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江晓原:才堪大用的厚道人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读文||江晓原:才堪大用的厚道人

?牛顿是做学问的人 , 管理造币厂本就纡尊降贵 , 如今还要与金银走私犯、假币制造者作斗争 。 不久 , 牛顿学会了收买线人、安插卧底、刑讯逼供等警察们干的各种脏活累活 , 后来竟然习惯了在造币厂自己的办公室里审讯犯人 。

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发明优先权之争

一般对牛顿略有所知的人肯定会知道 , 牛顿涉入的最重要的争端之一 , 就是他和莱布尼茨到底谁先发明了微积分 , 谁又抄了谁 。 牛顿的拥趸和莱布尼茨的拥趸互相之间打口水仗的时候 , 都指控对方抄袭 , 德国人说牛顿抄莱布尼茨 , 英国人说莱布尼茨抄牛顿 。


读文||江晓原:才堪大用的厚道人

读文||江晓原:才堪大用的厚道人// //

莱布尼茨

本来 , 科学史上类似的优先权之争 , 很多都是很无聊的 , 所以我平常都绕着走 。 这次是因为 , 我周围的一些朋友 , 他们看见我写了一些关于牛顿的文章之后 , 说这个事你也得写写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耐着性子去看了看 。 所以下面是我对这个事情的简单分析和判断 。

我认为我们只要先解决优先权问题 , 解决优先权问题之后 , 当然那个有优先权的人不可能抄那个没有优先权的 , 而那个没优先权的人才有可能抄有优先权的人 , 所以我们先看谁有优先权 。 毫无疑问牛顿有优先权 。

现有的材料显示 , 牛顿很早就写好了《分析学》 , 1669年他271665年就写好了 。 那一年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奇迹年” , 牛顿为了躲瘟疫跑到乡间去 。 那时候他已经写了一篇展示微积分的文章 , 那文章也没有发表 。 但是现在那篇文章还在 , 有实物 。

而莱布尼茨1673年之后才开始学习和研究微积分 。 莱布尼茨小牛顿四岁 , 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德国人 , 他在牛顿之后不久也当选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 但是1673年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 。

当时莱布尼茨经常在德国和英国之间来往 , 这一年他在波义耳家中见到了当时英国的一个数学家 , 叫做佩尔(J. Pell) 。 佩尔今天在数学史上没什么名气 , 但在当时他是非常有名、地位很高的数学家 。 莱布尼茨当时向佩尔卖弄 , 说他自己最近有一些数学发现 , 然后他就向佩尔秀了一些 。 结果佩尔对他说 , 这些东西我们英国数学家早就弄出来了 , 说在谁谁谁的书里就有这东西 。 当时莱布尼茨觉得挺失落 , 会面一结束他就到外面去买佩尔对他说的那个书 , 他不服 , 他要看一看 , 是不是这些人的书里确实已经讲了他的发现 。 他买来看了以后 , 证明佩尔没说错 , 他发现的东西 , 人家那个书里都已经写了 。 这个事情让莱布尼茨意识到他自己在数学上还是一个菜鸟 , 于是他就发奋研究起数学来 。 他既然在1673年还是菜鸟 , 才发奋研究数学 , 便是在牛顿已经写出微积分著作之后才开始的 。

下面一件事情 , 对莱布尼茨非常有利 , 就是1675年 , 他设计出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积分符号 。 学理工科的同学都知道的 , 一个S拉长了 , 把积分的上下限写在上下端 。 这个符号是莱布尼茨发明的 , 而牛顿的系统里是没有这个积分符号的 。 后来既然大家统一使用莱布尼茨的积分符号 , 这个对莱布尼茨有利 , 至少那些不了解事情细节的人 , 会觉得对莱布尼茨有利——你看我们用的这些符号都是莱布尼茨的 。

但是下面这个事情对莱布尼茨非常不利 , 就是1676年莱布尼茨看到了牛顿的《分析学》抄本 。 牛顿1669年写成《分析学》后 , 他把这个东西给一个叫柯林斯(J. Collins)的人看 , 并且在信件里向柯林斯解释这个数学工具的用途 。 柯林斯当时看了《分析学》大为佩服 , 他就偷偷录了一个副本 , 这个副本牛顿是不知道的 。 但是到了1676年 , 莱布尼茨和柯林斯已经有了往来 , 这一年他在伦敦有一个星期就住在柯林斯家里 , 柯林斯就告诉他说 , 我当年把牛顿的这个东西抄了一个副本 , 并把这个副本给莱布尼茨看了 , 莱布尼茨看了以后还做了笔记 。 今天莱布尼茨的这个笔记也是有证可查的 。

