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的电结构及起电机制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雷云的电结构及起电机制

由于闪电主要来自雷云 , 因此人们对雷云的电结构进行了广泛的探测 , 其结果有如图1.15所示的一些 。 其中(1)是德国伊斯雷尔(H Israel)发表于(Atomasheric Electricity)第二卷 , 在英国伦敦附近的丘地区上空探测到的情况 , 而(2)和(3)两图是美国尤曼(M.A.Uman) 所(Lightrine)书中刊出的 ,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和南非多雷地区上空探测到的结果 。

以上都是20世纪50、60年代提出来的 。 不过 , 近年来出版的书刊上发表的雷云电结构图也大致与此相同 , 如图1.16所示 。 其中(1)是尤曼发表在1986年出版的《AII Ahout Lightning》一书中的 , 而(2)则是1990年6月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KSC)和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 联合发表的一份防雷技术报告中的 。

从这些图中可以看出有四个共同点:①雷云的体电荷分布很复杂 , 但大致有三个电荷集中区:②最高集中区是正电荷 , 中区是负电荷 , 最低区也是正电荷 , 但这里电荷较少;③从地面上观测 , 雷云似乎是带负电的 , 因为负电荷中心离地面较近 , 而且电量也较多 , 云地之间的大气电场主要是由它来决定的 , 这样就可以理解雷暴来临时大气电场倾向的现象了;④从远离雷云的地方来观测.雷云的电性类似电偶极子 。

雷云在形成过程中是怎样产生电荷的?为什么又总是分布成三个电荷集中区?许多科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探索 , 提出了许多假说 , 其中 , 近似正确的大致有如下四种

①感应起电说:该假说认为在雷云形成时 , 所含降水粒子在垂直大气电场中感生出电荷 。 水滴下端感应出正电荷 , 水滴上端感应出负电荷 , 如图1.17所示 。 水滴下降时与大气中的离子相遇 , 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 于是大气中的负离子容易与下降水摘相吸附 , 以至于水滴下端的感生正电荷被中和 , 这样水滴就带上端所剩下的负电荷了 。 而大气中的正离子被下降的水滴排斥 , 绕过水滴继续上升 , 结果便造成了雷云上部带正电、下部带负电的电荷分布状况 。

该学说大致说明了雷云起电后的电荷分布 , 但在精确说明雷电现象时却发现有不妥之处 , 故后来有所修改 , 即认为下降的降水粒子不一定是液态的 , 也可以是固态的冰晶、苞粒等 , 它们受到大气电场的作用面极化 , 上升气流的中性粒子与它们相碰时 , 会带走下降极化粒子下部的正电荷 。 经过理论计算 , 这样的起电机制所形成的云中正、负电荷量便与实验观测到的云中带电量接近了 。

②温差起电说:根据实验 , 而且从物理上也可以说明 , 冰有热电效应 。 如图1.18所示 , 在冰块中同时存在着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 , 其离子依度随者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当冰块两端温度不同时 , 热端的离子浓度高 , 冷端的离子浓度低 , 因而会发生离子扩散现象 。 两种离子均会从热端跑向冷端 。 不过氨离子H的质量轻 , 扩散速度快 , 先到达冷端 , 这样导致冷端带正电同时建立起静电场 , 阻碍后面的组离子H继续向冷端扩散 。 最后达到动态平衡时 , 离了分布稳定下来 , 使冷端带有一定的正电 , 热端带有一定的负电 , 而冰块成为一个电偶极子 。

所有观测都看到雷云中有大量的冰晶、苞粒和过冷水滴存在 , 因此该学说认为雷云中的冰晶、霍粒在对流气流的携带下相互碰撞和摩擦 , 造成温度差异 , 从而发生热电现象 。 当两端在重力和气流作用下相互分式均带上了电 , 这样就定性地说明了雷云中正、负电荷的分别集中 。 由该理论可以推导出某些与实验观测值较为接近的结论 。

③破碎起电说:1964年 , 马特热斯(Mathown) 和梅森(B. J. Mason)在对雷云进行探测时 , 拍摄到大雨滴在下降过程中的一一组照片 , 如图1.19所示 , 这些照片显示出大雨滴受到气流的作用 , 变得不稳定 , 最后变形破碎 , 产生许多小水滴和几个较大水滴 , 小水滴带负电而大水滴则带正电 。

为了解释雷云起电现象 , 他们注意到雨滴下降时有晴天大气电场的起始感应作用 , 雨滴被极化带电 , 因面破碎时所带电量就多得多 。 云中电荷增多时 , 大气电场强度电跟着增大 , 反过来又使雨滴极化时带电量增大 。 如此反复循环作用 , 使得雨滴破碎时所带的电量大大增加 , 由此推算出云的帶电量与实验观测值就比较接近了 。

4.冻结起电说:浓积云中上升气流虽然很强烈 , 使水滴相互摩擦作用很大 , 水滴碰撞分裂也很剧烈 , 然而在云中产生的电荷并不像观测到的那样多 , 因此该学说认为 , 只有当云中冷水滴与苞粒接触时 , 过冷水滴有了凝结核 , 发生相变迅速变成固态 , 云中电荷才会迅速增加

浓积云发展为雷云时 , 过冷水开始冻结 , 放出潜热 , 使凝结的冰块内部膨胀 , 导致外部冰壳破裂成冰屑 , 又由于潜热造成温差 , 产生热电现象 , 使破碎的冰屑和内部的冰核均带山电 , 轻而小的冰屑带正电 , 被气流携带着上升 , 使雷云上部聚集起正电 , 较大的冰核带负电 , 它们停留在原址或略有下降 , 所以雷云的中下部带负电 。 雷云中部温度在0到10摄氏度 , 是过冷水滴最多的区域 , 所以雷云中部负电荷较多 , 该学说较好的说明了雷云的电荷分布情况 , 同时与实验观测也比较接近 。

但是 。 真正的雷云起电机制究竟如何 , 要判断和检验上述各种学说也十分困难 , 因为不太可能到雷云中进行验证 , 而仅靠地面实验室所制作模拟雷电实验 , 还是远远不够的 , 雷云起电过程非常复杂 , 而且很可能还是综合性的 , 上述各种学说仅仅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雷云的起电机制 , 所以说要全面正确地认识雷云起电机制 , 这些学说应该是在雷云中都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