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书治要》看西方民主选举的潜在弊端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从《群书治要》看西方民主选举的潜在弊端

以一人一票、人人皆能参与竞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民主选举制度 , 被一些人视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选举制度之一 。 然而 , 研读《群书治要》可以发现 , 现代西方社会的民主选举制度 , 至少有以下几个潜在的弊端:

第一 , 以言取人 。

民主选举主要是通过参选人的演讲来了解参选人、选举领导人 。 这就会导致古人所说的“以言取人”的倾向 。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言语的经典论述 , 譬如说 , “巧言令色 , 鲜矣仁” 。 一个人花言巧语 , 伪装出和善的面目 , 善于逢迎取悦别人 , 这样的人鲜有仁德之心 。 孔子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正是因为一个人巧言令色 , 鲜有仁德之心 , 所以“君子不以言举人” , 君子不能因为一个人能言善辩 , 口才很好 , 说得很好听 , 就对他委以重任 。 因为他虽然能做出很多承诺 , 但是一旦被选举上来 , 却很难兑现诺言 。 所以孔子也说 , “有言者不必有德” 。 所以在选举一个人的时候 , 既要听其言 , 还要观其行 。

在《群书治要·中论》中有一段关于言语与德行关系的论述:“夫利口者 , 心足以见小数 , 言足以尽巧辞 , 给足以应切问 , 难足以断俗疑 , 然而好说不倦 , 谍谍如也 。 ”能言善辩的人 , 其心智足以洞察到微细之处 , 言辞也非常巧妙、很有修饰 , 伶牙俐齿足以应对急切的追问 , 对人反驳也足以让世俗之人信服 , 但是他喜欢言谈 , 不知疲倦 , 喋喋不休 。 “夫类族辨物之士者寡 , 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 , 孰知其非乎?”然而在世间 , 可以按类归纳推理、明辨事物的人是很少的 , 而愚钝、容易被蒙蔽的人是多数 , 那么谁知道他说得正不正确?就如现在西方国家的一些总统候选人 , 口才很好 , 拥有高学历 ,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 普通世俗之人就很容易听信他的言辞 。 但是他的言辞却可能有违大道 。 “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 , 至贱而不见遗也” , 这就是为什么他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 却不被废黜、遗弃的原因所在 。

“先王之法 ,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者杀之 , 为其疑众惑民而浇乱至道也 。 ”古圣先王的法律规定 , 巧说诡辩而曲解法令、混乱礼法名分使其失去原意、行为邪僻却坚持不改 , 言语虚伪、强词夺理的人 , 要处以死刑 。 例如孔夫子刚刚担任了大司寇 , 就诛杀了“行僻而坚 , 言伪而辩”的少正卯 。 因为正是少正卯的口才非常好 , 致使孔子的很多弟子都被吸引去听讲 。 这些弟子已经跟随孔子学道很长时间了 , 但是少正卯一发表异论 , 他们都被吸引迷惑 , 分不清楚哪一个符合大道 。 其原因就在于少正卯口才好 , 能言善辩 , 把不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歪理邪说讲得头头是道 。 即使是孔子的弟子都会受到迷惑 , 更何况从来没有听闻大道的一般百姓呢?对于少正卯这样的人 , 就只有把他处决 。 因为他会使民众对大道产生怀疑 , 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 , 使伦理道德的标准动摇 , 这样就会导致社会人心的混乱 。 正因为能言善辩的人所讲的并不一定符合大道 。 所以 , 古人绝不以言取人 。

在《群书治要·傅子》中也说:“上好德则下修行 , 上好言则下饰辩 。 ”如果君王喜欢的是德行 , 那么属下都会纷纷的去修养自己的品行;如果上面的人喜欢言辞 , 下边的人都会争相的培养自己的口才 。 “修行则仁义兴焉 , 饰辩则大伪起焉” , 如果人人都重视修养 , 重视道德和品行 , 天下的仁义之风就兴起来了;人人都去学能言善辩 , 虚伪的风气就会兴起 , 这是必然的征兆 。 “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 , 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 , 但是真实德行的成就是很难的 , 即使成就了也很难被发现;而言语却很容易出口 , 也容易取悦于人 。 “先王知言之易 , 而悦之者众 , 故不尚焉” , 古圣先王都知道口才、文辞容易练就 , 而且爱听好话的人很多 , 所以并不崇尚言谈 。 “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 , 而以一言之悦取人 , 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矣” , 如果不尊崇贤德之人 , 也就是通过尊师重道、举荐和褒奖善人教导百姓向善 , 却只以言辞说得好、能够取悦于人的标准来选用人才 , 那么天下背弃道德 , 只追求言辞修饰、能言善辩 , 并以此来向君主邀功请赏的人就不会少了 。

“德难为而言易饰也” , 德行很难修养、很难成就 , 但是言语却很容易修饰 。 例如 , 一个人克服嫉妒、傲慢、动怒 , 都得十年、二十年的工夫 。 但是人只要学一学演讲术 , 很容易就可以上台演讲 。 古人看到了这些问题 , 提醒人不要因为一个人言语好听 , 就对他委以重任 。 但是西方的民主选举 , 却主要是根据一个人的演说来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 。

第二 , 结党营私 。

民主选举就是服从多数人的意愿 , 因此一人一票的结果很难避免结党营私 , 而且选举出来的人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德才兼备之人 。

在《论语》中记载 , 孔夫子说:“众恶之 , 必察焉;众好之 , 必察焉 。 ”如果大家都厌恶一个人 , 你也一定要去观察 , 为什么他被人厌恶 , 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思 。 也有人被众人所推崇 , 同样也不要轻易相信 , 要考察他为什么被人赞叹?

