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演讲人:尚刚 演讲地点:人文清华讲坛 演讲时间:2019年10月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

尚刚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 学术研究集中在中国工艺美术断代史 。 主张以尽可能全面的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互相补充、互相解说、互相阐发 , 以建设尽可能接近真实的中国工艺美术史 。 发表学术文章逾60篇 , 其中论文近30篇;出版个人著作11种 , 其中学术专著4种 。 5次被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评为“良师益友” , 研究与教学成果6次获得省部级政府奖励 , 负责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为国家精品课 , 先后被评为宝钢优秀教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 。

起源:从新石器时代开启辉煌

中国古代是没有“工艺美术”这个词的 , 它是上个世纪初从日语引进的 , 进入汉语还不到一百年 。 虽然名词出现得很晚 , 但是工艺美术它的历史很长 , 在江西的万年县 , 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万年以前的陶器 , 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 但是那个时候工艺美术还没有普遍发展 , 工艺美术开始普遍发展 , 是在新石器时代 。

美术至少包括三个内容:绘画、雕塑、工艺美术 。 在新石器时代 , 工艺美术比绘画、雕塑更加辉煌、成熟 , 绘画与雕塑的成就几乎都要借工艺美术展现 。

在古代 , 工艺美术是指用手工业方式制作的造型艺术 。 它的制作属于手工业生产 , 但是产品却是艺术品 。 工艺美术品包含两个特性 , 一个是精神文明属性 , 一个是物质文明属性 , 这是它的内涵 。

就工艺美术的外延而言 , 我们是按照材料来分类的 , 可分为六个门类 , 包含丝绸等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以及其他 。 在古代 , 工艺美术品主体就是日用品 , 但日用和欣赏没有根本的界限 , 所有的日用品都可以欣赏 , 很多的欣赏品也可以使用 ,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品类:

第一类是丝绸 。 现在的行业管理把丝绸归入了纺织 , 与工艺美术并列 , 使工艺美术行业对机织物不是那么关心 , 不过在古代 , 织物是中国最重要的工艺美术品 。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 , 农业社会常常说男耕女织 , 就是说有一半人从事纺织 , 所织的产品很多是丝绸 。 这样一来 , 丝绸它的从业者众多、产值最大 , 它的盛衰直接关系国计民生 。 而且丝绸在政治上很重要 。 中国古代是等级社会 , 人们穿着使用丝绸 , 都有严格的等级界限 , 丝绸就是等级制度的重要物质体现 。 比如 , 做官要穿官服 , 而古代的官服一般都是用丝绸制作的 , 它的颜色、图案甚至图案的大小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 这样它就成了古代识别人身份最基本的视觉标志 。 另外 , 丝绸经常是做面料的 , 服装是为了给别人看的 , 因此丝绸的展示性特别强 。 如果一种图案同时出现在几个工艺美术门类里 , 只要在丝绸里也出现了 , 丝绸往往是那些门类的根源 , 而且丝绸纹样的变化也引领了其他门类纹样的变化 。

第二类是陶瓷器 , 是现存遗物数量最多的种类 。 陶瓷跟丝绸不一样之处在于 , 丝绸易腐烂 , 因此越早的东西保存下来的就越少 , 陶瓷一旦烧成 , 只要没有外力作用 , 它就不腐不烂 , 永远存在 , 哪怕碎成残片 。

第三类是玉石器 。 玉有矿物学标准 。 不过这个标准很晚才出现 , 是18世纪由法国人制定的 。 中国的古人肯定不会了解以后由外国人制定的标准 , 所以中国古代的玉石器包含种类和今天不一样 , 古人的玉石器概念包含和田玉、南阳玉、岫玉、玛瑙、水晶、青金石、翡翠等 。

