 , 即今人所称的"珐琅彩" 。

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一件作品 。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 , 清朝雍正年间制造 。 瓶的外壁珊瑚红釉作为主要染色 , 均匀光润 , 呈色红中闪黄 , 色泽稳定 。 珊瑚红地上用蓝、绿、白、金红等珐琅彩料 , 绘制碧桃花、翠竹、鸟、蜜蜂等纹饰 。 腹部和颈部共绘两只小鸟 , 一只栖于竹枝上 , 另一只展翅于空中 , 摇首啼叫 , 蜜蜂在盛开的桃花间飞舞 , 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 该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 , 装饰及工艺技术等都达到了当时国产珐琅彩极高的水平;彩绘讲究、造型秀美、纹饰细腻、构图考究 , 表现出了雍正时期珐琅彩发展特点和官窑器物的整体风貌 。 但因烧造极其珍秘稀少 , 传世品罕见 。 目前所见 , 如此瓶形制纹饰 , 国内仅此一件 。 之后也再找不到可以与其媲美的珐琅彩了 , 也是一种遗憾 。

珐琅彩 , 一种特殊的瓷器、一种特殊的做法、一种特殊的美丽、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永恒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