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连云港,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二十年代连云港 , 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二十年代连云港,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二十年代连云港 , 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

【教会学校】基督学校的规定相对于普通学校更加的刻板 。 不仅要求成绩水平还要求礼仪水平 。 相对于普通学校增加了礼拜、唱赞美诗等课程 。 教会学校校规非常严 , 教会学校中女子学院居多 , 而且女生都穿校服 , 剪短发 , 不化妆 , 不涂口红 , 不染指甲 。


二十年代连云港,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二十年代连云港 , 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

【古城墙】海州区是连云港市“三个主城区之一”中心城区 , 位于连云港市区南部 , 东部与连云港市连云区、东辛农场毗邻 , 南部与灌云县交界 , 西部与东海县相连 , 北部以新沭河为界与连云港市赣榆区相望 , 海州素有“东海名郡”和“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 。


二十年代连云港,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二十年代连云港 , 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

【独轮车】独轮车俗称“手推车” 。 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 , 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 , 特别在北方 , 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 。 独轮车俗称“鸡公车”、“二把手” “土车子” 。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分布 。 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 , 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 , 特别在北方 , 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 。


二十年代连云港,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二十年代连云港 , 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

【黄包车】前身叫东洋车 , 又称人力车 , 约1870年创制 。 为引人注目 , 招徕生意 , 车身涂黄漆 , 故名黄包车 。 同治12年(1873年) , 法国人米拉向法租界公董局申请十年专利经营 。 次年1月 , 黄包车输入上海 。 因从日本输入 , 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东洋车 。


二十年代连云港,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二十年代连云港 , 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

【普济桥】海州古代辖境很广 , 且多变化 。 时辖郡 , 时属府;时辖数县 , 时辖1县 。 故人口随政区变更而增减 。 民国元年(1912年) , 海州为东海县治所 , 全县计有126271户480766人 。 民国36年 , 东海全县有106664户 , 542750人 。 民国37年11月7日建锦屏区时 , 全区有4296户 , 21257人 。


二十年代连云港,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二十年代连云港 , 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

【学生】汉族传统服饰中 , 大多数男式服装是长袍样式 , 如直裾袍、圆领袍、道袍等 。 下摆长度一般到脚踝 , 并以腰带或革带束腰 。 自上古时代起至明代 , 皆为汉族人民的普遍穿着 。 后因历史原因使用范围一度缩小;至20世纪初 , 在民间开始逐渐出现复兴态势 。


二十年代连云港,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二十年代连云港 , 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

【女人与儿童】经过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女子放足、剪发运动 , 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 伴随女权运动的发展 , 女子服男子长袍的现象在全国也越来越普遍 。 北伐胜利之后 , 旗袍便己经完全恢复了女性的气质 , 很少再能见到服男子长袍的女性了 。


二十年代连云港,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二十年代连云港 , 海州古城百姓生活// //

【结婚照】古时候婚礼时 , 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 , 被称为红盖头 , 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 是民间迎亲途中的礼仪之一 。 二十年代 , 受西方头纱的影响 , 新娘们也刻意在头饰上做文章 , 改良传统的凤冠霞帔 , 中西合璧的各式头纱 , 成为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 。 【江苏 , 二十年代 。 资料:Yal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