子贡曾经向孔子提出一个问题:“乡人皆好之 , 何如?”孔夫子说:“未可也 。 ”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 , 何如?”孔夫子说:“未可也 。 ”也不一定 。 孔老夫子接着说:“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 其不善者恶之 。 ”不如全乡里善良的人都喜欢他 , 不善良的人都厌恶他 , 这样才能够判断出这个人的善恶 。

《群书治要·六韬》中讲得更好:“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 , 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 , 则多党者进 , 少党者退 , 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 , 忠臣死于无罪 , 邪臣以虚誉取爵位 , 是以世乱愈甚 , 故其国不免于危亡 。 ”如果君主以世俗大众所称赞的人为贤德的、有智慧的人 , 以世俗大众所毁谤的人称为是不肖之徒 , 结果喜欢结党营私的人往往被举荐出来担任了领导;而不愿意结党营私的人、党羽少的人就会被罢退 。 这些邪曲不正的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 把真正贤德的人给蒙蔽了、埋没了 。 忠臣还可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 , 奸邪小人以虚有的声誉取得了领导的位置 。 这个世间的乱象就会愈来愈严重 , 这个国家也就免不了要危亡 。

所以 , 依靠一人一票的选举 , 往往可能把那些喜欢结党营私的人选举出来 。 特别是候选人为了提高自己在全国的知名度 , 争取更多的选民了解和支持自己 , 必须依赖于实力雄厚的大财团进行宣传 。 一旦当选之后 , 也必须回报他们 , 考虑到他们的利益 , 所以基本上国家领导者的候选人是被大的财团所掌控 。 而财团的性质基本是唯利是图 。 所以 , 在西方民主制度之下 , 结党营私是一个很重要的弊端 , 这也是导致西方国家的政策虽然出现了病态 , 但是却不能够改变的原因 。

由此可见 , 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想要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 都要以民众的道德水平、理性能力为基础 , 尤其是在施行民主选举制的国家 。 所以 , 普遍提高国人的理性能力、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才是解决国家治乱的根本方法 。

第三 , 遗漏人才 。

由于民主选举制鼓励竞选、演说 , 这往往会导致遗漏最上等的人才 。

在《晏子》中记载 , 齐景公向晏子问求贤之道 。 晏子把人才分为三个等级:“夫上 , 难进而易退也;其次 , 易进而易退也;其下 , 易进而难退也 。 ”最上等的人才 , 很难被举荐出来做官 , 即使做了官 , 也很容易退位而去;次一等的人才 , 容易出来作官 , 但是也很容易罢官而去;最下等的人 , 最容易出来做官 , 但是也最难离开官位 。 这是因为 , 真正有德行的人与人无争、于世无求 , 没有功利之心 。 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济天下” 。 他是进是退完全视时节因缘而定 。 如果时机成熟 , 就出来做官 , 用自己的才德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如果条件不成熟 , 便退而独善其身 , 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 。 所以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 。 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 需要三顾茅庐才能被请出来做官 。 他为官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 , 而是希望辅佐国君治理天下 , 达到国泰民安的治理境界 。

第四 , 引发对立 。

民主选举采取竞选的方式 , 带动的是竞争和对立的风气 。 竞争升级就是斗争 , 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 处心积虑的去谋算别人 。 在西方 , 国家领导人竞选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自赞毁他” , 即称叹自己 , 抨击别人 。 而斗争升级就是战争 , 战争升级就是世界末日 。 而中国人常讲“家和万事兴” , 一个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只有和睦相处、礼让为先 , 才能够兴旺发达 。 一个国家也犹如一个家庭 , 如果成员之间不是互相欣赏、互相扶持 , 这个国家怎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上行而下效 , 上面的领导人竞选都是自赞毁他 。 结果 , 整个社会也充斥着对立的风气 , 社会不可能拥有和谐礼让的氛围 , 很难达到善治 。

总之 , 历史是一面镜子 , 能够帮助现代人明辨是非、预判未来 。 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 铸就了中华民族尚和平、崇王道的政治品格 。 在全球化的今天 , 各种思潮此起彼伏 , 更需客观、谨慎的评价尚未经过充分检验的理论 。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才能看得更远;只有坚定文化自信 , 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 才能坚持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 ,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