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编者按】 澳门迎来回归祖国的20周年 ,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推出系列纪念文章 。

我们抛弃猎奇视角 , 以平视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习俗和风貌与我们相似相连 , 却有着“东方拉斯维加斯”称号的文化飞地 。

从承载民间寄托的小庙宇 , 到荔枝碗老工业基地的平民“网红” , 从孙中山、郑观应家国故事的出发原点 , 到承载普通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街头美食 , 我们可以看到 , 澳门的融合开放在过往为其 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 也是庇佑其走向美好未来的文化基因 。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1950年代的大三巴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今日大三巴 黄文辉 摄

即便在标榜市井文化的珠三角 , 澳门依然以其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著称 。 在香火缭绕的庙宇和曲径通幽的大屋里 , 发生过决定整个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 。

这张不平等的桌子 , 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始 。 高二历史课本的第一课 , 就是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三个条约 , 中美《望厦条约》 。

比起浓墨重彩展开详述的中英《南京条约》 ,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往往只是一笔带过 , 最多补充说明一句 , “要求利益均沾” 。 至于《望厦条约》的签订地点 , 认为是在厦门的不在少数 。

签订《望厦条约》的地方 , 不在厦门 , 却和厦门有关 。 从珠海拱北口岸过关 , 步行就到了澳门半岛北部的望厦村 。

这里最早的居民全部来自厦门 , 老街坊不少开口难掩闽南乡音 , 街头食肆也不乏闽南小吃 。 站在村中 , 当时还是澳门制高点的那个小山坡上 , 仿佛可以遥望几百海里外的故乡——望厦 , 因此得名 。

回归都20年了 , 这里却很像内地城市上世纪常见的“城中村” , 密密匝匝的是村民加盖的握手楼 , 各家饲养的鸡犬更是可以相闻 。 但看似乱糟糟的“城中村” , 也藏着浩然大序 , 比如澳门八景之一的“普济寻幽” 。

普济禅院 , 俗称“观音堂” , 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2年) , 是澳门最古老的佛教庙宇 , 也是整个南海海域少有的、保存完好的禅宗寺院 。

大雄宝殿供奉三宝佛像、丈八金身 , 中规中矩 。 惊艳的在次殿 , 且还不是正中樟木莲台上供奉的观音大士 , 在两旁分列的十八罗汉仔细查找 , 其中居然藏着位“卧底”——一个高鼻、深眼、曲鬓的西洋罗汉 。

一旁扫地的师父指点说:“尼个系(这是)马可·波罗 。 ”再一抬头 , 中堂高悬着写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西方圣人”的牌匾 , 倒也名副其实 。

真正让禅院位列八景的精华 , 是其中云集的55副楹联 。 比如 , 禅院正门石刻灰底金字楷书 , “贝叶传经 , 西天竺境;莲华妙法 , 南海潮音” , 非得用望厦村民故乡的闽南语念 , 才见得其中精妙 。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普济禅院旧照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中美第一个条约1844年《望厦条约》签订地 , 澳门古庙普济禅院 , 俗称“观音堂” Eduardo Martins 图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签订了中美之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那张石桌 黄哲 图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 1938年广州沦陷时 , 关山月千里寻师来到澳门 , 就住在禅院里 , 跟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学画两年 , 也是一段佳话 。

“逃奔国难病难忘 , 得佛奇缘庇客床 。 两载神灯齐弄墨 , 亦师亦友亦同窗 。 ”禅院后花园里 , 关山月的墨宝记述了这段往事 。 而在这对师徒之前 , 在这里当过挂单香客并留下真迹的 , 还有国学大师章太炎 。

然而 , 望厦村和普济禅院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 却可惜并非是因为弘扬国学或佛法 。 1844年6月18日 , 就在禅院后院的石桌上 , 签订了中美之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 。

这张见证过历史巨变的小石桌 , 由两块花岗岩拼接而成 。 中缝对接严实 , 两侧大小却不对称 。 当年签约时 , 美国特使顾盛坐在石桌面积偏大的一边 , 清朝钦差耆英坐在小的一边 , 中线的两头 , 分别坐着翻译和作为调解国证人的葡萄牙官员 。 或许这只是巧合 , 历史却无情地影射了以强凌弱的不平等事实 。

由此确定的“利益均沾”原则 , 可谓后患无穷——不只是美国得到了中国给英国的种种好处 , 原先因国力贫弱、人微言轻、老老实实凭大把白银买“暂住证”的小国葡萄牙 , 也趁火打劫 , 借此宣布澳门为自由港 , 派驻总督管理 。

