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斌:江南名山背后的王朝政治地理因素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魏斌:江南名山背后的王朝政治地理因素

山岳最初都是自然性的山体 , 文化属性是后起的 。 在山岳的文化属性中 , 山神信仰的传统最为久远 。 原始性的山神信仰往往会进一步形象化和人格化 , 《山海经》所记述的就是这种过渡形态的山岳祭祀 。 而在一定的契机下 , 有些山岳又会被纳入官方祭祀系统 , 汉代以来的五岳祭祀体系 , 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

江南地区的山神祭祀 , 同样有久远的传统 。 《山经》中的《南山经》《中次十二经》 , 记述江南山岳和神祇不少 , 如《中次十二经》记洞庭等山 , “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 楚辞《九歌·山鬼》中 , 山鬼的形象则是“乘赤豹兮从文狸”的女性 。 这些神祇中有一些受到楚国的特别重视 , 包山、葛陵等地出土的战国楚简中 , 就有峗山、五山等祭名 。 《越绝书》中亦记有几处与巫有关的山岳 , 如吴之虞山、越之巫山 。

秦灭六国后 , “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 制定了一个新的山岳祭祀体系 , 其中“自殽以东 , 名山五” , 即太室(嵩高)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 。 这个新定的名山祭祀体系 , 以关中诸山为重心的色彩很突出 。 “自殽以东”名山五所 , 北方的嵩高山、恒山、泰山后来均位列五岳 , 但并不包括后来的南岳 。

会稽山、湘山为何会受到始皇帝的重视 , 已难确知 。 不过 , 两山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 均与圣王传说有关 。 湘山之神 , 传说是“尧女 , 舜之妻 , 而葬此” 。 与之相关的是始皇帝望祀过的另一座江南名山——九嶷山 , 传说是虞舜葬地 。 马王堆出土西汉初期长沙国地图中 , 九嶷山地区亦明确标有“帝舜”二字和可能表示祭祀的柱状图案 。 会稽山则是大禹葬地 , “上有禹冢、禹井” 。 这就让人想到楚、越两国的政治影响 。 如王明珂所说 , 对华夏圣王传说的地理附会 , 表达的应当是华夏边缘政权的文化诉求 。 圣王传说的附会和认同 , 取决于传说中可资附会的知识资源 。 虞舜南征葬于苍梧之野、大禹涂山之会 , 为此提供了基础素材 。 越、楚虽然灭国 , 江南的舜、禹遗迹却流传下来 , 秦汉之际得到广泛认同 。 湘山、会稽山、九嶷山的重要性 , 应当从这一点来理解 。

“名山”是一个文化符号 , 背后是王朝政治地理的影响 。 楚、越灭国之后 , 王朝政治重心位于北方 , 江南地区在政治、文化上均被边缘化 , “名山”的地位也逐渐弱化 。 湘山、会稽山、九嶷山在两汉国家祭祀中的地位 , 远不能与位于长江以北的五岳相比 。

江南再次出现独立政权是在六朝时期 。 相应地 , 江南山岳祭祀在以首都建康为重心的政治地理格局下 , 也出现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 孙皓时期的国山祭祀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 这次颇受讥刺的祭祀活动 , 折射出江南政权的一个政治文化难题 。 国山祭祀并非完整的封禅活动 , 而是“先行禅礼” 。 《史记》卷28《封禅书》引管仲之说:历来“封”均在泰山 , “禅”的位置则多所变更 。 此说为江南政权举行“禅”提供了依据 , 但“封”的问题无法解决 。 国山祭祀之后 , 梁武帝时又有人提议“封会稽、禅国山” , 一度引起梁武帝的兴趣 , 但最终遭到学士反对而作罢 。 这个封禅难题体现出汉代政治文化传统与江南地方政权的矛盾性 。 秦汉时期形成的五岳 , 是以北方为重心的祭祀体系 。 孙吴、东晋到南朝 , 江南政权对于五岳祭祀一直兴趣不大 , 或许就是由于这一尴尬 。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 “钟山之神”即蒋子文信仰 , 受到江南政权崇重 。 淝水之战前 , 会稽王司马道子“以威仪鼓吹求助于钟山之神 , 奉以相国之号” , 刘宋时更加爵“位至相国、大都督、中外诸军事 , 加殊礼 , 钟山王” 。 沈约《赛蒋山庙文》有“仰惟大王 , 年逾二百 , 世兼四代”之辞 。 蒋子文生前不过是一位“嗜酒好色”的秣陵尉 , 为何会受到如此重视?《隋书》卷6《礼仪志一》说:

至(天监)十六年 , 有事北郊 , 帝复下其议 。 于是八座奏省四望、松江、浙江、五湖等座 。 其钟山、白石 , 既土地所在 , 并留如故 。

这里提到保留钟山、白石的原因 , 是“土地所在” 。 蒋子文曾自称:“我当为此土地之神 , 以福尔下民耳 , 尔可宣告百姓 , 为我立祠 , 当有瑞应也 。 不尔 , 将有大咎 。 ”白石山是建康西北的军事要地 , 其神白石郎 , 见于《神弦歌》 , 同样也是“土地神”性质 。 这些“土地所在”的小山被列入朝廷祭祀正是始于东晋 。 《宋书》卷16《礼志三》提到:“江南诸小山 , 盖江左所立 , 犹如汉西京关中小水 , 皆有祭秩也 。 ”“江南诸小山”与汉代长安“关中小水”相比 , 所云正是建康政权与“土地所在”的关系 。 刘宋孝武帝时重修蒋山祠 , “所在山川 , 渐皆修复” , 明帝时“立九州庙于鸡笼山 , 大聚群神” , 这些举措也可以置于“土地所在”的背景下理解 。

