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口蘑骤减,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毛皮、口蘑骤减 , 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清帝国的“环保主义”

文/佘涛

发于2019.12.16总第928期《中国新闻周刊》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 曾经在清朝统治阶层中流行的几种重要奢侈消费品数量骤减 , 质量下跌 。 这几样物品分别是毛皮、东珠(珍珠)、口蘑 , 均出产自大清的边疆:满洲和蒙古 。 面对这种情况 , 清朝皇帝三令五申 , 加强对边疆地区物产的管理 , 设置关卡禁区 , 禁采禁猎 。

这样的举措和当下的“退耕还林还草、禁渔期”等环保政策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 我们能用当下的环保思维去理解清朝统治者对于边疆环境问题的治理吗?美国清史研究新锐谢健教授查阅大量满文档案 , 运用环境史、边疆史等多学科思维写就的《帝国之裘》 , 给了我们关于这一问题新颖独到的解答 。

18、19世纪清代经济和人口急剧膨胀 , “仅仅从1700年~1850年的150年间 , 人口几乎达到原来的三倍” 。 长期的和平、繁荣的经济、海外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等的推广普及 , 都为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 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了极大的环境压力 , 野生的物产更是在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面前快速萎缩 。

例如 , 19世纪地方官上贡的毛皮并不是按惯例从上贡猎户处收缴而来 , 而是“花费了1500两白银购买了750张毛皮以满足进贡定额” 。 最受欢迎的貂皮到19世纪基本从清帝国控制下的蒙古、满洲地区和库页岛消失了 。

另外一个物产——口蘑引发的热潮也可以看出当时紧张的人地关系 。 口蘑本是生长在蒙古草原上的珍稀菌类 , 19世纪20年代 , 市场的需求引发了采菇热潮 。 成百上千的汉人非法越境参与夏收 , 采菇者和蒙古人发生了冲突 。 史料记载 , 这些采菇者大多是乞丐、流民 , 而越界采菇的主要原因是生计所迫 , 常规营生无法维持生活

面对这样的情况 , 当局下令“采菇、伐木、占据蒙古地方著永远严禁” 。 也就是说 , 采菇在法律上已经入刑 。 有意思的是 , 地方官上书皇帝禁采的理由是:“若汉人穷民渐占蒙古草原 , 毁蒙古风俗 , 实与圣主体恤蒙古奴仆之仁不符 。 ”清统治者认为蒙古人“赋性淳朴” , 一旦卷入混乱的市场和贸易中 , 容易陷于“堕落”之中 , 而维持蒙古的秩序、生活方式不变 , 是国运攸关的 。

这样的政策和清统治者封禁满洲的逻辑一致 , 因为满蒙联姻等特殊历史关系使统治者认为“保持蒙古特权是清朝统治的基石” 。 而针对西南地区 , 清政府就积极推行“改土归流”的汉化政策 , 而不会担心他们失去原始淳朴的生活方式 。 这种针对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政策 , 反映了当时清帝国内部不同族群的等级差异和复杂现实 。

就毛皮问题而言 , 作者的视野越出了清帝国的范畴 。 大清发源自满洲 , 毛皮是满洲的重要物产 , 穿戴毛皮最开始是带有族群政治意味的行为 。 1780年来到中国的朝鲜作家朴趾源吃惊地发现 , 很多中国人“像野蛮人一样”身穿毛皮 。 18世纪中后期 , 满洲的毛皮供应开始出现问题 , 数量减少 , 质量下滑 。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清朝的问题 , 而是全球同步的问题 。 当时两个重要的毛皮贸易港口是广州和恰克图 , 前者是重要的毛皮进口地 , 后者是北方边境重要的毛皮出口地 。 近乎同样的时间段 , 两地进出口的毛皮都在急剧减少 。 但清政府却认为是进贡者的非法贸易导致毛皮短缺 , 于是增设商品检查站 , 登记毛皮种类和数量 。 其实 , 真正的原因是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

面对这些边疆环境问题 , 清政府公文中多次出现了“肃清、净化”等字眼 , 这其实已经涉及了很深刻的环境史议题——究竟什么是“自然”?清政府在这些边疆地区设置皇家围场、圣山等保护区 , “不得惊扰动物、污染森林” , 这样强度的保护措施才使得清末英探险家埃文·詹姆斯发出满洲地区“完全没有被开发”的惊叹 。 但是这种人造荒野在作者看来不过是“帝国的一件工艺品”而已 。

这种对“净土、家园”的想象在很多国家和文化中都存在 。 这些“纯朴的意象”被认为是民族文化发轫的力量和源泉 , 一旦极端化 , 就可能走上民族狂热的不归路 。 纳粹德国时期弘扬的“日耳曼传统”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

而且事实上 , 边疆也不可能是一片“荒野和净土” 。 环境问题一直存在 , 贫穷的蒙古人也会因为采卖口蘑的高额收益与汉人合作 。 边疆因其独特的位置和环境 , 容易“被发现、被开发、被自然、被净化” 。 这种种“被”里 , 既包含着中心对边缘的想象 , 也包含着文明对荒野的想象 。 讨论边疆问题时 , 如果不转变刻板僵化的思维和视角 , 对我们真正理解彼此没有任何裨益 。


毛皮、口蘑骤减,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毛皮、口蘑骤减 , 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

《帝国之裘》

作者:[美]谢健

译者:关康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定价:68元


毛皮、口蘑骤减,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毛皮、口蘑骤减 , 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

《无泪而泣》

作者:[以色列]吉迪恩·格雷夫

译者:曾记

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定价:69元

本书首次披露了“二战”纳粹灭绝营中最为特殊的一批受害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 “特别工作队”是在纳粹实施种族灭绝的集中营中被挑选出来、被迫在毒气室和焚尸炉旁工作的犹太奴工 。 作者通过多年的资料采集和访谈 , 重构了他们的生存状态、所承受的人性煎熬和巨大痛苦 。


毛皮、口蘑骤减,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毛皮、口蘑骤减 , 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

《帝国的暮光》

作者:[美]鲁大维

译者:李梅花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定价:72元

本书介绍了东亚大陆上的势力版图 , 如东部的高丽王朝 , 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国的联动 , 特别是蒙古大军如飓风般横扫东亚之后 , 挥师东进朝鲜半岛的精彩历史 。 作者重构了14世纪国际秩序中开京、辽东和大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


毛皮、口蘑骤减,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毛皮、口蘑骤减 , 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

《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

作者:[英]伊莉莎白·皮萨尼

译者:谭家瑜

出版: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定价:86元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国家 。 由于长年遭受殖民剥削 , 加上其地理环境所导致的民族和文化的“破碎” , 其现代化的道路非常曲折 。 作者通晓印尼语、法语等多国语言 , 从印尼的各个侧面深入观察和理解它 , 并剖析了印尼的近代史 。


毛皮、口蘑骤减,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毛皮、口蘑骤减 , 清帝国在边疆搞起了“环保主义”// //

《独霸中东》

作者:[以色列]雅科夫·卡茨 阿米尔·鲍伯特

译者:王戎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定价:69元

从无人机到卫星 , 从导弹防御系统到网络战 , 以色列在将新技术应用于现代战场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 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它是如何长期身处战争环境而不断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 , 并成为21世纪的新型强国的 。 当然 , 以色列的“强”并不在体量 , 而在创新和效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