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这条繁华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园!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广州大学城这条繁华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园!


广州大学城这条繁华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园!

广州大学城这条繁华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园!// //

村中景色

文/图 金羊网采访人员 甘韵仪 通讯员 袁辉 番宣

小谷围街北亭村 , 位于广州大学城西北角 , 旁边就是星海音乐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 , 这里是大学城区域内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商业中心 , 北亭村内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是大学城内最大的娱乐休闲购物中心 , 周边的学生常常成群结队流连其中 。 然而 , 许多人却不知 , 这里有着1000多年历史 , 更相传是古时的“御花园” 。

广东民间有俗话说:顺德祠堂南海庙 , 番禺笨拙搞山坟 。

小谷围有5座墓葬群 , 从东汉到明、清都有 , 堪称广东墓葬博物馆 。 小谷围岛的文明史始自千年以前的南汉王朝 , 五代十国时是建都广州的南汉国皇室的后花园、狩猎场和皇家陵园 , 至今岛上仍留存下来了两座帝陵以及不同时期的墓葬群 。

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南汉二陵(包括德陵和康陵)于2003-2004年发掘 , 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南汉二陵是五代十国考古的重大发现 , 是五代南汉国的标志性史迹 , 是广州的重要文化遗产 。


广州大学城这条繁华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园!

广州大学城这条繁华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园!// //

人说北亭之得名 , 与南汉王陵有关 , 说法有二 。 一说南汉之德陵、康陵皆在海曲 , 朝廷在此设南北二亭 , 派兵守陵 。 所谓“亭”者 , 乃驻扎兵马之地也 。 乃至后在北亭一带所建之村 , 便名北亭村;在南亭一带所建之村 , 谓之南亭村 , 皆以其方位命名 。

二说当年南汉只建有一亭 , 并非两亭 , 在亭之北所建之村 , 谓之北亭村 , 在亭之南所建之村 , 乃叫南亭村 。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 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

南汉朝廷在小谷围经营数十年 , 于岛西南段的北亭村一带(古名“海曲”)建御花园“昌华南苑” , 内有著名的建筑“昌华宫” , 据称是南汉一大主要“行宫” 。 《南汉书·高祖纪》对昌华宫作如此描述:“建玉堂珠殿 , 饰以金碧翠羽 , 悉聚珍宝实之 。 ”其建筑之精美豪华 , 藏品之丰富珍贵 , 可见一斑 。

历史推进 , 这些最终灰飞烟灭 , 却留下了“昌华”这一地名 。

南汉王刘岩对“昌华”二字似乎情有独钟 , 当年他在广州城西六里建昌华苑 , 范围即今西关之荔枝湾、泮塘一带 。 小谷围之御园在南 , 故称之为昌华南苑 , 遗址在今北亭一带 。

南汉亡后 , 在这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后来的“昌华八景” 。 “昌华八景”何时定名 , 何人定名 , 现均无考据 , 后有人以“水云古寺”一景来推断 , “昌华八景”大约最后定名于清雍正、乾隆年间 。 虽各家说法不一 , 但“昌华八景”之名流传了下来 。

昌华八景

一景“荔子红云”

荔子即荔枝 , 红云指荔枝熟时 , 如红云一片 。 此景在北亭官山 , 该地旧有荔枝湾 , 沿河涌两岸栽种荔枝成片 , 荔枝熟时 , 两岸如红云一片 , 是为此景 。 宋《舆地纪胜》载:“荔支洲在南海东四五十里 , 周回五十里 , 刘氏创昌华苑于其上 。 ”当指此地 。 还有一说 , 此景乃指广州城西之荔枝湾 , 刘岩在此建昌华苑 。

二景“盘龙晓月”

景在北亭东面的盘龙岗 。 天色微亮 , 拂晓之时 , 一轮残月悬在西方半空 , 盘龙岗上 , 晓风轻拂 , 万籁俱寂 。 人观此景 , 身心陶醉 。

三景“梅园香雪”

此景在亭梅山 , 即后来乡人所称之亭山 。 今北亭梁氏宗祠门联有“考卜亭山绵世胄”句;重修渭水桥碑文亦有“北溪公发迹亭山”句 。 所指亭山 , 而今北亭云梯、阜丰、博陵一带之山丘 。 据传此山丘过去曾盛植梅树 , 漫成梅林 , 梅花开时 , 远眺白茫茫一片;梅花飘落 , 如雪花飞絮 , 是为此景 。

四景“马埗归帆”