中国古代玉石器在制作里是等级最高的材料 。 唐代窦皦墓出土的玉带是古代装饰非常华美的玉带 。 在唐代 , 三品以上也就是宰相和宰相以上的人才能佩戴玉带 。

第四类是金属器 , 早期主要是青铜器 , 以后有金银器、珐琅器等 。 珐琅器一般用黄铜作胎 , 其中以景泰蓝最为有名 。

第五类是漆木器 。 这里我举几件器物 。 一件是清代中期的剔红锦纹书式盒 , 它的模样像一函书 , 其实是个盒子(见图1) 。 还有这件明晚期紫檀南官帽椅 , 它特别有名 , 椅子的主人曾是文物大家王世襄 。 家具造型应当以直线为主 , 但是它为了打破视觉的单调、呆板 , 很多地方都是曲直相间的 , 比如扶手、靠背 , 有直有曲 , 视觉很丰富 , 看起来惬意 , 坐上去舒坦(见图1) 。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

图1:明代晚期紫檀南官帽椅(左)和清代中期剔红锦纹书式盒 。 资料图片

第六类是其他门类 , 包括竹器、玻璃器、象牙器、犀牛角器等 , 它们在中国是比较小的品类 。 比如象牙 , 以前在中国内地生活着很多野象 , 可是随着古代人口越来越多 , 挤压了野象的生活空间 , 现在它们只在西双版纳还有一些 。 大象没了 , 也就没象牙出产了 , 材料要靠进口 , 这就导致中国古代的象牙器发展是断续的 。 还有玻璃器 , 它也值得一说 , 古代中国做玻璃的历史很长 , 也有独立的起源 。 但是中国的玻璃器跟西方的材料很不同 。 材料不同导致中国的玻璃器透明度不好、耐热性不高 , 不透明就不漂亮 , 不耐热就不好用 , 所以很长时间里 , 中国的高级玻璃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 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有了改变 , 那时 , 朝廷请来了比利时传教士 , 在宫里按照西方的配方造艺术玻璃 , 从此以后 , 中国的艺术玻璃才能和外国抗衡 。 在这里我介绍一个西方人的说法 , 很有意思 , 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不是很发达 , 这和玻璃器有关系 , 因为玻璃不透明 , 就做不了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 , 就会阻碍自然科学的发展 。 因为玻璃不耐热 , 就做不了烧杯、试管 , 就对科技试验也有影响 。 可见工艺美术虽然看似不要紧 , 但是可能会影响很大 。

这里额外说一下 , 中国古代除了四大发明外 , 还有两个工艺美术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很大 , 一个是丝绸 , 一个是瓷器 , 他们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质 。 中国人织丝绸比西方大约早了4000年 , 造瓷器大约比西方早了1600年 。 很长时间里 , 中国是唯一能够织造丝绸、唯一能够烧制瓷器的国度 , 即便以后域外国家学会了织丝绸和烧瓷器 , 中国的产品水平也是最高的 , 这对国外产生了很大的技术和艺术影响 。

评价标准:适用和美观的统一

工艺美术品的主体是日用品 , 那么评价标准也和一般的美术不一样了 。 我们把工艺美术分解一下 , 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 一个是造型 , 一个是装饰 。

其中 , 造型与工艺美术的评价标准联系最多 , 这个标准就是“适合于使用” 。 比如辽代的皮囊壶 , 它们的造型完全是仿照游牧民族贮水用的皮袋子做的 , 所以早期壶体是扁的 , 靠上面两个孔穿绳子绑带子 , 一般比较高大 , 大约有三四十厘米 , 以后穿绳的部分改成了梁 , 便于手提 。 这种变化 , 跟契丹民族生活状态的改变有关系 。 以前契丹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游牧民族 , 后来逐渐增加了定居的成分 , 越往后这个器形越便于定居生活 。 早期壶体设计成扁的 , 是为了便于贴着身体 , 比如行军壶肯定有一面是扁的 , 就是为了贴身 。 扁的造型底部面积较小 , 并且窄长 , 摆放不稳 , 后来演变成圆的 , 就利于摆放了 , 也就更适应定居生活的状态 。 从这里来看 , 工艺美术的造型 , 它的变化跟生活、适用有直接关系(见图2) 。 宋代的温碗也是很好的例子 , 中国古人喝酒经常喝热的 , 但酒液的温度会逐渐降低 , 如果在酒壶外套一个温碗 , 里面放上热水 , 就可以给壶里的酒液加热(见图2) 。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

