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弑母案终局前戏:舅舅签谅解书,为何家属希望他“活着”?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吴谢宇弑母案终局前戏:舅舅签谅解书 , 为何家属希望他“活着”?


吴谢宇弑母案终局前戏:舅舅签谅解书,为何家属希望他“活着”?

吴谢宇弑母案终局前戏:舅舅签谅解书 , 为何家属希望他“活着”?// //

随着吴谢宇被移送到“属地法院” , “吴谢宇弑母案”正式进入终局 。 虽然 , 吴谢宇已声明 , 称不需要家属委托辩护人 。 但是 , 他的舅舅等亲戚朋友已签署对其的谅解书 。 从这些细枝末节来看 , 无论是家属帮其请辩护人 , 还是舅舅等人集体签谅解书 , 都在释放一个信号:“家属希望他活着” 。

不得不承认 , 在亲缘关系中 , 存在一种较为朴素的现实主义 。 就以吴谢宇的舅舅而言 , 他对于外甥的行为 , 肯定是极端失望的 。 甚至 , 带有一定的痛恨之情 。 但是 , 在世俗的得失观中 , 有一种较为妥协的仇恨释放逻辑:“人死不能复生” 。

尤其 , 对于施害者和受害者同属一脉的时候 , 更是如此 。 事实上 , 谁都清楚 , 吴谢宇的家庭 , 算是坠入摧毁性的模式 。 父亲早逝 , 母亲被弑 , 吴谢宇除却接受审判之外 , 已经很难再回到主流的生活秩序 。 从他的个人审视来讲 , 活着就是遭罪和煎熬 。 所以 , 他拒绝家属的打捞 , 可能也是出于“人性之善” 。

但是 , 从家属的视角上而言 , 他(她)们一家已经够悲惨 。 既然是“儿弑母” , 如果让儿也陪葬 , 似乎就显得有些残忍和悲凉 。 索性 , 给这个破碎的家“留个根” , 也是好的 。 所以 , 能签下谅解书的亲属 , 并不是真正原谅吴谢宇的恶行 , 而是站在一个慈悲的立场上 , 进行最后的救赎 。

只是 , 无论怎样 , 这些都属于法理审判的外援力量 , 而真正定性吴谢宇是非的 , 还需从真相说起 。 因为 , 在公共的道义上 , 即便有人愿意谅解 , 也不代表罪恶就能被抹平 。 由此 , 也只能说 , 这些边角性的行为 , 是一种终局前戏 , 而非是最终定性的推动力量 。

知道 , 在家属的外围 , 还有普遍的公众在盯着吴谢宇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人们可能并不关切吴谢宇母亲的死活 。 但是 , 公众对于善恶是非的认知 , 却是明确的 , 不容含糊的 。 所以 , 对于舅舅的“谅解书” , 只能回到亲缘关系中 , 进行解读和理解 。 因为 , 普遍的正义里 , 吴谢宇好像必须“以死终结这场大逆不道” 。

为“吴家留个根” , 这在亲缘关系的诉求里 , 应该是很核心的 。 因为谁都清楚 , 如果吴谢宇被判“死刑或者无期” , 意味着“吴家”彻底堕入死寂 。 我们暂且不论法理如何审判 , 因为 , “家属的意愿”才离“吴家”更近 , 更知晓其中的冷暖是非 。

吴谢宇的成长路径 , 吴谢宇母亲的为人 , 家属们应该最清楚 。 甚至 , 作为娘舅家的人 , 怎么也不会想到 , 外甥能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 。 因为 , 吴谢宇曾经算是家族中的骄傲 , 从小听话 , 成绩优秀 。 如果不是发生这样的悲剧 , 吴谢宇应该会有灿烂的前途 。

可惜的是 , “原生家庭之困” , 他终究没有打破 , 而是以最惨烈的方式 , 摧毁母亲 , 摧毁自己 。 他可能真的爱母亲 , 母亲也真的爱他 。 但是 , 彼此互动的方式 , 却让所谓的爱 , 成为人间杀器 , 不仅杀死母亲 , 也杀死儿子 。 直至 , 整个家庭陷入死灰之境 。

当然 , 从乡土秩序的是非观出发 , 吴谢宇的家属所作出的反应 , 应该是正常的 , 甚至是符合主流秩序的 。 因为 , 要是家属不谅解 , “宗族道德观”就会将家属打上六亲不认的标签 。 总之 , 在“杀死吴谢宇”之后 , 家属也会被打入道德地狱 。 这其中的是非 , 着实值得玩味儿 。

依照费孝通的说法 , 乡土社会里的“讼师” , 有一种挑拨是非的角色 。 也就是 , 刀笔吏在乡土社会里“吃不开” 。 本质上 , 缘于乡土秩序中 , “息事宁人”(无讼)是主流认知 。 可是 , 在都市里 , 很多名人和公司 , 常年都请律师当顾问 。 以传统的眼光看 , 都市真是个是非之地 。

显然 , 吴谢宇的娘舅家人属于乡土秩序的一脉 。 所以 , 他(她)们才会集体签谅解书 。 只是 , 他(她)们的谅解 , 也只能从民事责任层面出发 , 至于刑事责任 , 属于普遍正义的一环 , 所以 , 重刑的谅解 , 几乎是不可能的 。

不过 , 家属想让吴谢宇“活着” , 其实也是对吴谢宇母亲的一种“意愿关怀” 。 无论怎样 , 在吴谢宇父亲去世后 , 吴谢宇的母亲一直把儿子当作“人生的期望” , 所以 , 从吴谢宇母亲的视角出发 , 可能也不愿意儿子抵命 。 于是 , 出现家属签谅解书 , 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

但是 , 这种想法 , 也只是一种臆断的想法 。 至于吴谢宇的母亲怎么想的 , 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 。 甚至 , 对于吴谢宇弑母的触动 , 也会因吴谢宇母亲的惨死 , 永远地停留在一种记忆中 。 毕竟 , 弑母这种行为 , 吴谢宇也会永远无法释怀 。

从“帮母自杀”的由头说起 , 已经撕开一道亲缘的伤疤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极端的爱 , 终究会造就极端的恨 。 爱与恨的边缘 , 往往容易模糊 。 这在亲缘 , 爱情谋杀案中 , 几乎是一种普遍性逻辑 。 但是 , 这种爱的基质里 , 最坏的因素 , 就是“控制欲” 。 而这也是“吴谢宇弑母案”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

当然 , 也正是亲缘关系中的实用主义存在 , 作为法理正义的普遍性才需要更加强化 。 因为 , 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去结束他(她)者的生命 。 所以 , 审判吴谢宇 , 最终的定性 , 依然要以作案动机 , 案情真相为依据 , 而非家属的谅解书 , 就能成为“免死金牌” 。

吴谢宇无论如何也要给出交代 。 这其中 , 有对弑母的交代 , 也要有对公众的交代 。 现代正义的内涵里 , 人们对于个体正义的关注 , 最终是要落实到自己的范畴里 。 也就是 , 关注吴谢宇弑母案的正义伸张 , 就是关注个体命运的正义存在性 。

所以 , 无论是吴谢宇本人对家属的拒绝 , 还是家属执念对吴谢宇的谅解 , 都属于正常的一种反应 。 但是 , 回到公义的范畴里 , 吴谢宇必须受到应有的审判 , 才能将弑母的罪恶终结 。 要不然 , 所谓的“刀下留人” , 不仅伤害“吴家” , 也会伤害“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