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东还》:探寻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西迁东还》:探寻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
这是一本关于抗战后方人物的书 , 共十五篇 , 勾连到数十位近现代人物 , 集碎片为镜面 , 照出的是一时之俊彦 。
我从2005年开始涉猎地方历史题材的写作 , 书中的人物最初是散落在我的一些考察笔记和阅读日记中 , 他们中仅有少数人单独成篇 。 显然这不足以成为一本书 , 而且当时我也没有延展这个选题的想法 。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 去年的时候 , 我突然觉得该做点什么了 , 于是决定在今人与故人之间摆上一杯茶 , 好好讲一讲那些快被遗忘的故事 。
《西迁东还》:探寻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 //
《西迁东还: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书影 , 出版社:天喜文化 , 作者:龚静染
一动笔 , 才发现刹不住车 , 一个一个地写 , 写完一个感到意犹未尽 , 又接着写下一个 , 后来我发现他们并非仅仅是单个的人 , 而是一个群体 , 有相似的时代命运和人生际遇 。 比如写马一浮就会写到熊十力和贺昌群 , 写贺昌群就会自然写到叶圣陶 , 写叶圣陶就会写到朱东润 , 而这又牵扯到陈西滢 , 当然就有了凌叔华、竺可桢等人的出场 。 书中的人物渐渐汇聚到一起的时候 , 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轮廓已经出现了 , 就像看戏 , 剧情跌宕 , 人物粉墨登场 。 最关键的是 , 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 , 把他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 那就是西迁东还这段历史 。
《西迁东还》这本书讲的是抗战时期的一段流寓史 。 抗战军兴 , 半个中国沦陷 , 四川成了最大的后方 , 大量百姓逃往巴蜀 , 而八年的流亡生活是抗战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 乐山是岷江边的水码头 , 有交通之利 , 又有丘陵山地的屏障 , 成了一座非常重要的避难移民城市 。 当时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迁到了乐山和峨眉山 , 盐务总局、永利和黄海社迁到了五通桥 , 复性书院在乐山开办 , 而此间嘉阳煤矿、岷江电厂、川康毛纺厂、亚西机械厂等应运而生 , 学校、社团、工矿企业纷纷搬迁到了这里 , 原本偏僻的小城突然热闹起来 , 涌动着一幅焦灼而纷乱的景象 。
《西迁东还》:探寻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 //
四川乐山五通桥
我从小就生长在小城五通桥 , 按说离这段历史是很近的 , 但实际我在很多年中都非常陌生 , 这样的历史缺失是不可思议的 , 但它就真实地发生了 。 当年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是中国不少一流人物汇聚的地方 , 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熊十力等都在此生活工作过 , 而这个地方离我家不过几百米 。 为了追寻这段历史 , 2011年我到北京去拜访漫画家方成先生 , 记得当时我带了一罐五通桥的豆腐乳去看望他 , 他见后大呼“太好了 , 那时我就常吃” , 欣喜之情让人难忘 。 对故物的熟悉源于他在黄海的四年生活 , 那座小城留下了他太多的记忆 , 甚至还留下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 , 他曾经用画笔勾勒过那里的山川和草木 , 而这些都与抗战后方那段流寓史相关联 , 也与西迁东还相关联 。
我已经有了走进这段历史的可能 , 仿佛一抬脚就能走进那个伸手可触的历史现场 。 但是 , 就这样的一点距离 , 我却用了十多年的时间 。 历史总是迷雾重重 , 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迷失的讲述者 , 这是我写这本书时面临的困境 , 在历史叙事中如履薄冰 。 这也是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轻易下笔的原因 , 历史巍然如山 , 身在山中 , 我不过是踽踽独行的探路者 。
