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博古斯基:波兰考古学历史上污点——19世纪末克拉科夫兽骨案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彼得·博古斯基:波兰考古学历史上污点——19世纪末克拉科夫兽骨案

【翻译 观察者网/武守哲】一百四十多年前 , 大批波兰社会科学的实践家们纷纷卷入了一个相对来说很年轻的学科——史前史考古学 。

触发这股考古热潮的起因 , 是在克拉科夫的很多考古遗迹中发掘出了相当数量的人骨手工制品 。 19世纪晚期波兰考古界的领头人哥特弗雷德·奥索夫斯基勘验后 , 认为发掘物都是真实可靠的 。

19世纪晚期波兰考古学的兴起 , 主要靠克拉科夫学派的推动 , 但很多学术观点迅速传播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 放眼到当时的整个欧洲考古界 , 这股思潮绝非是思想史上的一个小小的边角地带 , 很值得一书 。

在历史的行程走到19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的时候 , 克拉科夫一跃而起成为波兰史前史研究的中心城市 , 其原因较为复杂 。

首先 , 相对于波兰其他地方 , 克拉科夫一度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占领地 , 科研资助较为雄厚 , 所以聚集了很多一流的波兰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 科学研究的氛围相对浓厚;其次 , 在塔特拉山脉以南 , 19世纪中期之后逐渐发掘出大量的史前文物 , 这些发掘地点几乎环形包围了克拉科夫市 , 客观上让该市成为了考古学界的中心;从当时的发掘技术来说 , 克拉科夫肥沃的黄土底层特质也有利于有关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展开 。

考虑到上述几个条件 , 就不难理解为何1873年波兰科学院是在克拉科夫成立的 , 而且成立后马上组建了波兰人类学委员会 。

当时的考古学家们特别热衷于这样一个议题:发掘除了有很多当时灭绝的动物物种的遗迹 , 如毛犀牛 , 穴居熊类和猛犸象 , 那么在同时代 , 有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呢?

早在17世纪 , 克拉科夫市的大主教乌瑟尔(Usser)就把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到公元前4004年以前 , 对此他还写了大量的专著 。

熊类的巢穴遗址主要在克拉科夫北部的约拉(wielun Jura)狭长的河谷地带 , 很多也散落在克拉科夫和(ojcow)之间 。 1871年 , 考古学家萨维斯卡(Zawiska)首次对此地进行系统发掘和整理 。

奥依科夫这片区域成为波兰考古学家们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 就此地的遗址勘探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 发表在了博洛尼亚、布鲁塞尔和布达佩斯特等市的学术刊物上 。

考古界的后起之秀

1878-1879年 , 德国考古学家费迪南·罗默尔(Roemer)专门就其中一个命名为涅托佩尔索瓦(Nietoperzowa)的洞穴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和整理 , 专著出版后让此地暴得大名 。 由于该地区史前遗迹越来越多 , 波兰科学院主席玛耶尔(Majer)决定从其他部门抽调人手 , 组成专门的考古组 , 集发掘、勘探、测绘和岩石标本制作等等 。 这个小组的组长不是别人 , 就是奥索夫斯基 , 一个刚刚入行到波兰考古界的学者 。

1835年11月20日 , 奥索夫斯基出生于距离基辅不远的卡萨尔诺维茨(Kazarynowce) , 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 , 他在兹托米尔茨(Zytomierz)读完了高中 , 在俄国军队中服过兵役 , 而且还当过中尉 。 之后他在兹托米尔茨的法庭中当书记员 , 并且还在当地的统计委员会兼职 。


彼得·博古斯基:波兰考古学历史上污点——19世纪末克拉科夫兽骨案

彼得·博古斯基:波兰考古学历史上污点——19世纪末克拉科夫兽骨案// //

奥索夫斯基

就在这时期 , 他对搜集考古遗迹和考古材料本身产生初步的兴趣 。 虽然说奥索夫斯基基本上是自学成才 , 但波兰考古委员会还是让他主持沃雷尼亚(Wolynia)的地质学勘探工作 , 他在任上一干就是十年(1860-1870) , 期间他越来越热衷于接触和阅读考古学的知识

1870年代早期 , 他在基辅和一些知名考古学家会面之前 , 就能在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些文章了 。

1874年开始 , 奥索夫斯基搬到了托伦(Torun) , 在该市的科学院的资助下开始正式的考古学工作 。 当时他的任务主要集中于发掘当地一些史前时代的墓葬 , 他还参与建设了托伦博物馆的建设 。

在托伦工作期间 , 他开始和克拉科夫科学院接触 , 并且在1878年搬到了克拉科夫市 。 现存的各种传记资料显示 , 他是被克拉科夫科学院的人类学委员会特定招募的 , 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大规模发掘当地的上古时期遗迹 。

在1879年对特定遗址进行测绘、记录和定位之后 , 于1880年正式启动了对目标遗迹的挖掘 。 在最初的三年里(1880、1881和1882)他的主要任务是勘探穆尼科夫的深沟 , 位于克拉科夫市的西北方 , 距离市郊区有四千米 , 这些地方的石灰岩已经被标上了诸如(泼德科山卡)“Pod Kochanka” , “Na Milaszowce”(那米拉斯佐夫茨) , “Grota Dra Majera”(格罗塔德拉玛耶拉)等等 。

在把他那套考古学的“理论创建”付诸实施的时候 , 奥索夫斯基发现其实没有必要在整个工作日都呆在发掘现场 。 于是他把工作重点从在现场监督甄查工作进程 , 转为出土资料进行重点研究 , 以及为第二天的工作划重点 。

19世纪晚期的考古学 , 相对“文物到底来自哪个坑哪个洞穴”这个问题 , 学者们对出土材料本身更加重视 。 在他负责的一系列考古洞穴中 , 他清楚地划分出了三个地层 。


彼得·博古斯基:波兰考古学历史上污点——19世纪末克拉科夫兽骨案

彼得·博古斯基:波兰考古学历史上污点——19世纪末克拉科夫兽骨案// //

当年的发掘洞穴

第一层是掺杂大量黏土的黑土腐殖质地层 , 厚度达15-40厘米 , 这一层中可以找到史前时代晚期不同年代遗留的陶器 , 以及铜铁人工制品;第二层主要是黏土层 , 嵌有很多小卵石 , 厚度有1-2米 , 这一层中可以发掘出数量不菲的打火石 , 不同动物种类(包括生存在该洞穴中的啮齿目动物)的骸骨 , 人类做饭生下来的食物垃圾 , 和打磨过的骨制品 。 很显然 , 人类把兽骨中比较尖的那一部分做成了锥子和针一类 , 但还用一些奇形怪状的骨头做成了人形和动物形骨模型;第三层也是黏土层 , 但是兽骨比第二层更多 , 而且有从墙壁和穴顶剥落下来的大量的石灰岩碎片 。 不过这一层没有任何的人工制品 , 从兽骨的形状上看 , 可以判断是已经灭绝的猛犸象和毛犀牛 。

随着发掘的进行 , 奥索夫斯基把第二层设为了发掘重点 , 出土的文物中 , 制作成的人形和兽形兽骨多种多样 , 有鸟类和其他动物形状 , 人面有侧脸也有正脸 。 其他的骨制品多数是几何形图案 , 比如金字塔 , 而且非常类似于徽章的形状 , 这些出土的兽骨制品的样态 , 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同类型出土文物比 , 几乎是独有的 。 到底是克拉科夫一带的史前时期就是有别于欧洲其他地区 , 还是考古学家触探到一个之前未曾发掘过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