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聊一聊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从善如登 , 从恶如崩—聊一聊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从善如登 , 从恶如崩—出自《国语·周语下》

大家好 , 我是竹吟风 。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聊一聊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从善如登 , 从恶如崩—聊一聊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

国别体 , 就是以国家为单位来记叙历史事件 , 是有别于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的一种史书编撰体例 。 《国语》是国别体的开山之作 , 清代学者董增龄《国语正义·国语叙疏》云:“《国语》载列国君臣朋友相论语 , 故谓之语 。 ”可见《国语》以记言为主 。 全书二十一卷 , 分叙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 , 采取集锦丛见式的人物描写方法 , 借助人物语言和对话描写来营造叙事空间 , 展现了起于周穆王(前967年)、迄于鲁悼公(前453年)这段历史长河里的各诸侯国的社会政治状况 。

关于《国语》的作者 , 旧传与《左传》同为左丘明所作 , 并称《左传》为《春秋内传》 , 《国语》为《春秋外传》(见《汉书·律历传》) 。 司马迁也称“左丘失明 , 厥有《国语》” , 但比较两本书 , 《左传》以鲁国史实为主 , 文风统一 , 前后一致 。 而《国语》似以晋国为主 , 且各部分间风格驳杂 , 可以看出有不同的史料来源 。 李焘认为《国语》最初由左丘明传诵 , 然后时人传习之 , 最后由列国的瞽史撷取、改编、润色而成 。 客观地说 , 《国语》应是当时流传的《事语》类列国史料的汇集 。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聊一聊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从善如登 , 从恶如崩—聊一聊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

《国语》的语言风格简奥古朴 , 文学成就总体上虽不如《左传》 , 但描写人物也有很精彩的篇章 , 有些还暗含隐晦的讽刺 。 如《晋语九》所记《董叔将娶于范氏》:董叔将娶于范氏 , 叔向曰:“范氏富 , 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 。 ”他日 , 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 ”献子执而纺于廷之槐 , 叔向过之 , 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 , 既系矣;求援 , 既援矣 。 欲而得之 , 又何请焉?”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聊一聊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从善如登 , 从恶如崩—聊一聊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董叔是一个想要攀龙附凤的投机者 , 他“将娶于范氏” , 而范氏是范献子的妹妹范祁 , 他们的父亲是晋国正卿 , 家里很有势力 。 娶之前叔向劝说他:“范家富有 , 我看这门亲事就算了吧!”董叔回答说:“我正想借婚姻来攀附范氏家族呢 。 ”婚后某一天 , 范祁向范献子诉苦说:“董叔不尊敬我 。 ”她哥哥就把董叔抓来捆绑了 , 吊在院子里的槐树上 。 正巧叔向经过那里 , 董叔想让其代为求情 , 叔向回答道:“你过去谋求联系 , 现在已经系上了;想求攀援 , 已经攀援上了 。 你想得到的都已经得到了 , 还有什么可请求的呢?”全文不过三言两语 , 却借叔向之语一语双关地讽刺了“欲为系援”的董叔 , 意趣横生 , 耐人寻味 。 也让人不禁想起了“齐大非偶”的典故:齐国国君想要将公主文姜嫁给尚未娶妻的郑国公子忽 , 而忽却婉言拒绝了 , 有人问他原因 , 他回答道:“人各有耦 , 齐大 , 非吾耦也 。 ”郑公子忽因齐国的强大而拒绝娶其公主 , 与董叔相比 , 两人是多么的不同啊!

《国语》叙事中有时也添加了一些合理的想象和虚构 , 如麑被晋灵公派去刺杀赵盾那一幕 , 他一大早去赵府 , 结果看到了“寝门辟矣 , (盾)盛服将朝 , 早而假寐” , 于是退叹:“赵孟敬哉!夫不忘恭敬 , 社稷之镇也 。 贼国之镇 , 不忠;受命而废之 , 不信 。 享一名于此 , 不如死 。 ”这些话出自一个刺客之口 , 试问:他已自杀身亡 , 他的话又有谁能听到并记录下来呢?

《国语》凭借精练的言辞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将人物情节写得形象鲜明 , 在这些艺术的语言中将史家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 , 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 在体例上仿照《诗经》的十五国风 , 纂述上既有《尚书》的实录精神又有《春秋》的褒贬寄寓其中 , 历来广受好评 , 且影响很大 。 明人黄省曾就曾称赞说:“其释例之余溢为外传 , 实多先王之明训 。 自张苍、贾生、马迁以来 , 千数百年 , 播诵于艺林不衰 。 ”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聊一聊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从善如登 , 从恶如崩—聊一聊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

《国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 。 《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 ,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 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 , 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 。 另外 , 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 , 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