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诗经—— 一个媒体人对《诗经》的解读 柏:耿耿不寐 如有隐忧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草木诗经—— 一个媒体人对《诗经》的解读 柏:耿耿不寐 如有隐忧

柏树 ,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名物 , 既穷究古今异名之同物 , 也追索同物何以异名 , 乃至物何以名 。 “赋比兴”所可依存者 , 这是基础事实 。

柏极为特出 , 三千年前和今天一样 , 是人们最容易辨识的物种之一 。 去春秋不远的荀子说 , “经冬不调 , 蒙霜不变 , 可谓得其真也” 。 一贯神叨的抱朴子描画 , “天陵偃盖之松 , 太谷倒生之柏 , 皆为天齐其长 , 地等其久” 。 木质坚且直 , 木材洁且香 , 《毛传》释其“宜为舟” , 多作建构之栋梁 。 这一点 , 松柏极似 , 诗经篇章中常并列 。 《小雅·天保》有“如松柏之茂 , 无不尔或承” , 比之于祖宗余荫;《大雅·皇矣》有“帝省其山 , 柞棫斯拔 , 松柏斯兑” , 攀之于天帝垂青;《鲁颂·閟宫》有“徂徕之松 , 新甫之柏” , 征之于王侯伟业;而《商颂·殷武》更以“陟彼景山 , 松柏丸丸” , 溯之于殷汤盛世 。

至于“为舟” , 倒也妙合 。 《邶风》《鄘风》皆有《柏舟》 , 且均以“泛彼柏舟”起首 。 《卫风·竹竿》以钓趣为旨 , 江上所乘则“桧楫松舟” 。 所谓“桧” , 乃今之圆柏 , 柏所指之侧柏的同科“弟兄” 。

如此清秀之柏 , 何以名?明代魏校《六书精蕴》记 , 王象晋《群芳谱》引 , “木皆属阳 , 而柏向阴指西 。 盖木有贞德者 , 故字从白 。 白 , 西方正色也 。 ”说得煞有介事者 , 还有介甫公王安石 , 《字说》言 , 栢为百木之长 , 栢犹百 , 故从百 。 于小学文字实在一窍不通 , 但侧柏之特点 , 如《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北京册)》描述 , “小枝扁平 , 在竖直方向上排成一平面” 。 晋南年俗 , 初一晨起 , 燃柏树枝旺火 , 犹记市场上购得平叠摆放的老柏幼枝 , 迅疾窜出火苗 , 噼里啪啦声中 , 烧起带着浓郁香气的火焰 。 其实 , 王介甫的这种解释有点臆测嫌疑 , 比如松是不是可以说成“如木之公侯 , 故从公”?细察松的诸多异体字 , 俱都标识树冠之明显三角形 。 造字所以赋形 , 是以 , 柏之为柏是否在此有一线索?

两首《柏舟》 , 一者忧愤 , 一者激烈 。 《邶风·柏舟》有后世李太白之韵味 , 录首尾两段如下 , 可资感受 。

泛彼柏舟 , 亦泛其流 。 耿耿不寐 , 如有隐忧 。 微我无酒 , 以敖以游 。 ……日居月诸 , 胡迭而微?心之忧矣 , 如匪浣衣 。 静言思之 , 不能奋飞 。

其间有“我心匪鉴 , 不可以茹”“我心匪石 , 不可转也”“我心匪席 , 不可卷也”之句 。 在“茹”之解释上 , 连钱钟书也挟卷进来 , 以“饮毛茹血”之“茹” , 断“茹”为“吞 , 容”之意 。 又有“亦有兄弟 , 不可以据”“忧心悄悄 , 愠于群小”之句 , 让诗义多歧的同时 , 压缩了情绪的指向 , 反倒不美 。 《孔子论诗》以为“《柏舟》闷” , 李山认为从“静思”而来 , 卑见以为 , 实是由虚转实所致 。

《鄘风·柏舟》 , 余冠英说 , 这是“一个少女自己找好了结婚对象 , 誓死不改变主意” 。 诗中连连发誓 , “之死矢靡它” , 到死也不违背它 , 透出一股子决绝 。 有趣的是许渊冲 , “髧彼两髦 , 实维我特” , 按周振甫今译为“那人头发分两边 , 实在是我的好对象” 。

泛彼柏舟 , 亦泛其流 。 乍看以柏舟为主角 , 实则柏舟为引 , 河流既载浮柏舟 , 也带着流水一往不回 。 那种萧索感 , 陡然便萌生出来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隐忧 , 在这里也非后世的“隐约” , 而成了深切的忧愁 。 这个时候 , 如果有一壶洌酒 , 正可用来醉生梦死 。

柏舟之象 , 因而 , 也有了自我观照的意蕴 。 我如柏舟 , 在命运的洪流中辗转 , 却难以把握未来 , 无从选择、难以靠岸 , 与众物泛泛然俱流水中 。 难怪史应勇在对比郑玄和王肃的注解时 , 在此处案 , “此条郑王解义无不同 。 不赘 。 ”古来思者 , 都能在宏大中窥见幽微 , 也能在幽微中照见空色 。

人有柏舟 , 却时空无限 , 难以横渡 , 自是耿耿不寐 , 如有隐忧 。

彭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