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春分又称“分春”,意思是什么

【古时春分又称“分春”,意思是什么】春天过去了一半 。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按照我国的传统历法,立春至立夏之间九十日为春季,春分正好平分这三个月,所以古时春分又称“分春” 。春分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 。
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
春分三候古人将春分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一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春分时节北方天气变暖,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又飞回北方,衔草含泥筑巢居住,又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
二候雷乃发声,雷鸣之后再过五日,看见闪电 。虽说惊蛰有雷声,可是真正多雨的时节是在春分,这个时候天气转暖,雨水增多,空气潮湿,于是有二候“雷乃发声” 。
三候始电,由于雨量渐多,伴随着的是雷声和闪电 。这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从云间凌空劈下的闪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