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雨:铜编钟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胡思雨:铜编钟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历史的沟渠 。 在远古时代 , 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一样敞开着 , 先祖凭借自己的智慧利用“铜”制出了炊器与劳作工具 。 除了“钟鸣鼎食”的享受生活 , 之余 , 也喜欢上了音乐 , 于是在欣赏过陶钟发出的美妙声音后 , 就研究制作出了铜编钟 。 铜编钟的出现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历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一页 。

1957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了被人们誉为地下乐宫之明珠的编钟 , 震动了中外音乐界 。 周朝是依靠礼制来维护统治秩序的 , 编钟这种礼乐用器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 从西周早期出现三个一组的编钟以后 , 其每组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 春秋战国时期 , 上层贵族仍沿袭周王朝的一些礼制 , 因此在其大墓中经常陪葬编钟 。 编钟出土后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专题播出用编钟演奏的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 , 真是令人“叹为听止” , 国外音乐界人士惊叹道:“世界音乐史应当重写” 。

西周时期贵族的音乐 , 主要是配合礼仪演奏的 , 曲调讲究严肃、平稳 , 伴奏的乐器以钟、磬、鼓等打击乐器为主 , 被称为“金石之音” 。 《梦溪笔谈》中也说过:“铁性易缩 , 时加磨莹、铁愈薄而声愈下 , 乐器需以金石为准” 。 由此看出 , 古人不仅用铜钟演奏 , 而且用铜钟定音 。 这是铜的属性决定的 。 《荀子·乐论篇》中谈到各种乐器之音在礼乐中的作用:礼乐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雅乐” , 可在庙堂上制造出一种天、地、人浑然一体的庄重气氛 。 沈括在铜编钟中最大一件钟的两面铸有铭文12字 , 记载楚历屈之 。

铜编钟 , 堪称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千古绝响 。 我们在欣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音乐财富的时候 , 同时要学会保护好这些音乐财富 。 1957年7月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送了用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 。 后又将这一乐曲装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 穿越历史的长河 , 跨越空间的险阻 , 铜编钟仍然奏响着悠扬雄壮的旋律 , 遨游天际 , 响彻太空 。 岁月的冲刷依旧没有抹去编钟上篆刻的铭文 , 让它得以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 拥抱远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