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大家好 , 国学趣谈又跟大家见面啦!

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 , 我们损失了一位武林盟主 , 文坛巨匠 。

他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呢?有人说 ,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写的武侠小说 。

马云曾说:“若无先生 , 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 ”

有网友曾说:“我对江湖的憧憬以及个人身上的侠气都是因为先生 。 ”

我的一位朋友曾惋惜地跟我说 , 他的离去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

我说 , 不对 , 只要有人还读他的武侠 , 心里想着他的侠义 , 他的时代就不会结束 。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

一、神一样的学霸家族

金庸姓查(zhā) , 叫查良镛 , 他的笔名正好是把镛字一分为二 。

金庸不是香港本地人 , 老家在浙江海宁 。

神一样的学霸家族 。

根据明清两代海宁查家的人口研究表明 , 查家在明清两代 , 共有800多人考中生员(秀才) , 并有133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 。

清朝康熙年间 , 查家共有十人考中进士 。 康雍乾三个朝代中 , 查家更是有三人官至翰林 , 史称“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 。

按理说这是皇恩浩荡 , 可金庸对清皇室的态度不置可否 。 从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 到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里没少编排清皇室的坏话 。

这是为什么呢?然而康熙年间 , 在史上最惨烈的文字狱“明史案”中 , 查家共有70人被杀 , 其中被凌迟处死者18人 , 金庸的祖先查继佐也差点被杀 。

尽管接连遭遇两宗大狱 , 但查氏家族在逆境中崛起 , 名人辈出 。

金庸的海宁十三世祖查升是大书法家 , 十六世祖查世官是诗人 , 查世璜是画家 。 到了近代 , 金庸家族中的族兄弟查良钊是国立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 抗战中还曾担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和训导长 。

金庸的族兄查良铮(1918-1977) , 也就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穆旦 。 此外 ,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 , 钱学森是金庸的表姐夫 , 著名军事家蒋百里是金庸的姑父 , 著名作家琼瑶则是金庸的表外甥女 。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

在同辈兄弟中 , 金庸家族中还有营养学专家查良锭 , 医学专家查良镒、计算机专家查良钿、煤矿专家查良钰、电子学专家查良琦等人 , 家族中始终人才辈出 。

到1924年金庸出生时 , 尽管家族已经开始没落 , 但那时金庸家中还是拥有多达3600多亩田地 , 并有100多户佃农 。 还有五进的大院 , 有90多间房子 , 有大花园 , 在镇上还有钱庄、米行和酱园店 。

生在这样的家族下 , 学习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

高晓松的外公曾是两院院士 , 外婆是北航的筹建者之一 , 舅舅和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 难怪他曾经笑称自己是全家学习最差的 。

金庸曾经说:“学问不够 , 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 。 ”直到晚年 , 金庸以 86岁的高龄取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才解开了心中的心结 。

二、“路见不平一声吼”

1937年抗战爆发时 , 金庸考入了浙江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 。

少年人 , 总有几分热血 。

因为不满当时学校教导主任的作风 , 再加上爱国的冲动 , 金庸提笔写下讽刺老师有投降主义嫌疑的文章 , 被学校开除 。 随后 , 他转校毕业于浙江省衢州中学 。

这是第一次他被学校开除 。

1944年 , 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 。

过了不久 , 金庸又有看不惯的事了 , 电视剧《水浒传》里那句“路见不平一声吼”就是说他的 。

投诉学校的学生党员 , 哪有好果子吃 , 金庸被学校强行退学了 。

后悔吗?行侠仗义的事 , 但求问心无愧 , 没有后悔这一说 。

金庸做了几个月了杭州的《东南日报》的外勤采访人员后 , 金庸又转入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就读 , 并于1948年毕业后 , 被录取至上海《大公报》担任国际电讯翻译 。

后来 , 国共关系紧张 , 《大公报》搬到了香港 , 金庸便正式落户了香港 。

不是没想过回内地 , 家人都在内地 , 金庸也是想过的 。

50年的时候 , 他回北京想考外交官 。

当时政治形势不好 , 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 , 加上不是党员 , 所以不能直接进入外交部 。

金庸伤心失望地回去了 。

没想到 , 这次被拒 , 却救了他一命 。

一年后 , 先是金庸的父亲查枢卿被以“不法地主”罪名枪杀 。 1955年 , 金庸的族兄、原名查良铮的著名诗人穆旦 , 也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 堂堂南开大学副教授被勒令在南开大学打扫厕所和洗澡堂 , 直到去世 。

金庸家的反革命帽子一直到1981年 , 邓老接见他之后 , 才被摘掉 。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