又过了8年 , 到了1684年 , 莱布尼茨发表了第一篇微积分论文 。 这被认为是正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第一篇微积分论文 , 是被莱布尼茨用来争夺优先权的 。 我们前面说了 , 1669年牛顿写成了《分析学》 , 但没有出版 , 但是你们想 , 牛顿虽然没有出版 , 但是有实物可以证明 , 有柯林斯可以证明 。 而1669年之后到1676年 , 过了7年 , 莱布尼茨看到了这个没有出版的《分析学》的抄本 , 他自己还做了笔记 。 在这之后又过了8年 , 莱布尼茨才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微积分论文 。 那这么看起来至少莱布尼茨有抄袭的条件 。

至于莱布尼茨到底抄没抄 , 有没有抄的动机?这个我们今天是没法判断的 , 但是他至少有抄的条件 。 牛顿15年前早就已经写好了《分析学》 , 牛顿当然不可能抄他了 。

顺便还可以说一说莱布尼茨这论文发表在什么刊物上 。 今天大家很讲究刊物 , 理工科要发在SCI刊物上 , 文科要发在CSSCI刊物上 。 莱布尼茨这篇文章发在什么刊物上呢?发在一个他自己办的杂志上 。 他跟一个朋友两人办了一份杂志 , 取名《教师学报》(Acta Eruditorum) , 这个刊物被认为是德国第一份现代的学术刊物 , 这当然没问题 , 问题是这是莱布尼茨自己的刊物 。 今天发表学术论文通常总得有个审稿吧?那个刊物就是你自己办的 , 那你想发什么就发什么 。 所以这件事要用今天的标准说也有问题 , 但是在那个时代可以认为没问题 。

基本上是在1700年之后 , 这个事情就变得不好了 。 牛顿和莱布尼茨双方阵营开始互相指责对方抄袭 。 在这之前 , 其实牛顿和莱布尼茨并没有交恶 , 在他们现在留下的信件中 , 之前他们还在互相吹捧 。 那个时候文人通信和现在不一样 , 现在你们信也不写了 , 连email也不写了 , 只在微信上说两句就算 。 那个时候写信可是要弄好了鹅毛笔 , 铺开纸写的 。 他们那个时代写信的时候都很虚伪 , 他们认为这种虚伪是一种教养 , 在那些虚伪的信里 , 通常人们都要互相吹捧 , 互相说一些空洞的恭维话 。

牛顿甚至在他的1687年《原理》的第一版和稍后几年的第二版里 , 还对莱布尼茨说了好话 。 在涉及微积分的那部分 , 他说有一个年轻的数学家 , 还提了莱布尼茨的名字 , 说曾经告诉我 , 他也发现了这一点 , 只是用的方法不同 。 也就是说牛顿还是愿意在自己的书里提到他 , 至少是愿意分享的 。 那时候莱布尼茨在书信中对别的人也说过 , 他是愿意和牛顿先生分享发明微积分的荣誉的 。

后来牛顿阵营的人指控莱布尼茨抄袭 , 莱布尼茨也亲自上阵 , 不止一次用笔名写文章反指牛顿抄袭 。 经过此次抄袭事件 , 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友谊破裂 。 两人都是皇家学会的会员 , 莱布尼茨想求公道 , 要求皇家学会成立仲裁委员会 , 来仲裁是谁先发明了微积分 。 这时牛顿已经当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 , 很多人认为这会不公平 , 然而莱布尼茨知道牛顿是会长 , 他仍相信仲裁委员会能够做出公正的裁决 。 结果 , 仲裁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宣称:“我们认为牛顿先生是微积分的第一发明人 。 ”因此 , 那些说莱布尼茨没有发明权的言论并没有伤害他的名誉 。 莱布尼茨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 , 再次撰写匿名文章指控牛顿抄袭 。

微积分的发明人到底是谁?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拥趸争论不休 , 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结论 。 我的判断是 , 牛顿是有微积分发明优先权的 , 因此他不可能去抄袭莱布尼茨 。 莱布尼茨在1676年看到了牛顿《分析学》的抄本 , 他是有条件抄袭牛顿的 。 至于是否抄袭 , 我们如今无法判断 。 只能说现有的证据对莱布尼茨是不利的 。 莱布尼茨1716年去世 , 比牛顿先去世11年 , 他先出局了 , 这也使得莱布尼茨居于下风 。

