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小井峪唐代壁画墓神秘面纱正在揭开 墓主是恒州刺史郭行,活了92岁!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太原小井峪唐代壁画墓神秘面纱正在揭开 墓主是恒州刺史郭行 , 活了92岁!

山西晚报讯(采访人员 吕国俊)轰动一时的太原小井峪唐代壁画墓的神秘面纱正徐徐揭开!山西晚报采访人员1月2日获悉 , 该墓为夫妇合葬墓 , 墓葬男主人是曾任唐代恒州刺史的郭行 , 其曾跟随唐太宗征战 。 这位92岁去世的“寿星刺史” , 是正宗的太原人 。 墓志记载的内容 , 也为“郭氏源于阳曲”增添了新的证据 。

墓葬发现的地点 , 是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小学的操场 。 2019年8月16日上午8时许 , 施工人员改建施工时 , 突然在一段围墙附近铲出了墓顶 , 部分墓葬暴露出来 。 太原市考古研究所随即派员赶到现场 , 进行抢救保护 。 目前 , 所有墓葬壁画均已切割回室内进行保护研究 。

采访人员采访中了解到 , 该墓为夫妇合葬墓 , 墓葬男主人为郭行 , 字彦宗 。 郭行的夫人名梁质 , 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五月十九日去世 , 享年44岁 , 后与郭行合葬 。

据出土的墓志记载 , 郭氏源于远古时期的后稷封地邰 。 虢叔、虢仲兄弟协助周文王开疆拓土 , 辅佐周武王拱卫京师 , 被封于虢国 。 后虢国分为东虢、西虢 , 东虢后裔虢序转虢为郭 , 建社太原阳曲 , 成为郭姓始祖之一 。 据2008年9月初太原市文物“三普” , 今天的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卧龙山下的白马掌 , 即为虢序封阳曲之地 。 汉以来郭氏成为太原望族 , 河东闻喜郭氏、河南颍川郭氏、陕西华阴郭氏、山东馆陶郭氏等郭氏八大主流支派 , 均出自太原阳曲此郭 。 至今 , 郭氏在海内外繁衍生息达1000余万人 。

出土的郭行墓志在家族溯源中 , 还将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郭淮列入祖辈 。 郭淮出身于太原郡名门 , 祖父郭全是东汉大司农 , 父亲郭缊是东汉的雁门郡太守 。 建安中期 , 郭淮因出身门阀之族 , 故被举为孝廉 , 此后长期在军中任职 , 多次正面抗击刘备、诸葛亮和姜维 , 且屡屡料敌先机 。 尤其是在汉川战役中 , 在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 , 临危不惧 , 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中主帅 , 解救急难 , 立下赫赫战功 , 后进封为阳曲侯 。

墓志记载 , 郭行的曾祖郭业 , 北齐时担任吏部尚书 , 权高位重 ,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 郭行的祖父郭贵 , 隋朝时担任石州刺史(石洲即今吕梁离石一带) , 政声颇佳 。 郭行的父亲郭颖 , 在隋朝灭亡唐朝奠基的变革之中 , 并没有在朝中为官 , 在乡野以文自娱 。

但到郭行时 , 先祖的勇武精神再次显现 , 墓志这样赞扬他的强悍:“……出忠入孝 , 阅武崇文 , 怀百战之奇谋 , 冠三军之勇毅 , 遂从太宗文武圣皇帝讨辽 , 阵必先锋 , 旋惟后殿 , 荣勋赏効 , 乃矫上骑都尉 , 春秋八十有三 , 奉敕矫恒州刺史……” 。 就是说 , 郭行在打仗时 , 极其勇猛 , 上阵常常充当先锋 , 回兵时又屡屡殿后 , 在猛将如云的唐代 , 没有两把刷子恐怕充当不了这么重要的角色 。

至于郭行因军功所封的官职“上骑都尉” , 按唐代官制 , 为勋官十二转之第六转 , 相当于正五品 。 他83岁时被任命为“恒州刺史”的“恒州” , 范围大概在今天的河北正定县正定镇一带 。 唐朝的州分上中下三等 , 上州刺史属从三品 , 中州刺史属正四品 , 下州刺史属正四品下 。 郭行从“上骑都尉”到“恒州刺史” , 是从五品官升到了四品以上 , 而且在他83岁时朝廷还作出这样的任命 , 算是非常的恩遇了 。

墓志铭中 , 郭行的病逝也非常奇特 。 墓志记载 , 有一天他梦到天上的仙草后便疾病缠身 , 大周圣历三年二月四日病故于家中 , 享年92岁 。 圣历(697年12月20日—700年5月26日)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十个年号 , 使用共计约两年半 。 就是说 , 在武则天即将改第十个年号“圣历”为“久视”的前三个月 , 曾经跟随唐太宗出生入死的郭行 , 安然闭上了眼睛 , 后与早逝的妻子梁质 , 被儿子郭怀道等人 , 合葬于“杨村西南二里平原” , 即今天的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村 。

墓志中的唐代“杨村” , 今已不存 。 其和同样是古村、古名叫“井谷”的小井峪村有什么关联 , 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

另据消息 , 郭行墓中的唐代壁画 , 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面向公众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