三、金庸是怎样炼成的

50年代的香港 , 对于金庸来说 , 是个黄金时代 。

狭长的海港 , 港阔水深 , 美丽的峡湾风光不仅吸引着众多外国游船靠岸 , 更带来了数不清的国外艺术资讯 。 金庸不仅有了学习的机会 , 更加给了他实践的场所 。

他在编辑《新晚报》副刊的同时 , 翻译了大量的美国欧剧作家和电影评论家的电影理论 , 包括《好莱坞的男主角》、《论码头风云》、《美国电影分析》等等 。

除了写和翻译影评 , 金镛还写电影剧本 , 20世纪50年代初给长城电影公司写了《绝代佳人》《兰花花》等剧本 , 并且还翻译了美国采访人员的长篇及时报道《中国震撼世界》 。

当他不久后开始用笔名“金庸”写武侠小说时 , 他的叙述和结构很多时候都已有了电影的语言和手法 。

比如屋外的人如何去看屋内发生的事情 , 《神雕侠侣》中围炉讨论神雕大侠的场景 , 《雪山飞狐》中罗生门式的故事方式等 。 这一切都跟他接受的电影语言和写作训练是分不开的 。

四、武侠小说很火 , 你要来试试不?

50年代的香港 , 武馆林立 , 传统很深 。

人们平时强身健体 , 在社会不安定的时候 , 武术还可以做傍身之用 。

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 太极拳掌门人吴少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要比武打擂 , 地点设在澳门新花园 。

这当时是全民热议的大事 , 其轰动程度不亚于现在的一线明星婚恋事件 。 只要《新晚报》报道了有关这件事的新闻 , 总是被抢购一空 。

总编辑罗孚为了追热点 , 找梁羽生来写武侠小说 。 梁羽生也很生猛 , 他的《龙虎斗京华》只酝酿了一天的时间 , 见报之后 , 一路畅销 。

梁羽生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

后来梁羽生写不过来了 , 罗孚就找了金庸 , 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的诞生 。

有人的地方 , 就有江湖 。 同行和同行之间 , 势必有比较 。

梁羽生就很厉害 。 他受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小说、历史等等影响 , 底蕴相当深厚 , 下笔如有功底 , 深受读者喜爱 。

金庸却不走他那一套 , 开场即电影美学 , 写人即西方心理剖析 , 情节之急转折让人始料未及 , 追他连载的人不计其数 。

当时的香港流行三种语言 , 普通话(有些还用文言文)、广东话和英语 , 主要是广东话和英语 , 很多本土香港人不怎么懂普通话 。

而金庸是内地来的 , 不怎么会讲广东话 , 而他的文字是纯粹的汉语 , 实际上这个纯粹的汉语是从明末清初的笔记文学传统出来的 , 又吸收了汉语现代文学的词汇和语法 , “哪个章节独立起来都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 达到了钱锺书先生所说的‘清通’的境界 , 没有一点杂质 , 很通透的” 。

在金庸的文字里 , 香港读者们看到了汉语的另一种可能 。

此外金庸小说里“万里江山”的宏大空间 , 不再像过去的小说家那样仅限于私仇家怨 , 囿于一偏僻山村或一都市庭院 , 而是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疆域和风光随人物的足迹如画卷般慢慢展开 , 大大开拓了读者的阅读空间和想象边界 。

地理上 , 金庸的小说足迹从回疆戈壁游历至秀丽江南 , 跨越中原的华山、嵩山、兰封、泰山 , 抵达北京紫禁城、东北长白山;从蒙古大漠来到中土江湖;时间上 , 从宋代一直延展到清代 , 既有历史真实人物 , 又有虚构的英雄豪杰 , 大大慰藉了香港移民“北望神州”的文化乡愁 。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

那个年代的香港 , 街头巷尾的人都在谈论金庸的小说 , 甚至“谈到正事 , 谈到政事 , 也往往要引用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和事来教训 。

畅销至此 , 金庸是万万不敢断更 。

金庸在写《天龙八部》的时候需要出国 , 不能及时更新 , 就找了好朋友倪匡代笔 , 此前金庸特地嘱咐倪匡说 , 千万别把小说里的人物给写死了 。

没想到倪匡不喜欢书中阿紫这个人物 , 将阿紫的眼睛给“写瞎了” 。

等到金庸回来找他“兴师问罪” , 倪匡却说:“你临走时叫我不要弄死人嘛 , 我是弄伤了 , 打打杀杀肯定会受伤嘛 。 ”

