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蒋海松

唐僧作为《西游记》中最具道德感的圣僧 , 慈悲行善 , 知书明理 , 体现了守法守戒的规则意识 , 也体现了把法律准则与道德教化相融合的思想 , 堪称中国古典特色治理思想的一种折射 。

唐僧的守法意识明显高于悟空、八戒等人 。 之前本专栏多次分析 , 悟空、八戒都算知律之人 , 但对法律并不肯心悦诚服的遵守 , 法律也不过是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 。 但唐僧不同 , 他的规则意识是发自内心的 , 虔诚遵守的 。 他严格遵循佛教的戒律 , 不管是权力场送来的王权富贵 , 还是女儿国国王的痴心柔情 , 都丝毫无法动摇他死守戒律的决定 。 另一方面 , 对于世间法的规则 , 他也是严格践行 , 堪称守法的模范 。

对于猪八戒爱占便宜、小偷小摸和孙悟空暴横行凶、打杀歹徒等不良之举 , 唐僧总会搬出律条来进行劝阻和警告 。 比如 , 《西游记》第十四回 , 悟空打死行凶的歹徒时 , 唐僧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 , 就是拿到官司 , 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 , 只可退他去便了 , 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 , 如何做得和尚?”悟空反驳:“师父 , 我若不打死他 , 他却要打死你哩 。 ”但唐僧固执地认为:“我这出家人 , 宁死决不行凶 , 我就死也只是一身 , 你却杀了他六人 , 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 , 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 。 ”在这一段中 , 他批评悟空 , 即使对歹徒也应遵守法定处罚 , 不该私力救济 , 更不该滥用私刑 , 防卫过当把歹徒打死了 。

在青牛精的故事中 , 青牛精故意设局 , 在一间空房子中丢下三件无人看管的纳锦背心儿 , 爱贪便宜的猪八戒想将此三件背心儿穿上用来御寒 , 不但自己穿 , 还劝说唐僧也穿上 。 猪八戒认为 , “四顾无人 , 虽鸡犬亦不知之 , 但只我们知道 , 谁人告我?有何证见?就如拾到的一般 , 那里论甚么公取窃取也!”但唐僧断然拒绝 , 并且训斥道:“不可 , 不可!律云:公取窃取皆为盗 。 倘或有人知觉 , 赶上我们 , 到了当官 , 断然是一个窃盗之罪 。 ”

第二十五回偷吃人参果时 , 悟空将果树推倒 , 唐僧怕吃官司 , 悟空出主意连夜逃走 , 并设法使道童“睡一个月” 。 三藏提醒道:“徒弟 , 不可伤他性命 , 不然 , 又一个得财伤人的罪了 。 ”唐僧为了劝阻悟空 , 甚至不惜将其罪行夸大 。 按照《西游记》成书的明代法律规定 , 明代弘治十年所定真犯、杂犯死罪例 , “真犯死罪决不待时·斩罪”第九条为:“强盗得财者 , 不分首从 。 ”第十二条“谋杀人因而得财者 , 同强盗 , 不分首从” 。 悟空偷吃人参果 , 只是“擅食田园瓜果”的轻罪 , 即使逃走前将两个童子打死 , 也只能按“故杀”罪处理 , 算不上“强盗得财”的罪行 。 唐僧却故意将偷吃树果夸大为强盗得财 , 夸大悟空的罪行 , 以达到恐吓、劝阻悟空杀人的目的 , 也算是唐僧一番苦心 。

唐僧不但守法 , 更用道德教化、宗教情怀柔化了刚性法律 。 唐僧的法律意识与其宗教情怀相关 , 他以护生、爱生、忍辱等宗教的慈悲精神注入法律 。 时时常要方便 , 念念不离善心 , 主张无条件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慈悲 。

“三打白骨精”故事中 , 唐僧指斥悟空滥杀 , 违背慈悲精神 , 他说:“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 , 爱惜飞蛾纱罩灯’ , 你怎么不分皂白 , 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 , 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 , 你也行凶 , 执着棍子 , 乱打伤人 , 我可做得白客 , 怎能脱身?”

他的各种行善的教诲 , 听起来絮絮叨叨 , 让悟空很不耐烦 , 如“出家人行善 , 如春园之草 , 不见其长 , 日有所增;行恶之人 , 如磨刀之石 , 不见其损 , 日有所亏(第27回)” 。 在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中 , 更是塑造了一个絮絮叨叨、不停念经 , 让悟空不胜其烦的迂腐唐僧 , 但最终顽劣的孙悟空还是被唐僧用生命感化了 , 彰显了唐僧宗教情怀的伟大 。

从治理思想的角度 , 唐僧更堪称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典范 。 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道德教化、法律惩罚 , 这是中国古典治理思想的特色所在 。 对犯罪人的改造 , 唐僧注重感化与引导 , 而非严苛惩罚 。 《西游记》全书的框架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就可以简化为 , 三个犯重罪的徒弟最后在师傅的管教与感化下将功赎罪、改造立功去西天取经成佛的救赎故事 。

孙悟空大闹天宫 , 猪八戒强抢民女 , 沙僧打碎琉璃盏犯下大不敬之罪 , 都被处以极为严格的惩罚 。 玉帝的治理思想明显崇尚严刑峻法 , 孙悟空被压了500年 , 八戒被贬为猪胎 , 沙僧被每日飞剑穿身 , 但如此酷刑并没有改造三人 。 孙悟空依然好杀人 , 八戒下凡依然抢民女 , 沙僧甚至到流沙河吃人 , 比在天上之时所犯之罪更严重了 。

但唐僧的改造思路不同于玉帝 , 他讲究慈悲 , 虽然也有通过紧箍咒实施的管束 , 但他对于三位徒弟 , 更多还是师傅的引导与慈悲 。 他身体力行告诉徒弟 , 只要一念至诚 , 灵山就在脚下 , 只要一心行善 , 就能改过前非 。

玉帝酷刑没有改造好的三人 , 最终在唐僧柔性的引导下修成正果 。 唐僧的感化跟刚性法律之间的融合值得今天的社会治理借鉴 。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 ,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 所谓“法安天下 , 德润人心” , 在唐僧的守法与教化故事中 , 我们既看到了法治对道德的支撑作用 , 更感悟到了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 。

责编:高恒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