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项羽的英雄本色


读史|项羽的英雄本色

读史|项羽的英雄本色// //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读史|项羽的英雄本色

读史|项羽的英雄本色// //

项羽和刘邦

如果说项羽是英雄的话 , 那么刘邦根本就不是英雄了 , 因为项羽所具备的英雄条件 , 刘邦一个都没有:没有武功 , 身体也不强壮 , 甚至有点胆小 。 项羽向他挑战 , 他也不敢出来 。 可是刘邦毕竟有“皇帝相” , 后来变成汉朝的高祖 , 刘邦的后代汉武帝也成了太史公的“上司” , 太史公不能把汉朝的老祖宗写得那么差 , 所以在《高祖本纪》中 , 他用了很多资料 , 包括神话 , 来营造刘邦的天子命运 。 比如说刘邦的妈妈在泽边休息 , 梦中与神相遇 , 别人看见有一条龙趴在她身上 , 之后便有了身孕;以及刘邦年轻的时候斩白蛇等等 。 这些神话的材料都不见得是塑造英雄的基本材料 , 然后就讲到刘邦这个人个性比较温和 , 是王者之材 。 司马迁的整个构思是 , 如果刘邦是王者之材的话 , 项羽最多只能做一个霸主 。 王和霸 , 变成太史公书里两个对称性的名称 。 当然 , 从儒家的传统来讲 , “霸道”是很坏的 , 而“王道”很好 。 可是春秋战国时期 , 王和霸是对等的 , 各个英雄都要称霸 , 所以项羽的政治理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代 , 他的政治野心只不过想做一个“楚霸王” 。 因为最后亡楚、完成统一大业的却是秦 , 项羽因此很恨秦始皇 , 也很不喜欢秦朝 。 然而他要恢复春秋战国做霸主的那个时代 , 这当然是做不到的 。 刘邦却是不知不觉地在各种参谋的影响之下 , 逐渐形成一种王者之气 , 变成了皇帝 , 大将韩信、军师张良等人都来帮助他 , 最后成就了大业 。 那么 , 司马迁心中真正赞扬的是像项羽这样的英雄霸主 , 还是像刘邦这样的帝王?

鸿门宴之后 , 我们发现“剧情”急转直下 , 好像在不知不觉之间 , 局面就改了 。 在此之前 , 每一场战争都是项羽大赢 , 可是从此之后 , 项羽逐渐失去天命 。 彭城一战 , 原来是项羽大破汉军 , 杀汉卒十余万 , 然而突然“大风从西北而起 , 折木发屋 , 扬沙石 , 窈冥昼晦 , 逢迎楚军 。 楚军大乱……”司马迁花了不少笔墨描写楚汉相争 , 也把刘邦自私的个性表现了出来 , 逃亡时他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推下车!两个领袖的个性和操守刚好相反 , 一个骄横、一个胆怯 , 然而最后反而是没有什么才干的刘邦赢了 。 天意何在?难道司马迁行文之中没有暗藏反讽吗?也许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 。 历史的事实是:淮阴侯韩信率兵相助 , 这才真正大破楚军 , 围楚军于垓下 , 逼得项羽走投无路 , 最后到了乌江终于自刎而死 。


读史|项羽的英雄本色

读史|项羽的英雄本色// //

英雄末路: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这一段写得最为精彩 , 后世人屡屡称道 , 后来被改编成通俗戏曲中的《霸王别姬》 , 脍炙人口 。 然而 , 为什么在这个紧要关头 , 项羽身边突然出现一个女人虞姬呢?我们且仔细看看司马迁是怎么写的:

项王则夜起 , 饮帐中 。 有美人名虞 , 常幸从;骏马名骓 , 常骑之 。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 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 , 美人和之 。 项王泣数行下 , 左右皆泣 , 莫能仰视 。

这一段描写绝对像是史诗 , 换言之 , 它已经超出历史的叙述 , 而进入一种半神话的境界 。 英雄旁边突然出现了一个美人 , 但司马迁完全没有交代她的身世 , 项羽唱了数首歌之后 , “美人和之” , 却没有把虞姬的歌词写出来 , 据《楚汉春秋》所记 , 歌云:“汉兵已略地 , 四面楚歌声 。 大王意气尽 , 贱妾何聊生 。 ”这不太像歌词 , 而像是评论 , 说大王气数已尽 , 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她是如何自杀的 , 可能像当代电影《霸王别姬》所描写的 , 拿了大王的剑自刎而死 。 反而那匹一日行千里的神马 , 项羽不忍杀 , 把它送给欲为之渡河的乌江亭长 。 在中西神话里 , 马也是英雄不可少的伙伴 , 甚至比美女更重要 。 马的“神性”往往到最后才显示出来 。 最终项羽在杀死数百敌人之后自刎而死 。 这些细节也超越了历史叙述 , 突出了戏剧性 。 这根本就是小说笔法 , 然而当时还没有“小说”或“历史演义”这种文类 。 怪不得后世人把这个经典场面一再搬上舞台和银幕 。