此景在北亭村北 , 旧昌华市圩之东北角 , 今北亭码头以南 。 相传此地建有两座牌坊 , 一朝北 , 对着旧时水道(现已成路);一朝西 , 对着现时后航道与官洲水道 。 朝西的牌坊遗址现为巷口 , 直出便是江岸 , 乃乡民观看扒龙舟“北亭景”的地方 。 牌坊下乃一水道 , 北接珠江 , 可通舟楫 。 南汉时 , 此水道是守护王陵部队饮马之处 , 故称“马埗通津” 。 过去此地人多从事渔业 , 夜幕降临 , 村中炊烟四起 , 不少乡民站立此处 , 翘盼亲人归来 , 游人亦在此马埗着归帆 。 待帆船从官洲水道湾进此河 , 到牌坊下停泊 , 舟楫相接 , 帆影片片 , 渔灯闪烁 , 相衬牌坊伫立河岸 , 构成此景 。


广州大学城这条繁华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园!

广州大学城这条繁华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园!// //

五景“渭桥烟雨”

渭水桥在北亭崔地 , 俗称高桥 。 高约千米 , 长约17米 , 桥面用三块石板并排构成 , 桥下河道宽约6米 。 两岸建有乔门大街门楼与渭水大街门楼 。 渭水桥算是“昌华八景”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文物 。

《渭水桥重修碑记》镶嵌于“桥门坊”墙内 , 叙渭水之由来、建毁之历史及重修捐款人名和数目 。 碑文大意为:崔族之远祖亮 , 在北朝时为雍州刺史 , 曾建渭水桥以便民;迨至南宋时 , 崔族“北溪公发迹亭山 , 设斯桥于宅右 。 ”为纪念先祖 , 北溪公仍以“渭水”做桥名 。

桥历南宋、元、明三代 , 至清初已有倾颓 , 崔族人遂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立秋重修 , 至乾隆十五年二月峻工 , 至今已二百六十余年 。 此景在“昌华八景”中保存最为完整 。

六景“水云古寺”

遗址在今青云里口“路接青云”门楼以南一百多米处 , 山云天岗的半山腰上 。 建寺者乃北亭梁族长房十八代传人梁文俊 , 相传他在清雍正年间为官失意 , 回乡结庐于此 , 题镌红石门额“水云”二字 。 该建筑本来并非真正的寺庙 , 只因主人自称“资福(寺)传灯” , 更内供佛像 , 早晚诵经 , 故乡人以寺称之 。 全寺坐东向西 , 当年山麓并无房屋 , 站在寺前远眺 , 郁郁葱葱 , 一望无际 。 每到清晨 , 寺钟响起 , 回荡于乡间 , 乡人亦晨出劳作 , 是为当年北亭八景之一“水云晨钟” 。

七景“蟹泉煮茗”

蟹泉在北亭村东南松岗脚下 , 乃一古井 , 故称蟹泉井 , 乡人简称为“蟹井” 。 相传原是建于南朝的小谷围名寺资福寺之香厨所用 。 过去此井之水清澈甘洌 , 井外四周竹丛连片 , 草木繁茂 , 环境极为清幽 , 在此品茶下棋 , 抬头望松岗翠绿 , 丘陵蜿蜒;远眺田畴连片 , 珠光水色 , 实为一大乐事 。

八景“松岗夕照”

松岗又称东山 , 在北亭村东南 , 东连盘龙岗 , 岗麓曾建有东山庙 , 有石级可登 , 距蟹泉约百米 。 东山不高 , 但风景怡人 。 几百年前 , 庙西山麓并无围田 , 山脚下不远已是海滩 。 浪涛拍岸之声可闻 , 海风吹过 , 又可闻松涛之音 。 黄昏时 , 夕阳西下 , 倚寺前栏杆远眺 , 视野开阔 , 珠水滔滔 , 映衬晚霞满天 , 是为“松岗夕照”美景 。 每当旭日初升 , 又别是一番风景 。 在山下看东山庙 , 东方天空霞光万道 , 成东山之背衬;绿叶竹丛 , 显得格外艳丽;霞光反照于江面 , 如泛彩流金 , 璀璨缤纷 , 这便是北亭八景之“东山旭日” 。

“昌华八景”目前尚存的 , 仅剩蟹泉井与渭水桥 , 其它均已基本无存 。

除“昌华八景”外 , 北亭还流传有“北亭八景”之说 , 有“马埗归帆”“水云晨钟”“亭梅冷雨”“东山旭日”“渭桥烟雨”“海曲夜渡”“孖墩蒲鱼”“荔子浴日” 。

前五景与“昌华八景”多有重叠 。 后人有说 , “昌华八景”亦即“北亭八亭” , 但不管如何 , 小谷围之北亭村 , 可谓是历史厚重 , 风物荟萃 。

编辑: 宝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