此后 , 澳门百姓多番反抗未果 , 1887年 , 清廷与葡萄牙正式签订条约 , 承认后者对澳门的所谓权力 。

能拜更能打的三太子

从望厦村一路南行 , 不远就是澳门最出名的地标——大三巴 。

耸立五百年、又几乎居于澳门半岛地理中心的它 , “最出名地标”无疑是够格的 。 但一位澳门朋友的父亲 , 最烦别人说他“家住大三巴” 。 尽管知道对方是恭维和羡慕 , 老伯还是会倔强地纠正:“我家代代住在柿山 。 ”

永远游人如织的大三巴 , 坐落在柿山山顶 , 半山腰 , 离挤满了讨彩头情侣的恋爱巷口不远 , 是一座小小的哪吒神庙 。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哪吒神庙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葡澳风格的哪吒庙街路牌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哪吒神庙

虽然在外人看来 , 妈阁庙和天主教堂名气更大 , 但说起澳门人最虔信的神明 , 妈祖和圣母都要让这位小童几分——后者是澳门人心目中自己家乡的守护神 。

“吾神原直道敢生多事惑斯民 , 何者是前身漫向太虚寻故我” 。 别看神仙和供奉他的庙虽小 , 但庙门楹联就能看出其职权之大、地位之高 。

19世纪 , 港澳一带曾爆发一场大瘟疫 , 据推断 , 应是外国船队从万里之外带来了欧洲最后一场黑死病的余绪 , 唯独柿山一带却得以幸免 。

传说中 , 哪吒曾多次显灵下凡与当地孩童嬉戏 , 并保护着他们 。 而这一次 , 有当地人称哪吒托梦 , 让大家汲取柿山上的溪水加草药服用 , 疫症果然平息 。 于是 , 知恩图报的澳门人便在此修建了哪吒庙 , 并亲切地唤作“三太子庙” 。

2005年 , 澳门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遗产 , 明确指出的二十余处组成部分中 , 常年香火兴旺的三太子庙 , 是一派南欧风情中的异类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谈到入选理由 , 认为它“和这座城市葡萄牙菜和云吞面档的香气交相辉映 , 一样自然” 。

文化遗产 , 重在依然鲜活 。 每年农历三月十三的哪吒诞辰 , 是除圣诞外澳门最重要的节日 。 最盛大的城市嘉年华 , 非“三太子神位出游”莫属 。 那一天 , 澳门一般会发生罕见的交通堵塞 , 但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等着保护神巡游全城 , 顺便福泽关照下自己 。

巡游路线从观音寺、妈阁庙 , 到群祀关帝、神农、医灵大帝、金花夫人、斗姆元君、仓沮二圣……还有林则徐的莲峰庙 , 一个都不能少 。

与其说是出游 , 不如说是一个好孩子在“走亲戚” , 践行着尊师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赶不上比《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还大阵势的巡城也不要紧 。 每年岁末 , 三太子庙照样会上演一百多年未曾间断的好戏 。 那是驻庙的柿山结义社的好汉们 , 一代传一代的绝活 。 只见一只狮子四条腿 , 舞狮时 , 一前一后 , 两人一组 , 靠的不仅是个人功夫 , 更是配合的默契程度 。

鼓声咚咚 , 睡狮顿醒 , 衔起面前的彩轴 , 从卧变立 , 二人位置从前后迅速换成上下 , 下位者以股肱和膝盖支撑起同伴 , 上位者一个“狮子甩头”俊俏亮相 , 亮出“恭喜发财”的碰头彩 。

“师父 , 您睇我够醒目否?”“衰仔 , 莫骄!”

这柿山结义社 , 是舞狮岭南流派的一支名门 , 起码跨越了三个世纪 。 社里德高望重的老师说 , 昔日他师祖们的真实经历 , 基本上和李连杰主演的那部《狮王争霸》所描写的差不多 。

但本社的先辈所做 , 最令后生们自豪的 , 不是歌舞升平的炫技 , 而是20世纪30年代国土沦丧之时 , 掌门曾率精英弟子数人 , 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 。

他们和其他操着粤语的战友一同 , 书写着“国有难 , 广东子弟必不能袖手旁观”的诺言 。 这也是舞狮不是花架子、而是硬功夫的最好证明 。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柿山结义堂老照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柿山结义堂的弟子表演武术器械 。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某年为恭贺哪咤太子宝诞 , 澳港柿山结义堂采青 。 采青是中国传统舞狮活动的一个固定环节 , 也是舞狮活动的高潮 。 在舞狮过程中 , “狮子”通过一系列的表演 , 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 , 因“利是”往往伴以青菜 , 故名“采青” 。 视频截图