图2:辽代皮囊水壶的造型变迁(左) , 以及配有温碗的酒具 。 资料图片

装饰和适用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 虽然这方面要比造型差一些 。 魏晋以后 , 中国的餐饮器逐渐变成以瓷器为主 。 起初 , 中国古代的瓷器如果有装饰的话 , 装饰往往是突出或者低凹于器物表面的 , 可是这样就会妨碍应用 , 因为如果餐具里装了菜肴 , 肉汤、油会洒到外面 , 餐具表面凸凹不平的话 , 事后 , 就很难清洗 。 所以元代以后 , 餐饮具的装饰基本就是彩绘了 , 彩绘的表面是平整的 , 容易清洗 。

因此工艺美术的评价标准就是适用和美观的统一 。 造型、装饰不应妨碍使用 , 这是一般的标准 , 更高的标准则是有助于使用 。 由于要使用 , 所以在古代 , 工艺美术的设计、制作都受到了束缚 , 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蹈 。 限制了庸人 , 同时也成就了一大批名师和名作 。

一些传世名作 , 都是融汇美观与适用的楷模 。

比如东汉错银釭灯 , 釭就指那个管子 , 能把油灯点燃以后产生的烟烬吸入灯腹 , 降低空气污染 。 灯罩设置罩板 , 如果拉动 , 可以调整光照的方向和强弱 。 大家更熟悉的长信宫灯也是釭灯 , 可是我觉得从美的角度看 , 长信宫灯不如这个牛形的釭灯漂亮(见图3) 。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

图3:东汉错银釭灯(左)和西汉彩绘漆奁 。 资料图片

又比如西汉彩绘漆奁 , 它是装妇女梳妆用品和用具的 。 里面有九只小盒子 , 一个盒子里装一种东西 。 如果是散漫放置 , 九只盒子就得摆一大片 , 既招灰落土 , 又占空间 , 尤其是出行时 , 携带它很不方便 。 所以当时古人就做出了这样的器物 , 可以把小盒子紧密地放在大盒子里 , 清洁卫生、节省空间 , 携带也很方便(见图3) 。

唐代金属香囊也很有名 , 当年的上层人物经常使用它 , 它的材质可以是金的、银的、铜的、铁的 , 现在见到的一般都是银的 。 器物不大 , 一般直径都在5厘米左右 。 合起来是一个球 , 上面有个链子可以挂在腰带上 , 打开以后是两个半球 , 里面的结构像陀螺仪 , 最里面有个小碗 , 用来焚香(见图4) 。 中国古代用的香跟现在不太一样 , 现在我们更多用香水 , 中国古代的香是靠香料燃烧生味 。 唐朝人生活很张扬 , 不仅希望家里香 , 出门也要香 。 如果出门还需要自己手里端个香炉 , 那就太傻了 , 所以他们就发明了这样的器具 , 里面的结构设计巧妙 , 球无论怎么转动 , 焚香的小碗永远水平 , 香灰、香火也就不会污损衣服 。 香囊的表面是镂空的 , 花纹很漂亮 , 但镂空的目的是进空气、散香 。 这个设计非常高明 , 明代仍然有制作 。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

图4:盛唐银香囊 。 资料图片

制约因素:材料和技术

由于工艺美术品都是靠材料制作的 , 材料对产品面貌有很大影响 。 材料对造型有制约 , 比如金属、玉石、漆木器的造型可方可圆 , 但陶瓷器的造型一般都和圆有关 , 这是因为陶瓷烧造会产生变形 , 人的视觉对曲线不是很敏感 , 一个圆如果不是特别圆 , 不大容易被发现 , 但是线条直不直 , 一眼就能看出来 , 为了让作品美观 , 陶瓷器造型一般和圆有关系 。 当然也有一些方直的造型 , 但在古代 , 这些方直造型都是那些不惜工本、在大量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高档作品 。