历史是什么?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 。 美国历史学家柯文在《历史三调》中把历史分为三个不同的观察角度 , 将它置于素描的透视关系下 , 使之纤毫毕现 , 但这只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 。 钱穆先生说历史就是世道人心 , 一语道破 , 更让我信服 。 历史就是人生 , 众人之人 , 众生之生 。 历史是活的 , 不是死的 , 当下是历史的此 , 历史是当下的彼 。 当然 , 真实的历史不应该被刻意压低或抬高 , 我们需要的是可以平视的历史 。
《西迁东还》:探寻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 //
乐山被炸后 , 叶圣陶为《中学生》杂志写的文章
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历史呢?写这本书的过程 , 也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 。 我的写作开始一般不是直接动笔 , 而是在前面还要做大量的功课 , 查阅、考察和走访必不可少 , 从而建立起一种客观的认识 。 除了大量阅读各种公开或者内部发行的文献资料外 , 档案是我最为重视的史料资源 , 可以说这本书如果离开了档案资料 , 就如同失去了丰富的毛细血管 , 会成为一具空洞、冰冷的躯体 。 为了写作这本书 , 我去了很多地方 , 跑了很多档案馆 , 查阅了大量的档案 , 见到了很多一手的、珍贵的史料 , 这对写作的帮助是非常之大 。 如《峨眉客:故宫文物南迁北线遗事》这篇中 , 讲到桥盐济陕运送故宫文物这段史实就是新的发现 , 之前还没有在任何正式的记录中出现过 。 把五通桥的盐卖到汉中 , 放空的车辆运送故宫文物到成都 , 其中的故事还原了历史的细节 , 要不是我在档案中发现 , 也许它们还一直被厚厚的灰尘遮盖着 。 又如《黄汲清:寻找黑卤》一文 , 就是通过几十封信件拼接出的故事 , 几个人之间的通信 , 来来回回 , 有艰难的创业 , 有真诚的援助 , 也有利益的争夺 , 人性在信函中显露无遗 。 我用白描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 , 就是想原汁原味地再现这段历史 。 当然 , 如果没有那些档案资料的寻觅与浮现 , 这些故事都将崩散如沙 , 消失得无影无踪 。
《西迁东还》是一本以人物为主的书 , 但人物难写 , 臧否人物需要立场和角度 , 也涉及写作的伦理 , 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评判容易失之肤浅 。 同时 , 人物也是多面的 , 单色描绘难免苍白 , 要写出人性的复杂绝非易事 。 这方面我有两点心得:一是在材料上需要有大量真实鲜活的细节 , 挖掘得越深越好;二是写作中应怀有“小人物之心” , 小人物才代表众生之相 , 才能体现真实的人世 。 前者是文本价值 , 后者是写作态度 。 就后者而言 , 文字的悲悯和谦卑 , 似乎更合我意 。
《西迁东还》:探寻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 //
马一浮及其创办的复性书院师生合影
尽管这是一本人物历史随笔集 , 但文学的丰富性与历史的真实性并不相矛盾 , 相反是一种互补 。 这在国外一些优秀的历史著作中已可以看到卓有成效的实践 , 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孔飞力的《叫魂》、史景迁的《王氏之死》等 。 当然 , 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写实和求真的基础上 。 客观的叙述也是非常重要的 , 如何在历史与文学的走绳中把握平衡 , 我想这些都应该归于叙事学的技巧 , 并不需要我在此饶舌 。
但我还是愿意将这本书归入非虚构写作中 , 因为我深恶文辞的煽情和对历史的涂脂抹粉 。 这些年非虚构写作逐渐被重视 , 我想这不仅仅是时代语境的变化 , 其实也是对虚假表述的唾弃 , 更是一个巨大的阅读需求和观念的转变 。 当然 , 这是一个新的文学可能性 , 也是寻找可以平视的历史的起点 , 但愿我在书中也有这样的努力 , 并能够被人看到和理解 。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电子课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寒假预习必备!
- 《圣斗士星矢》史昂也触摸到女神之血,为什么寿命没有延长?
- 视频//【雪石朗诵】刘辉《我是曹操》
- 视频//【雪石朗诵】刘晖《我是曹操》
- 徐绍基《广种桕树兴利除害条陈》杂论
- 一部颂扬两代人献身抗痨事业的纪实文学《奇医神药》(连载六)
- 说说《水浒传》中的婚俗文化:娶妻、纳妾、休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