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大礼制事件告诉你,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 。 生前 , 他是孝宗皇帝的唯一的儿子 , 身后 , 他没有一儿半女 。 按照“立长立嫡、兄终弟及”的祖制要求 , 他的母亲张太后不得不召集内阁大臣及礼部官员 , 讨论迎接大行皇帝的堂弟兴王世子朱厚熜继承皇位 。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大礼制事件告诉你,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 , 大礼制事件告诉你 , 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

嘉靖帝画像

礼部在接朱厚熜入宫前 , 制定了详细的接驾仪式和方案 , 带上一帮接驾的官员及以正德皇帝为名的遗诏 , 浩浩荡荡去朱厚熜王府迎接新皇 。 礼部官员原本以为按照既定方案施行 , 接驾会进展顺利 。 但是 , 到东安门的时候 , 朱厚熜却拒绝以明孝宗皇太子的礼仪入宫进行劝进礼 。 因为嗣统连带着嗣继 , 让他的皇伯父取代兴献王成为自已的父亲 , 这让朱厚熜心理接受不了 。 双方针锋相对 , 互不相让 , 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 。 最后 , 张太后和内阁大臣为了顺利完成帝位交接 , 勉为其难地修改了迎接礼 。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大礼制事件告诉你,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 , 大礼制事件告诉你 , 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

杨廷和剧照

朱厚熜当上皇帝后 , 尊帝号为嘉靖 。 按照礼制 , 要为大行皇帝封个谥号 。 朱厚熜就想利用这个机会 , 让礼部也给自己已故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佑杬封个皇帝谥号 。 在他看来 , 这个请求合情合理:“现在我是皇帝 , 我应尊我的父亲为先帝” 。 但合情并不合法 , 礼部回他说 , “通过六十多个大臣的商议 , 参考了古代礼制和历史 , 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遵照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例子 , 皇上您应该称明孝宗为父 , 而改称您的亲生父亲为皇叔父” 。 朱厚熜愤怒地驳回了这道奏折 。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大礼制事件告诉你,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 , 大礼制事件告诉你 , 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

廷议

朱厚熜看到这么多大臣反对 , 自已又孤立无援 , 以硬碰硬 , 结果只能是失败 。 于是 , 他想到“擒贼先擒王” 。 这个“王”莫过于反对派的两个人物: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 。 对杨廷和 , 他采取感情攻势 , 有事没事就请杨廷和喝茶 , 好言相慰 , 虚心请教国家治理政策 。 从中 , 再暗示他 , 如果可以不继嗣 , 我就给你加官 , 但杨廷和却不为官高 , 茶照喝 , 事情就是这样 , 一句话 , 不行 。 对礼部尚书毛澄他采取贿赂的办法 , 他派自已亲信的太监以探望之名 , 给毛澄打可怜牌 , 传达皇帝的苦楚“人孰无父母 , 奈何使我不获伸” , 并拿出许多黄金“赏赐”他 。 但毛澄却也只认礼 , 说皇帝不该用钱来侮辱他的人格 。 朱厚熜软硬兼施都以失败告终 , 他陷入了绝境 。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大礼制事件告诉你,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 , 大礼制事件告诉你 , 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

张璁剧照

这个局面 ,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得以扭转 。 原本置身事外的观政进士张璁 , 因同乡王瓒无理被杨廷和外调触怒 , 于是站到了杨廷和的对立面 , 他给嘉靖皇帝写了一篇奏疏 , 全面支持朱厚熜 。 奏中他以“他礼对彼礼” , 据理力争 。 说 “礼非从天降 , 非从地出也 , 人情而已” , 当今皇帝立生父为帝是合理的要求;又反驳嘉靖应同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例 , 因为汉成帝 , 宋仁宗都是先被立太子 , 养在宫中 , 实质上已是皇帝的继子 , 而嘉靖皇帝一直长在宫外 , 是按制的继统 , 两者有天壤之别 。 此外 , 他还强调继统和继嗣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 没有规定说继统的同时一定要继嗣 , 当年汉文帝 , 如 , 汉宣帝的事例就是证明 。

这篇奏疏有理有据 , 嘉靖看完了这篇奏疏 , 大为振奋 , 兴奋地派人将此奏疏传送到内阁 , 要求内阁为自己草诏加封自己的父亲为兴献皇帝 , 母亲为兴献皇后 , 自己的祖母为康寿皇太后 。 但杨廷和一帮大臣却不认此礼 , 表示拒绝 。 此时 , 虽然加封的事情没有一步进展 , 但嘉靖再也不是孤身一人在斗争 。 情况在悄悄发生变化 。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大礼制事件告诉你,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 , 大礼制事件告诉你 , 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

嘉靖帝剧照

同年九月 , 嘉靖入宫时的一幕戏再次演出 。 迎接嘉靖母亲蒋王妃的座驾到了北京城外 , 城外的蒋王妃也不甘示弱 , 听说太后及大臣逼迫自已的儿子继嗣 , 改称别人的母亲为母后 , 而称自已叫皇婶 , 接受不了 , 也拒绝入城 。 嘉靖皇帝听说母亲不进城 , 急成大哭 , 带着所有的委屈跑去向太后提出退位 。 任凭张太后如何劝慰 , 也安抚不了朱厚熜的激动情绪 。 这下 , 杨廷和等朝廷大员也都看傻了眼“皇帝竟然要求退位” 。 张璁在这个节骨眼上 , 再次发挥了他的才干 , 趁势又写了一份奏折 , 带动了舆论 。 最后 , 太后和阁臣在舆论和现实面前再次妥协 , 同意将兴献王和兴王妃改称为兴献帝与兴献后 , 但仍不准称皇 。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 嘉靖皇帝步步为营 , 杨廷和等大臣步步后退 。 嘉靖二年 , 嘉靖皇帝要求杨廷和督办江南织造事宜 , 杨廷和以扰民的理由拒绝了嘉靖的“不合理”要求 , 并提出辞职 , 坚持不再做官 。 嘉靖皇帝多次劝勉 , 但杨廷和力辞 。 大刺头少了 , 还有很多的小刺头 , 因为杨廷和和毛澄论证的礼 , 显然更符合那个时代的人们遵守的规范 。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大礼制事件告诉你,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礼在古人眼里到底多重要 , 大礼制事件告诉你 , 有人为此丢官送命// //

官员受廷杖

大礼制事件最后一回较量 , 是在嘉靖皇帝决定要为生身父母加“皇”时 。 朝廷上下听到旨意都沸腾了 。 各部院尚书带领侍郎 , 都御史 , 寺卿 , 府丞 , 通政使司 , 参议 , 翰林院侍讲 , 修撰 , 六科给事中等220多位官员一齐跪在左顺门前 , 请求嘉靖改变决定 。 嘉靖皇帝坚决不予理会 。 第二天 , 照常举行为了自己的母亲上慈仁皇太后尊号的典礼 。 由于官员反对 , 现场有一半以上的尚书和侍郎拒绝参加 。 臣子们的这种行为 , 彻底惹怒了嘉靖皇帝 , 于是他下令将带头的杨慎等七人抓起来廷杖 , 削籍为民 。 对参与左顺门事件的四品官员罚俸 , 五品以下的廷杖(导致16人伤势严重 , 身亡) 。 大礼议事件 , 最终以其激烈的斗争方式拉下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