盛世危言 , 起于井旁大屋

再向南走 , 远离了游客云集的闹区 , 到了幽静的居住区 , 会看到一口井 。

别小看它 , 它可是澳门的风水所在 。 传说明朝时 , 一位阿婆在此地筑水池、贮山泉 , 方便居民汲取饮用 , 后作“亚婆井” , 也恰好和葡语的“山泉”谐音 。

井坐落于附近的最低洼处 , 而高处则是西望洋山 , 从妈祖到圣母 , 从主教到澳督 , 还有如今的特首 , 都围绕着这风水宝地比邻而居 。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亚婆井前地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亚婆井前地

“澳门之根”妈阁庙 , 建于1622年的近代远东天主教的中心——澳门圣母堂和主教府 , 还有昔日的澳督府、今天的特首官邸 , 都印证着“有井的地方就有人家”的古训 。

还有一处人家 , 寻常 , 也不寻常地藏于亚婆井龙头左巷内 。 周围是土生葡人最早的聚居区 , 一派南欧风情 , 让这座岭南大屋格外显眼 。

某种意义上 , 澳门华洋杂处、洋为中用的历史 , 这里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关键点 。

大屋名曰郑慎余堂 , 是公认的澳门境内中国传统大型民居“一第” 。

曲径通幽、四围和合的中式框架下 , 细观还有西式居住哲学的合璧 。 虽然这种潮流在20世纪中国大陆各大城市的租界里屡见不鲜 , 但这座建于19世纪的院落 , 却是开了先河 。 从室内天花板的泥塑图案装饰、门楣和窗楣的式样、檐口线及外墙等 , 不难看出17、18世纪葡萄牙曼努埃尔风格的影响 。

更有前瞻性的是公共空间的处理手法 。 主建筑群各区域的入口处 , 两重花岗石门框排成一条直线 , 美观的同时 , 又兼顾了采光通风和私密性 。 这种手法直到20世纪才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公寓建筑 。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建造 。 据郑观应《题澳门新居》附注云 , “先荣禄公梦神人指一地曰‘此处筑居室最吉’ , 后至龙头井 , 适乎梦中所见 , 因构新居” 。 此为郑观应家族合影 。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郑家大屋某次举办澳门道教科仪音乐演奏会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曾决定历史走向

澳门回归20周年 | 这几间小庙大屋 , 曾决定历史走向// //

郑家大屋内部建筑布局 郑家大屋官网 图

两道月亮门上 , 挂着李鸿章墨宝“荣禄第”和“荣德厚施”横匾 , 道出了主人身世:荣禄大夫 , 正是郑观应的封号 。 要知道 , 这座大屋的建筑艺术领风气之先 , 绝非偶然 。 在那批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中 , 郑观应是第一个真正过了语言关、深入研究西方人世界的那个 。

和许多青史留名者一样 , 慎余堂主人也是因为落榜 , 从而避免了成为一个平庸的成功者的命运 。

19世纪末 , 葡萄牙正式窃取澳门之前 , 此地原则上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辖境 。 出身于香山望族、世居澳门的郑观应 , 17岁参加香山县试落第 。 从此放弃科举 , 做商务学徒、学英语 , 最后成了中国媒体人和时事评论家的祖师爷 。

虽然为中国第一份报纸《申报》撰写政论文、后集结成他的第一本著作《救时揭要》时 , 郑观应的身份是“沪漂” 。 但从第一篇《澳门猪仔论》 , 到第七篇《澳门窝匪论》 , 包括贩卖劳工、窝娼聚赌、鸦片盛行、洋人划分势力范围、官绅无力保家护民等题材 , 全部来自他家乡澳门当年的社会时事 。

难能可贵的是 , 半殖民地澳门人的乡愁 , 没有被郑观应定格在痛上 , 而是从中长出了改良主义思想萌芽 , 且不只是洋务和技术 , 而是要从关税、福利等制度层面全面学习发达国家 。 回到澳门后 , 他在郑家大屋写下了那部最早开启民智的《盛世危言》 。

在郑公昔日笔耕的书房 , 看着留有涂改痕迹“危言”书稿 , 耳畔传来隔壁间放映的专题片里 , 郑氏子孙的访谈:“小时候听家里老人提到老祖宗这一段 , 起初觉得他后来混得太失败了:澳门几大家族没有我们郑家就算了 , 现在我们还挤在破房子里……后来才知道 , 家财全部资助了改变中国的事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