陈好饰演的阿紫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

知道此事后 , 金庸的读者就去找倪匡“算账” , 倪匡却推诿责任:“不是我弄瞎的 , 是丁春秋弄瞎的 。 ”

五、金庸不写了

当时的香港报业 , 非常繁荣 。 整个20世纪60年代 , 香港共有108份报纸 。

办报成本低廉到难以想象 , 两三个办报人 , 只要筹集1万元 , 向政府缴交报刊登记押金费即可 。 纸价也很便宜 , 平均每张不到四五分钱 。

一个20人的字房 , 一班便可以承包一份报纸的排字工作 , 报纸每日只需付字房70元至120元 , 印1万份一张4页的报纸 , 印费70元 , 每日向报社结算 。

当时 , 一份报纸只要能有1万元以上的销量 , 就可以只靠卖报纸的收益得以生存 , 完全不需要依靠广告 。

1959年 , 35岁的金庸在写武侠小说同时 , 又创办了《明报》 。 到1991年 , 已被金庸拓展成报业集团的明报集团 , 盈利近一亿元港币 。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

但是挣钱归挣钱 , 总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 金庸在《明报》中明确反对在香港搞文革 。

对此 , 左派开始宣称金庸是“豺狼镛” , 并扬言称:“要消灭五个香港人 , 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 ”

后来甚至煽动《明报》内部员工“起义”袭击报社 , 在极左风潮的冲击下 , 《明报》发行量不减反增 , 从文革前的日发行5万份飙涨至8万份 , 成为当时香港坚持反对文革的舆论主阵地之一 。

于此同时 , 各方的压力越来越大 。 1972年 , 正值写作成熟期的金庸突然宣布封笔 , 宁愿不写也不愿屈服于对方无力的要求 。

晚年回忆时 , 金庸说:“我这样做是因为不想被笔下的英雄瞧不起 。 ”

此后余生 , 他只对他的作品 , 进行过小篇幅的修改 , 再也没有写过新的作品 。

六、什么是侠呢?

中国人历来敬服强者 , 崇拜圣人 。

但真的圣人、完人有吗?

没有的 。

被人端端正正挂在墙上 , 每日焚香纳拜 , 又有什么意思 。

凡是人 , 总会有争议之处 。

鲁迅被人批评偷看弟妹洗澡;琼瑶被人指摘插足婚姻;金庸也曾有过婚外恋情 。

夏梦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

金庸在被长城影片公司的绝世大美人夏梦 , 用一句“今生今世难偿此愿 , 也许来生来世还有机会”拒绝后 , 跟他的发妻朱玫离了婚 。

然而金庸为情神伤的时候 , 他听到了噩耗 。 仿佛像报应一样 , 他引以为傲的儿子査传侠为情自杀 。

当时 , 52岁的金庸正在给报纸写社论 。 他强忍着悲痛 , 一边写稿一边流泪 , “当时我有一个强烈的疑问 , (他)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 , 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 ”

五个月后 , 金庸在单行本的《倚天屠龙记》后记中写道:

“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 , 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 , 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 , 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 。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 ”

在经历至亲的离世后 , 他彷徨苦痛 , 几欲轻生 , 后来 , 金庸将自己一手创办的《明报》卖给于品海 。 有人说 , 那是因为于品海长得像他的儿子查传侠 。

人总有弱点 , 侠也有 。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 , 金庸开始修改自己笔下的人物 , 甚至有意放大他们的缺点 。

黄蓉中年有了私心 , 杨过心底的人是郭芙 , 张无忌对待感情犹豫不决 , 甚至有点见一个爱一个 。

金庸不是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在挑战读者的底线 。 可小说是他的 , 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他不要完美的大侠 , 他要真实的人性 。

什么是侠呢?

金庸用自己的一生做了回答 。

侠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急公好义 , 古道热肠 , 而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的精神 。

面对强权 , 大侠也是害怕的 , 这是人性 , 很正常 。

可贵之处在于 , 为了正确的道义 , 侠者克服自己的恐惧 , 当仁不让 。

小时候 , 面对投降主义的老师 , 金庸没怂过;

青年时 , 面对不公正的党员 , 金庸没怂过;

壮年 , 面对严苛的政治压力 , 金庸没怂过;

晚年 , 面对读者对他修书的争议 , 金庸……知道自己要什么 。

直到今天 , 还有人为他笔下誓死殉国的萧峰 , 死守襄阳的郭黄夫妇 , 而叹惋 。

人生是什么?金庸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 , 悄然离去 。 ”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金庸当年为何封笔?其中原因令人沉痛不已// //

你最不能接受金庸笔下哪个人物的结局呢?在评论区和大家讨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