这一点很值得注意 。 虽然说“山无大小 , 皆有神灵” , 但秦汉时期 , 由于江南地区处于文化边缘 , 很少进入主流历史记述 , 江南山神绝大多数并不知名 。 这种情况随着江南政权的建立而发生了变化 , “土地所在”的江南神祇越来越多地见诸文献记述 , 受到关注 。 除了蒋子文、白石郎 , 孙皓祭祀过的石印山“下有祠屋 , 巫祝言石印神有三郎” 。 最显著的例子是位于庐山山南的宫亭神 。 六朝立国江南后 , 由于庐山地处都城建康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 , 在《异苑》《幽明录》等书中留下了多条传说 , 并成为佛教叙述中的感化对象 。 茅山白鹤庙 , 首见于《真诰》和《茅君内传》记述 , 由于茅山道教的影响 , 一直到唐代仍受到崇重 。 这些江南神祇应当早已存在 , 但直到六朝时期才载于文献 。

“土地所在”的影响 , 同样也体现在神仙道教领域 。 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 , 葛洪引《仙经》 , 详细列举“可以精思合作仙药”的山岳:

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几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娥眉山、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 。

分析这个名单可知 , 首先是五岳 , 其次按照地域分列诸名山 , 太行山脉及其周边、关中、巴蜀、会稽、岭南地区均有分布 。 葛洪接下来指出 , 这些山岳 , “皆是正神在其山中 , 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 上皆生芝草 , 可以避大兵大难 , 不但于中以合药也 。 若有道者登之 , 则此山神必助之为福 , 药必成” 。 但在葛洪心目中 , “上国名山”亦即中原地区的名山 , 修道环境明显要优于南方名山 。 如他回答“江南山谷之间 , 多诸毒恶”问题时说:“中州高原 , 土气清和 , 上国名山 , 了无此辈 。 今吴楚之野 , 暑湿郁蒸 , 虽衡霍正岳 , 犹多毒也 。 ”只是永嘉之乱后“中国名山不可得至” , 修道者只能选择会稽名山和岛屿 。

由于“中国名山不可得至” , 江南名山获得了发展的契机 。 《真诰》卷14《稽神枢第四》条列有五岳名山中“一年之得道人”事迹 , 分别是:(1)霍山:邓伯元、王玄甫(时间不详);(2)华阴山:尹虔子、张石生、李方回(“并晋武帝时人”);(3)衡山:张礼正(汉末入山)、冶明期(魏末入山);(4)庐江潜山:郑景世、张重华(晋初受口诀入山);(5)括苍山:平仲节(“大胡乱中国时渡江”);(6)剡小白山:赵广信(魏末渡江);(7)海中狼五山:虞翁生(吴时隐此山);(8)赤水山:朱孺子(吴末入山) 。 上列修道者集中于汉末至西晋 , 所修道之山多位于“吴楚之野”的庐江和江南地区 。 真人之诰降示于江南地区 , 这种神仙地理叙述也让人想到“土地所在”的影响 。


魏斌:江南名山背后的王朝政治地理因素

魏斌:江南名山背后的王朝政治地理因素// //

《天地宫府图》十大洞天示意图(葛少旗绘)

这一点更显著地体现在洞天福地体系之中 。 唐前期司马承祯编录的《天地宫府图》 , 是洞天福地最早的体系化记载 。 从地域分布来看 , 江南特别是吴越名山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 如十大洞天有五所位于吴越地区(另外五所中 , 岭南、蜀地各有一所;两所为传说之山 , 地点不明;北方地区比较明确的仅有王屋山一所);三十六小洞天中江南名山有二十五所 , 吴越地区占十三所 。 洞天福地体系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 东晋中期仍只有三十六洞天之说 , 而且只有位列前十的洞天有明确记载 。 《真诰》卷11《稽神枢第一》:“大地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 。 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 , 周回一百五十里 , 名曰金坛华阳之天 。 ”东晋中期出现的《茅君传》记有三十六洞天中前十位的名称 , 与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所载十大洞天一致 , 即王屋、委羽、西城、西玄、青城、赤城、罗浮、句曲、林屋、括苍 。 由此来说 , 山中神仙洞府想象和洞天的具体化 , 应当是道教神仙说在江南地区的新发展 。 由于“土地所在”的原因 , 江南山岳被赋予了重要的神圣性 。

无论是孙皓的国山禅礼 , 还是道士对江南名山的寻访 , 背后其实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 , 即葛洪所说的“中国名山不可得至” , 换言之 , 最初只是作为“上国名山”的替代 。 这种文化心理当然与楚、越之后江南长期成为文化边缘之地有关 , 同时也说明“上国”的文化正统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意识 。 如何摆脱这种边地意识 , 将“土地所在”的江南地方性融入侨寓政权的文化认同之中 , 是东晋南朝时期面临的一个文化难题 。 国家祭祀层面上对蒋子文神的崇重 , 知识领域内庐山宫亭神传说的广泛传播 , 道教领域内以江南名山为主体的洞天体系的形成 , 都出现于这一背景之下 。

(本文节选自魏斌著《“山中”的六朝史》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9年8月 。 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 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 )


魏斌:江南名山背后的王朝政治地理因素

魏斌:江南名山背后的王朝政治地理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