牛顿与胡克之间的战争

胡克比牛顿年长七岁 , 他当年在波义耳的实验室当助手 , 是皇家学会的原始会员 。 胡克与牛顿性格迥异 , 胡克自负才艺 , 嚣张高调 , 经常让自己的情妇作陪 , 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 , 引得周围人人瞩目 。 牛顿性格内向 , 受到一点打击就很幽怨 , 不近女色 , 喜欢在自己的书斋里静心钻研 。 当牛顿当选为学会会员时 , 胡克已经当了10年的学会实验主任 , 他一开始并未将年轻的牛顿当回事 。

牛顿1673年当选皇家学会会员 , 他的科学首秀 , 很想报告他的光学实验 。 他提交报告后 , 胡克只匆匆看了看(后来他自己说看了3小时) , 就大加贬抑 , 认为牛顿报告的事实是别人已经观测过千百遍的 , 牛顿用来支撑实验的理论也是不能成立的 。 牛顿在学会首秀本来就有点诚惶诚恐 , 还被胡克浇了冷水 , 使得牛顿很伤心自责 。 后来牛顿又听说大权威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也支持胡克的观点 , 更加气愤 , 甚至写信给皇家学会 , 表示自己“已经受够了” , 想要退出学会 , 独善其身 。

牛顿性格内向 , 经常独自生闷气 , 但消气之后 , 牛顿仍然很认真地写了答辩报告提交给皇家学会 , 以此来反驳胡克 。 皇家学会很重视牛顿的报告 , 开会决议后 , 要求胡克当众演示一遍牛顿的实验 , 来验证实验的正确性 。 胡克作为实验主任 , 当然也有这份义务 。 胡克拖了4年的时间 , 终于拖不下去了 , 他当众做的实验证明了牛顿的正确 , 皇家学会将会议纪要写入了《皇家学会哲学通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 这一回合牛顿成功捍卫了自己 。


读文||江晓原:才堪大用的厚道人

读文||江晓原:才堪大用的厚道人// //

胡克

胡克也是一个聪明人 , 他的成名作《显微制图》(Micrographia1665)中也涉及了光学理论 。 牛顿私下读了此书后很是佩服 , 如果不是胡克摆老资格失去了牛顿的尊重 , 他们很有可能成为亲密的朋友 。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 , 认为胡克对万有引力理论也做出了贡献 。 我的看法是:胡克有可能做出过某种间接贡献 , 但他的行为方式却太不厚道 。

在牛顿1687年出版《原理》之前的十几年间 , 胡克也对行星轨道的运行发生兴趣 。 他给牛顿写信要重修旧好 , 并向牛顿讨教相关理论 。 牛顿是一个绅士 , 礼貌回复了胡克 , 勉强谈了一点行星运行轨道的内容 。 然而 , 这部分内容里有错误 , 而且被胡克发现了 。 我们难以得知牛顿是无心之失还是故意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 , 但胡克从回信中发现了错误后 , 竟然将信拿去皇家学会宣读 , 趾高气扬地指出牛顿的错误 , 显示自己的高明 。 胡克的做法是很不地道的 , 但牛顿忍了下来 , 回信给胡克坦承自己的错误 。 可惜的是这次回信中又有错误 , 而且又被胡克捕捉到 , 胡克再次拿牛顿的回信去皇家学会宣读 , 并再次卖弄自己的高明 。

最后牛顿的《原理》出版 , 里面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毫无瑕疵 , 并且有完备的数学论证 。 也许胡克对牛顿通信中错误的指出 , 间接对万有引力理论做出了贡献 , 但他一次次擅自公布牛顿的私人信件 , 打击牛顿 , 抬高自己 , 这种行为很不厚道 。

最终还是牛顿赢得人心 , 1703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长 。 胡克同年去世 , 学会随后撤销了胡克的实验室和图书室 。 是年皇家学会搬迁新会址 , 仅有的一幅胡克画像在搬迁途中丢失了 , 这似乎是胡克败亡出局的表征 。

