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孝献皇后(1639 -1660年)董鄂氏 , 世称董鄂妃 , 属满洲上三旗贵族的正白旗 , 世祖对其眷之特厚 , 宠冠后宫 , 内大臣鄂硕之女 , 费扬古大将军之姊 。 祖籍在辽宁佟佳江流域 , 18岁入宫 。 世祖对其眷之特厚 , 宠冠后宫 。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 , 立为贤妃 。 十二月 , 进为皇贵妃 , 行册立礼 , 破格颁诏大赦 , 其父亦进为三等伯 。 次年 , 董鄂妃生皇四子 , 仅三月夭折 , 未命名 , 封和硕荣亲王 。 董鄂氏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崩 。 世祖哀痛至极 , 亲制行状悼念 。 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 , 合葬清东陵的孝陵 。 追尊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 有学者认为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是董鄂妃的前夫 , 并由于顺治与其抢夺董鄂妃而死 , 这个传说不见于正史 。 顺治对其评说:克尽孝道 , 辅佐朕躬 , 内政聿修、后幼聪颖过人 , 及长娴女工 , 有母仪之度 , 姻党称之 。 董鄂妃崩 , 顺治深为哀恸“妃既薨 , 帝忽忽不乐 , 自于宫中行年之丧 , 又亲制行状 , 述妃懿媺 , 以寄其哀及崩” 。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

董鄂妃画像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 。 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 , 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 。 顺治亲政 , 册为皇后 。 二人性格不合 , 顺治废掉皇后 , 降为侧妃 。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 , 博尔济吉特氏 ,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 , 年十四 , 聘为妃 。 六月 , 册为皇后 。 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 。 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 , 又有太后呵护 , 才没有被废掉 。

顺治真正视为姿容绝代、才华出众 , 而且品行清丽脱俗 , 善解人意的是红颜知己是董鄂妃 , 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 , 至死不渝 。

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 , 仅一月有余 , 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 , 晋封她为皇贵妃 。 这样的升迁速度 , 历史上十分罕见 。 十二月初六日 , 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 , 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 。 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 , 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 , 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 这一年顺治19岁 , 董鄂妃18岁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 。 按常规 , 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 , 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 。 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 , 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

顺治与董鄂妃情投意合 , 心心相印 。 可谓“长信宫中 , 三千第一”、“昭阳殿里 , 八百无双” , 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 。 据顺治亲笔所写《端敬皇后行状》的描述 , 每次顺治看奏折时 , 有重要的内容 , 草草看过后 , 就随手扔在一边了 , 董鄂妃提醒他应该仔细看 , 不能忽视;每当顺治要和她同阅奏章时 , 她又连忙拜谢 , 并解释说:后宫不能干政 。 每当顺治下朝后 , 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 , 斟酒劝饭 , 问寒问暖;每当顺治批阅奏章至夜分 , 她总是毫无例外地为其展卷研磨 , 侍奉汤茶 。 顺治每次听翰林院的官员们讲课结束后 , 回到寝宫时 , 她一定会打听讲课的内容 , 他也会再给她讲一遍 , 顺治每次讲给她听的时候 , 她都非常高兴 。 他们的真挚感情 , 并非卿卿她她的小夫妻 , 而在于理性的相互促进 。 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的身边 。 更难得的是 , 她时常劝说顺治 , 处理政务要服人心 , 审判案件要慎重 。 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 , 董鄂妃也往往为他们说情 。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

顺治皇帝像

董鄂妃向来不信佛教 , 顺治有时用一些禅宗经典来告诉她 , 而且为她解释《心经》的深层含义 。 因此成了她推崇尊敬的至宝 。 专心研习禅学 。

一般人的美丽 , 多是起初保持很好然而最终都改变了 。 董鄂妃大约病了三年 , 虽然身体虚弱 , 面容憔悴 , 诸事仍然都很齐备 , 礼数上也没有任何懈怠 , 董鄂妃都是始终如一 。 侍奉孝惠章皇后更恪尽谦和恭敬 , 像母亲一样对待她 , 孝惠章皇后更是把她当作姐姐 。 顺治十四年冬 , 顺治去南苑 , 皇太后身体不适 , 董鄂妃朝夕侍奉 , 废寝忘食 。