在古代 , 材料对装饰也有制约 。 比如青花瓷 , 元青花有些花纹画得很深浓 , 有些画得很浅淡 。 这是因为 , 画青花要用钴料 , 钴料如果含铁比较多 , 画的花纹就比较深浓 , 如果含锰比较多 , 就比较浅淡 。 而且装饰的辅料对图案面貌也有影响 , 明代彩绘瓷器的花纹都比较粗 , 但是到了清代 , 有不少瓷器花纹画得很细 。 这是因为用彩料画图案要调入其他材料 , 明代调的是胶 , 清代经常调油 , 油的质地比胶细腻 , 所以调胶绘画的明代瓷器花纹就比较粗 , 调油的清代瓷器画得就比较细 。

工艺美术不仅受到了材料的制约 , 而且受到了技术的制约 。 比如原始社会的陶器 , 有些坯体比较厚 , 因为是用盘泥条的方式做坯 , 坯体都不能做得很薄 。 但是原始社会还有蛋壳陶 , 很多地方都会做 , 做得最好的是山东的龙山文化 , 胎体薄度能普遍达到0.3毫米 , 这样的制作一定要使用快轮拉坯 。

如果看锦 , 汉代的锦颜色比较少 , 一般不超过五色 , 花纹一般比较抽象 , 到了唐代 , 花纹可以织得很写实 , 颜色很丰富 。 比如盛唐宝相花纹锦琵琶囊用的彩线就有17种 , 这个改变和织机有关系 。 以前中国人采用的是经线起花的方式 , 唐以后采用西方传入的纬线起花的方式 , 比如唐代 , 一匹丝绸长四丈、宽一尺八 , 用四丈长的经线织花显然很困难 , 用一尺八的纬线织花就容易操作 , 织法变了 , 所以花纹可以更写实、色彩能够更丰富 。

另外 , 工艺美术的造型变化比较慢、比较稳定 , 装饰变化比较快、比较活跃 。

造型比较多联系的是生活方式 , 古代的生活方式变化不是很大 , 所以造型变化并不是很大 。 但是装饰和审美有关 , 审美总是在不断发展 , 每个时代都会有变化 。 比如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 , 碗的造型差别不大 , 但是装饰区别很大 。

主流与中心:官府主导时代风气

古代制作有官府和民间两个系统 。 官府的造作长期引导着社会潮流 。 因为它占尽了当时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优势 , 而且制作特别考究 , 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水平 。 这就使得一些民间产品尽管比较粗糙 , 但是还是经常去模仿官府的制作 。 古代经常颁布针对民间制作的各种禁限令 , 包括不允许模仿花纹、技法、品种等 。 同样或者相似内容的禁令 , 经常隔若干年就要再发布一次 , 这从侧面说明 , 只要禁令稍微松弛 , 民间模仿的风气又开始兴起 。 甚至有大量民间高档品几乎照搬官府设计 。 比如著名的元代青花云龙象耳瓶 , 它们烧造在公元1351年 , 上面有很长的一段铭文 , 从铭文可以知道 , 它们是当年江西信州一个财主供在庙里的 , 采用的装饰构图、花纹形象和官府如出一辙 。 当然也有一些工艺美术是游离于主流之外 , 那是宋以后兴起的士大夫的工艺美术 , 虽然也是民间的 , 但是它很特殊 , 不管时尚如何变化 , 始终保持清雅的面貌 。

除陶瓷以外 , 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生产中心都在大城市里或都市的周边 。 因为这里能工巧匠集中 , 居民更富裕 , 还有发达的商业 , 通过销售刺激产品的造型和装饰不断变化 。 陶瓷是一个例外 , 因为陶瓷生产要大规模开掘取土、伐木烧造 , 这会对生态造成很大的破坏 , 所以需要远离大城市 。

