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作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的大同 , 铜镜历史悠久 , 多年来发现了大量的铜镜 。 从1959 年大同市博物馆建馆以来的 60 年中 , 通过发掘、收集、民间征集等多种途径 , 馆藏铜镜已多达 300 余面 , 时代跨越从战国到明清时期 。

《镜月澄华——大同市博物馆藏铜镜展》选取大同市博物馆藏历代铜镜一百五十余枚 , 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 , 展示了不同阶段铜镜的形制、纹饰特点及文化特征 。 通过对大同地区古代铜镜的整理 , 以期反映各个时期铜镜的形制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

“照日菱花出 , 临池满月生” , 孕育于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之中的铜镜 , 是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独立成体系的一朵奇葩 。 铜镜虽小 , 但它所映照的不仅是人们的容貌 , 还有千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 , 是岁月的记录 , 记载着文化、美术、科学、人文、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内容 。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

《镜月澄华——大同市博物馆藏铜镜》

关于我国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 , 古人将铜镜的起源归于轩辕氏 。 神话传说已不可考 , 目前 , 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位于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时期的铜镜 , 距今约 4000 多年 , 此后铜镜历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必备品 , 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 , 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 。 从四千年前齐家文化出现铜镜以来 , 各个时期铜镜的质地、形制特征、纹饰特点、铭文演变等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

早期铜镜多注重实用性 , 对于其装饰性并未重视 , 形制比较简朴 , 均为圆形 , 镜面平直或微凸 , 镜身较薄 , 直径也较小 , 大多在 6~8 厘米 , 厚度多为 0.2~0.3 厘米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 , 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 。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夏、商、西周铜镜的基础上 , 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 。 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 , 还是铸造的数量 , 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 这一时期的铜镜制作多精巧轻薄 , 钮细小 , 一般铸有精美纹饰 , 最常见的有山字纹、龙凤纹、花叶纹、连弧纹、菱形花纹等 。

两汉时期 ,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 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 铜镜铸造业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 。 这时期铜镜的地纹逐渐消失 , 主纹明显而突出 , 铭文地位逐渐提高 , 且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甚至有的铜镜纹饰完全以铭文为主 , 铭文种类日渐繁多 , 出现了纪年铭、纪地铭、纪氏铭、“日光”铭、“昭明”铭等各种类型 。 这一时期铜镜纹饰题材有了极大突破 , 出现了四神博局镜、瑞兽镜、神兽镜、画像镜等新镜类 , 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故事都成为铜镜纹饰的新题材 , 这些铜镜文化的新特征标志着我国铜镜文化步入了鼎盛期 。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隋唐铜镜 , 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 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分 , 这样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 , 既美观又实用 。 特别是随着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及繁盛的阶段 , 这时期的铜镜亦摆脱了两汉以来的神秘怪诞气氛 , 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大众的生活 , 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 。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

唐代 花枝镜

到两宋铜镜除了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 , 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瓣形为最普遍 。 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 。 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 ,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此外 , 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 在吸收前代纹样的基础上 , 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 。 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 , 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

宋代 人物观瀑图镜

元、明以后 , 铸镜技艺逐渐走向衰退 , 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 , 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 , 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 , 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 , 纹饰模糊不清 , 已无往日之风采 , 清代中晚期以后 , 铜镜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 。

作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的大同 , 铜镜历史悠久 , 多年来发现了大量的铜镜 。 从1959 年大同市博物馆建馆以来的 60 年中 , 通过发掘、收集、民间征集等多种途径 , 馆藏铜镜已多达 300 余面 , 时代跨越从战国到明清时期 。 从馆藏的大同地区出土铜镜来看 , 战国铜镜较少 , 汉代及宋辽金元时期较多 , 其中尤以宋辽金时期铜镜最多也最具地方特色 , 特别是一些别致的铜镜纹样、铭文、验记、纪年等 。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

辽代 八曲云龙纹镜

战汉时期大同属代郡、雁门郡之地 , 此时出土铜镜多呈时代风格 。 北魏时期大同作为其都城近百年 , 多沿用汉代铜镜并多有铁镜出土 。 辽金时期大同作为陪都 , 元代为大同路 , 是北方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 而且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聚居之地 。 辽金时期多见风格纤细的花卉纹镜、花鸟镜、双鱼镜及人物故事镜 , 又以双鱼镜和人物故事镜最多 。 元代铜镜多沿袭宋金风格 , 但镜体厚重 , 镜径较大 。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大同出土历代铜镜:从照容、装饰到艺术品功能的转变// //

金代 双鱼鲛人纹镜

纵观我国四千多年的铜镜发展历程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青铜镜已跨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 , 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 , 从最初的照容、装饰功能逐步演变为融合多种社会功能兼具美观实用价值的艺术品 。 对于馆藏铜镜的系统整理出版 , 不仅有助于了解铜镜的兴衰演变历程 , 而且对于研究大同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人文、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