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看了几篇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里的几篇文章 , 吕先生引用了大量的让人信服的证据 , 朴实严谨 , 颇为受益 , 不过呢 , 有些分析和揣摩不敢苟同 。 再说到袁绍与曹操最后的胜败时 , 文章说“袁曹的成败 , 始终和挟天子与否无关” , 并认为“当时挟着一个天子 , 实际并无甚用处” 。 汉献帝这个人无能暂且不说 , 正统的大汉政权的名号果真如此不堪吗?真是这样毫无用处吗?未必 。 当时群雄并起 , 咱们话分几头 , 从袁绍、曹操、刘备、孙权几个人的角度看一看这件事 。


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

袁绍不用说 , 当时如日中天 , 无论社会声望、军事兵威还是势力地盘都是最大的 , 只是因为自己的北方有掣肘 , 因此只是口头上做做样子 , 要求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 曹操不给 , 也就算了 , 闷头干自己的事情去了 。 袁绍是很自大的一个人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他的看法和吕思勉先生的意见一样 , 认为“挟天子”就好比给自己找个上级、祖宗 , 碍手碍脚的 , 还得好吃好用的供着 。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来 , 袁绍是一个自大的人 , 有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 他是不希望弄个大汉政权来束缚了自己 , 在他的计划里 , 肯定是不肯屈居人下的 。 这恐怕才是袁绍不屑于挟天子的真正原因 。


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

后来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 , 取代汉王朝 , 建立曹魏 , 也是一大诟病 。 还有朱元璋打败陈友谅 , 救出了小明王韩林儿 , 之后不得不又在消灭张士诚的时候 , 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的江上悄悄将船底凿漏 , 将小明王沉于江底 。 这也是朱元璋的一个污点 , 大家可以查一下资料 。 袁绍如果能坚持到自己成功的那一天 , 肯定不会有如此的尴尬的 。


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

那么曹操呢?公元195年 , 打退吕布 , 平定兖州这一年汉献帝在河东过的年 , 196年春天 , 曹操平了淮阳 , 离洛阳又近了一步 , 这年7月汉献帝在张扬的帮助下回到了洛阳 , 驻扎在京城的是韩暹和董承 , 董承联系曹操进驻洛阳 , 这时的曹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站”着去 , 一个是“跪”着去 。 “站”着去就是当时一路向西南 , 平豫州 , 收洛阳 , 推翻汉献帝 , 另立新君 , 或……自立;所谓“跪”着去就是走勤王路线 , 拥护汉献帝的中央政权 , 做名义上的“一人之下” , 实际的“万人之上” 。


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

曹操给世人的选择至少说明了三件事:一来 , 汉献帝是汉朝政权正统的延续 , 这个名号还是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 , 这从很多谋士、武将的不断加入 , 以及孙权后期愿意接受汉献帝所下的诏书等方面可以看出 。 二来 , 曹操的野心还没有大到另起炉灶 , 他与汉献帝之间 , 顶多算互相利用的关系 , 当然姜是老的辣 , 曹操的文治武功肯定是高于汉献帝的 。 三来 , 曹操当时的实力还是有限的 , 这个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定因素吧!


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三国前期的袁绍为何没去“挟天子”// //

刘备和孙权都不用多分析 , 刘备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 , 自然是拥护汉献帝的 , 如果是他得到了汉献帝 , 说不定历史真的要改写了 , 刘备再有野心 , 或许像多尔衮 , 最起码也要先把汉室的天下占下来再说呀!孙权只希望偏安一隅 , 如果不是周瑜 , 连赤壁一战恐怕都不会发生了 , 这从历史的发展可以印证 。

如果挟天子真的没有用处 , 如果挟天子的不是曹操 , 而是刘备 , 中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虽然还是“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还在 , 英雄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