牛顿有名言“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有人说这句话是牛顿用来讽刺胡克的 , 因为胡克身形矮小 , 驼背 , 其貌不扬 。 其实这种猜想难以成立 。 这句话出自牛顿写给胡克的信件中 , 人们可以从上下文看出 , 牛顿是真心诚意的 。 他的意思是说 , 他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前人一系列成就基础上的 , 胡克也在他说的前人之列 。 牛顿还是相当厚道的 。

作为皇家造币厂督办和经济警察的牛顿

牛顿在1696年被财政大臣任命为皇家造币厂督办 , 他当时已被认为是“英国最聪明的人” , 所以临危受命 。

那时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 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时还使用真金白银制造货币 , 还没有产生纸币的概念 。 当时英国规定的黄金与白银的比价比法国高 , 逐利的商人因此熔化英国的银币 , 运到法国去购买黄金 , 再运回到英国兑换更多的银币 。 这种套利行为使英国白银严重外流 。 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剪币”行业——在银币上剪边 , 让剪下的银屑积少成多 , 等同于破坏银币的成色 。 当时假币制造十分猖獗 , 英国上下充满了种种经济乱象 , 国家面临巨大危机 。

解决的方法是铸造新币 , 并使铸币的贵金属和币面币值脱钩 , 另外在银币的边缘上制作花纹防止剪币现象 。 这一切都要求赶快铸造大批新币 。 当时牛顿任督办 , 但他很快使自己成为握有实权的实际上的厂长 。 原来的厂长尸位素餐 , 有时还搞点腐败 , 每年拿着450磅年薪不干实事 , 但牛顿整顿改革的时候他采取不作为的态度 , 使牛顿放手去做 , 倒也免除了后顾之忧 。 牛顿竟然每天早上四点之前就去车间监工 , 不辞辛苦 , 将造币厂的效率提高了五到十倍 。 他还详细观察了工人的工作步骤 , 让他们合理操作节约时间 , 这已经是后世“泰罗制”的先声了 。

牛顿没有想到的是 , 英国古典的法律规定:凡是担任造币厂督办的人 , 必须兼任经济警察的职务 。 牛顿是做学问的人 , 管理造币厂本就纡尊降贵 , 如今还要与金银走私犯、假币制造者作斗争 , 实在有点放不下身段 。 因此他一再给财政部写报告要求解除这一职务 , 却遭到拒绝 。

于是牛顿开始了异常艰辛的工作 。 他自掏腰包六百多英镑组建起一支经济警察的队伍 , 等到队伍开始工作时 , 他才将组建用的花费清单上交(要求报销) 。 不久 , 牛顿学会了收买线人、安插卧底、刑讯逼供等警察们干的各种脏活累活 , 后来竟然习惯了在造币厂自己的办公室里审讯犯人 。 这和之前皇家学会会员的形象相差实在太远 。

牛顿和一个叫查洛纳(Chaloner)的假币制造者斗争了数年 。 此人是伦敦走私和造假币的风云人物 , 头脑灵活 , 技术精湛 , 交易谨慎 , 很难抓住他的把柄 , 好几次都无法给他定罪 。 查洛纳还曾在外面放话:愚蠢的警察拿他没办法 , 而他会“玩死他们” 。

牛顿起先逮捕了查洛纳 , 也无法给他定罪 , 只能释放他 , 听任他继续逍遥法外 。 但牛顿在查洛纳等着用钱而再次制售假币时又一次抓住他 , 这次牛顿组织大量证人起诉查洛纳 , 以量取胜 。 在法院审判时 , 证人们一个接一个陈述查洛纳的种种罪状 , 让陪审团感觉查洛纳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 最后将他判处绞刑 。 查洛纳在狱中终于服软 , 反复向牛顿告饶求情 , 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

行刑那天 , 查洛纳被送上绞架 , 在他“尚有呼吸时”又被大刀劈成四块 。 这样心狠手辣的牛顿 , 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 不过牛顿本人没有出席那天血腥的行刑仪式 。

大量新币铸成 , 查洛纳被处极刑 , 其他走私和造假币者人人自危 , 收敛起来 , 经济情况很快好转 。 1705年牛顿被授予爵士 , 其中他在皇家造币厂任督办和经济警察 , 为王国缓解经济危机实属大功一件 。 又过了两年 , 牛顿升任造币厂厂长 。

现在我们回顾牛顿的这一番作为 , 可以看出牛顿在处理世俗事务方面的能力也是很惊人的 , 确属才堪大用 , 这和我们原先习惯的牛顿的科学家形象距离甚远 。

本文节选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11月15日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本文转自:文汇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