审美意义:左右人的终极审美判断

古代工艺美术有巨大的审美意义 。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很强的写实能力 , 但是中国更注重对气质、对神态的表现 , 而且中国的作品很讲究营造气氛 , 回味绵长 , 给欣赏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 让欣赏者靠他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去填充、去生发作品没有提供的内容 , 令作品耐琢磨、可寻味 。 技艺虽然精湛 , 但是往往不炫耀技艺 , 而要借助技艺传达意境 。 这个从宋代以来反映得很充分 。 宋代讲究用含蓄的手法表现典雅的风貌 。 这种风貌对以后的审美影响很大 。 其实这种含蓄典雅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特质 , 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独特的审美贡献 。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文学、影视作品 , 会很震撼 , 会被作品展现的道德力量、艺术之美感动得落泪 , 但是很少有工艺美术品会让欣赏者产生这样的震撼 。 和一般的文学、戏剧、绘画、雕塑比起来 , 工艺美术品的震撼力是不如它们的 。 但是在古代 , 工艺美术品是日用品 , 是生活中不能回避的 。 在古代 , 由于交通闭塞、信息闭塞 , 读书识字的人不是很多 , 很多人们可能一生都无缘欣赏纯文学、纯艺术的精品 , 但是他们却不能回避工艺美术 。 对于一个古人来说 , 工艺美术品是他最早接触可以审美的对象 。 工艺美术品可以没有装饰 , 不过它一定有色彩、造型 。 造型、色彩也是形式语言 。 因此 , 工艺美术自幼就培养起了古人最基本的审美意识 。 这种审美意识对人的一生影响特别大 , 它会左右人最终的审美判断 。 工艺美术品以前不大被人重视 。 可是它对古代人的审美意识的培养以及它的审美意义 , 曾经远远大过其他的文艺形式 。

工艺美术的制作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 , 其产品 , 大都是为特定阶层制作的 , 使用对象是身份和财力相当或者相近的人群 。 所以工艺美术包含了更多的审美共同性 , 这和文学和绘画不一样 。 古人说“诗言志” , 说绘画可以自娱 , 文学、绘画强调表现个性 , 但是工艺美术基本是表现共性 , 这样它对我们后世的研究就有重大的意义 。 因为研究古代绘画、文学 , 往往研究的是精英的审美 , 而研究古代工艺美术品 , 则是研究社会的审美取向 , 其中也包含着精英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认知整体显然比认知局部更重要 。

文化传播:了解中华文明的媒介

中国的工艺美术还有很强的文化传播功能 。 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 , 古代中国和海外就有很多交流 。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 , 交流更加频繁密切 。 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大批外销由唐代开始 , 中国的产品在海外特别受欢迎 , 并且引发了模仿的潮流 。 埃及有一个遗址叫福斯塔特 , 在开罗的南郊 , 上世纪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 得到了大量的陶瓷残片 , 其中有少量的中国瓷器 , 绝大多数是当地的陶片 , 最后由日本专家做整理 。 日本专家总结说 , 那里发现的陶片有70%以上 , 至少在某一点上是模仿中国的 。 在古代距离中国那么遥远的地方 , 中国产品都有这么大的影响 , 那么当时古代中国附近的那些国家和地区 , 所受到的影响 , 就更不用多说了 。

英国贵族配鎏金银饰的嘉靖青花碗也是典型的例子 , 嘉靖青花碗属于民间瓷碗 , 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并不太好 , 比较一般 。 但是 , 即便是一般 , 它却仍旧备受英国贵族珍爱 , 在16世纪末 , 英国贵族给嘉靖青花碗加上了鎏金的银饰 , 成为他们生活中的贵重器皿(见图5) 。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古代工艺美术留给我们的诸多视角// //

图5:曾被法国人改壶加饰的元青白瓷瓶(左)和英国贵族配鎏金银饰嘉靖青花碗 。 资料图片

中国的工艺美术是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途径 。 中国的文学、思想等虽然很高明 , 是文化的核心 , 可是文化的隔膜、语言的障碍 , 许多时候令古代的外国人一般很难理解 。 但是中国的工艺美术不一样 , 因为主要是日用品 , 外国人在使用中 , 就会不知不觉地认识和感受到中国文化 。 作为享誉古代世界的“中国制造” , 它们不需要外国人学习 , 在使用之中就成为古代异域人士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媒介 。 因此 , 它对文化传播的功效也要远远大过其他文化门类 。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6日 10版)

[ 责编:孔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