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 奋斗曲】蒋翊武:“如此江山怒不平”

广西桂林市翊武路南段(原丽泽门外) , 有一座塔式青石建筑 , 正面刻孙中山手书“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 , 落款为“孙文敬题” 。 其余三面刻胡汉民书撰蒋翊武事迹 , 其中称蒋翊武:“笃志革命 , 辛亥武昌发难 , 以公功为冠 。 ”

这是孙中山1921年到桂林督师北伐时 , 追念蒋翊武的革命功绩 , “特为公立碑” , 并嘱胡汉民“书公事略” 。 孙中山题词落款中一个“敬”字 , 饱含真情 。

有人查证 , 孙中山在对众多革命烈士的封号中 , 惟有蒋翊武享受“开国元勋”的殊荣 。 孙中山这一“封” , 把蒋翊武的功绩、气节、影响都囊括其中 。

蒋翊武 , 1884年出生于湖南澧县 , 1906年加入同盟会 。 孙中山为何单誉蒋翊武为“开国元勋”?后世史家认为 , 他是武昌起义的实际策划者、武昌起义的果敢指挥者、武昌首义胜利的坚定保卫者、共和政体的坚决维护者 。

辛亥革命前数年 , 蒋翊武利用报纸宣传新思想 , 在新军中积极进行革命鼓动 。 他开创以策反和改造新军进行武装革命的实践 , 使一万六千湖北新军 , 三分之一变成了革命党 , 三分之一倾向革命 。 1911年创办革命团体“文学社” , 发展成为一支组织严密、队伍庞大、英勇善战的革命武装 。

1911年 , 在广州黄花岗起义、成都“保路运动”影响下 , 蒋翊武巧抓时机 , 8月亲定起义计划 。 事情暴露后 , 蒋翊武等人被抓 , 他临危不乱 , 趁机逃脱 , 重传军令继续举事 。 10月10日晚8时许 , 信服蒋翊武的党人代表熊秉坤 , 带领工程营打响第一枪 。 经一夜激战 , 革命军一举占领武昌城 。

武昌起义初成 , 清廷猛烈反扑 。 汉口失守、汉阳亦败、黄兴离鄂、黎元洪逃驻葛店 , 武昌几乎不保时 , 蒋翊武临危受命 , 继为“战时总司令部监军”“护理战时总司令官” , “守危城 , 却强敌” , 力挽狂澜 , 稳住了首义之城的地位 。

“南北和议”后 , 蒋翊武从袁世凯拒绝到南京上任等行为看出了其政治走向——独裁 , 不为袁的拉拢所诱 , 对袁授予的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 他婉辞不受 。 孙中山被迫下野时 , 蒋翊武毅然带领“文学社”整体加入同盟会 。

1913年 , 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 , 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 正在老家澧县的蒋翊武 , 接到友人催他去长沙发动湖南独立的电报 , 便向父母表示:“儿誓志杀贼 , 保障共和 , 否则不生还也 。 ”

未几 , “二次革命”失败 , 湖南宣布取消独立 , 蒋翊武只好与其他革命党人逃离湖南 。 途经广西全州时被捕 , 押至桂林 , 是年9月9日被袁世凯密令杀害 。 创立共和的开国元勋 , 倒在了血泊中!

临刑前 , 蒋翊武写了四首绝命诗 , 其中两首是:

“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嗟我寂冤终无了 , 空余虏剑作寒鸣 。 ”

“斩断尘根感晚秋 , 中原无主倍增愁!是谁支得江山住?只余有哀逐水流 。 ”

在诗里 , 他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惋惜 , 对政权落在袁世凯手里、自己无力实现革命目标的痛心 , 更有对改变中国现状的企盼 。

(湖南日报采访人员 李国斌 整理)

作者:李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