宫中庶务(杂务等等) , 以前都是皇后和董鄂妃来处理的 , 尽心检查审核 , 没有不恰当的 。 虽然位在皇后之下(董鄂妃时为皇贵妃 , 只比皇后低一级 , 而高于诸妃之上 。 其次皇贵妃有副后之称 , 而且董鄂妃实权长期与孝惠章皇后并存) , 但是董鄂妃却是尽到了皇后的职责了 。 其次因有孝惠章皇后在 , 所以董鄂妃才没有做到皇后的中宫桂冠 。 董鄂妃自已严谨恪守 , 热心地辅助内务 , 殚精竭力 , 无微不至 , 各项事务都非常勤勉努力 。 没有不周详的 。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

《孝庄秘史》舒畅饰董鄂妃 严崐饰顺治皇帝

1657年 , 董鄂妃生下皇四子 , 顺治欣喜若狂 , 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为此祭告天地 , 接受群臣朝贺 。 举行颁布皇第一子诞生诏书的隆重庆典 。 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 , 大有册封太子之意 , 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 , 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 , 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 , 并亲笔写下《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 , 抒发对皇四子的宠爱和痛惜之情 。

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 , 皇四子又百日而殇 , 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 ,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 , 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 , 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 , 年仅22岁 。 据说 , 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 , 端坐呼佛号 , 嘘气而死 。 薨后数日 , 颜貌安整 , 俨如平时” 。 爱子爱妃的接连逝去 , 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 。 他万念俱灰 , 看破红尘 , 弃江山社稷如敝履 , 执意要出家为僧 , 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 。 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 , 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

董鄂妃崩后 , 皇太后伤心哀痛说:“我儿子的好媳妇儿啊 , 就是我的女儿啊 。 我希望能让他们二个人永续好合 , 好让我不要老得那么快 , 现在董鄂妃离去了 , 谁还能像她那样侍奉我啊?还有谁能如此顺我心意的呢?我有什么话 , 又同谁诉说啊?又能和谁一起谋划事务呢?” 天下的臣民没有不感到悲痛的 , 皇太后、孝惠后和其他嫔妃都怀念追悼 , 只有顺治一个人 , 抚今追昔 , 虽然顺治说不出心中悲伤 , 悲痛却常常来袭 。

福临悲恸欲绝 , 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 , 下至四品官 , 公主、命妇齐集哭临 , 不哀者议处 , 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 , “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 , 后被劝阻 。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 , 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 , 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 。 这在有清一代 , 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 , 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

《美人无泪》张雪迎饰董鄂妃 吴俊余饰顺治皇帝

董鄂妃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 , 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 , 有108名僧人诵经 。 整天铙钹喧天 , 烧纸施食 , 香烟燎绕 , 纸灰飞扬 , 经声不断 。 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 , 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 , 由溪森秉炬举火 。 一起烧掉的还有两座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宫殿 , 连同里面的珍贵陈设 。 火化后 , 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 十月初八日,皇帝第五次亲临寿椿殿,为后断七 。

清制中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 , 遇有国丧改用蓝笔 , 过27天后 , 再用朱笔 。 而董鄂妃之丧 , 福临用蓝笔批奏章 , 从八月到十二月 , 竟长达4个月之久 。 为了彰显董鄂妃的贤德、美言、嘉行 , 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 , 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 。 福临亲自动笔 , 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 , 以大量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的具体实例 , 展现了董鄂妃的美言、嘉行、贤德 , 洋洋达四千言 , 内容十分丰富 。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生死之恋 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

《少年天子》霍思燕饰董鄂妃 邓超饰顺治皇帝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顺治皇帝经过失子、失妻几次变故 , 身心遭到了极大的伤害 , 董鄂妃死后仅半年 , 顺治帝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 。 当时正直元旦 , 无论宫中与民间都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 , 就在这时皇帝病重的消息从宫中传出 , 朝廷传谕全国“毋抄豆、毋点灯、毋泼水” , 并颁布大赦令 , 可是并无收效 。 在钦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遗诏后 , 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养心殿 , 时年二十四岁 。 顺治皇帝驾崩后 , 尸体被火化 , 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东陵中的孝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