读史|项羽的英雄本色

读史|项羽的英雄本色// //

对于项羽的评价问题

《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项羽的整体评价 。 这一段我岂止看两三遍 , 但每次看的结论都不一样 , 到底太史公的态度是褒多于贬 , 还是贬多于褒?我们且一句一句地看:太史公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 , 项羽也是这样 , 莫非项羽就是舜的后代?不然他“何兴之暴也” , “暴”的意思是“突然” , 他在短短三年之内 , 从没有尺寸之地 , 到率领五国诸侯攻秦 , 独霸天下 , “政由羽出 , 号为‘霸王’ , 位虽不终 ,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 项羽作为西楚霸王 , 发号施令 , 的确是近古以来所未有的 。 这些话都是赞赏之词 , 甚至说项羽可能有舜的血统 , 几句话把他纳入儒家的传统里 。 接着 , 太史公用了三个不同的字眼来总结他对于项羽的评价 。 这三个不同的字眼 , 仔细揣摩起来是仔细斟酌过的 。 “及羽背关怀楚 , 放逐义帝而自立 , 怨王侯叛己 , 难矣” , 这句话是说:背弃了“先入关者 , 王”的盟约(本来是刘邦先入关) , 心怀故乡楚国 , 把义帝赶走 , 这个是不对的 , 难以自圆其说 。 这就有批评的意思了 。 然后说:“自矜功伐 ,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 谓霸王之业 ,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 五年卒亡其国 , 身死东城 ,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 过矣 。 ”意思是这样就太过分了 。 其实司马迁对项羽的看法在逐层推进 , 前面说你还不错 , 接着就说你这样说不过去吧 , 然后说你这样是不行的 。

到了最后 , 太史公引了项羽的话然后加以否定:“‘天亡我 , 非用兵之罪也’ , 岂不谬哉!”项羽讲了至少三四次“天亡我” , 到最后还是要说“天亡我” , 太史公就说他“岂不谬哉” , 就是荒谬之极 。 到底这个评价有没有道理呢?大家可以想一想 。 表面上司马迁说项羽完全没有道理 , 他哪里有资格说什么“天亡我”?可是自古中西英雄的悲剧都是和“天命”有关 。 希腊有一个字眼“hubris” , 意思是“骄傲”——一种要知天意的骄傲 。 我觉得项羽的骄傲也有点这个意味 , 项羽的霸气太足了 , 觉得自己是不可征服的(invincible) , 不是因为勇气不足、武力不够或打得不好 , 而是时运不济 , 得不到天命 。 奈何?而刘邦偏偏有天保佑 , 中国历代的皇帝都要承天命、要祭天 , 托天保佑 。 那么 , 司马迁看重的是天命还是英雄气概?

美国学者杜润德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展现的文学视野 , 有时甚至颠覆了他自己的史观 , 即使不完全颠覆 , 至少出现了矛盾 。 例如“通古今之变”原来是建立在“治”和“乱”的轮替 , 而“乱”必先于“治” , 为新的“治”铺路 , 那么 , 如果新的“政治秩序”本身有问题 , 又如何处理在此之前的“乱世”呢?俗语谓:乱世出英雄 , 其实不止英雄 , 司马迁敬仰的孔子也生于乱世 。

我们可以想象 , 司马迁在探讨“天人之际”的个案的时候是否会考虑到: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事”更重要?如果“天命”更重要 , 为什么司马迁要花如此巨大的篇幅写“列传”?他把项羽放在“本纪”里 , 又把他描写得这么悲壮 , 似乎在揭示一个新的观点:历史是人造的 , 虽然终究不能违背天命(项羽的悲叹:“天亡我”) , 但人的个性有时候也可以推动历史 , 至少这二者之间必定存在纠葛和矛盾 。 我们从其他史料知悉:司马迁为汉朝几位先帝所写的传记 , 包括《高祖本纪》 , 都不合汉武帝的胃口 , 所以他要把《史记》藏诸名山 。 既然如此 , 他愿意故意降低对项羽的评价吗?

(摘自《领导文萃》2018年4月下)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

新媒体编辑: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