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商鞅,依法治国,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良禽择木而栖 , 贤臣择主而侍” , 圣人孔子的话一直被历代奉为至理名言 , 2000多年前的秦孝公嬴渠梁和秦国大良造卫鞅更是把此理演绎的淋漓尽致 。 提起秦始皇大家都耳熟能详 , 其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 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 毛主席曾评说:“百代皆行秦政治” , 丰功伟绩老幼皆知 。 但说起秦孝公可能就知者甚少了 , 如果没有秦孝公励精图治和卫鞅竭力变法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 嬴政一统天下只能是空谈而已 。

秦孝公嬴渠梁是秦国第31代国君 , 21岁登基 。 当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今甘肃、青海地界)距其他强国的所在中原封地较远 , 一直不被中原各国所待见 。 又一直被强邻魏国欺负 , 压制了八十余年 , 割河西之地并被迫迁都栎阳 。 连年的征战致使国库空虚人民生活贫苦 , 内忧外患新仇旧恨都压在了这个年轻的新国君身上 。


法家商鞅,依法治国,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法家商鞅 , 依法治国 , 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

秦孝公自登基之日起 , 就一直以强大秦国收复河西为己任 , 他遍视群臣却无大才 , 一腔雄心倍感孤独 。 他知道想要强国富民必须要让秦国彻底改头换面 , 靠他自己肯定不行 , 只有觅得大才方能成就霸业 , 遂亲自写出意真情切的《求贤令》大开国门招揽天下人才 , 并特别指出:能令秦国国富民强者 , 愿与之共治天下 。 《求贤令》在商贾百姓中口口相传 , 很快就天下皆知 。

卫鞅 , 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 卫国国君的后裔 , 姬姓公孙氏 , 又称卫鞅、公孙鞅 。 时任魏国国相公叔痤的中庶子 , 师从鬼谷子(一说尸佼) , 又深受著名法学家李悝和兵家大师吴起的影响 , 空有满腹经纶却无伯乐相识 , 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不被魏王所用 。 公叔痤死后 , 卫鞅看到待在魏国不能一展所长 , 满腔安邦治国之才无处可用 , 遂萌发出国寻伯乐之意 。


法家商鞅,依法治国,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法家商鞅 , 依法治国 , 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

当他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 , 又逐个分析了各国的形势 , 认为西出秦国和自己的政治追求一致 , 况且孝公年富力强求变心切 , 起码不会步吴起在楚国变法的后尘 。 再者魏国压制秦国几十年两国仇恨匪浅 , 秦国想挺进中原必须要跨过魏国这道鸿沟 , 卫鞅事魏多年对魏了解深透 , 以强秦抗魏来游说秦孝公定然不会遭到拒绝 。

卫鞅来到秦国 , 让孝公的宠臣景监引荐接近孝公 , 先以儒家治国、为帝之术投石问路 , 再以强国称霸之道打动秦孝公 , 终使秦孝公明白卫鞅就是其朝暮相盼的治国大才 。 而经过和秦孝公的深入交谈也使卫鞅长出了一口气 , 自己入秦果然没错 , 秦孝公想变法图强称霸天下看来不是心血来潮 , 是经过其深思熟虑的 。

但想要推翻现行国政谈何容易 , 要变法必定要触动某些人的蛋糕 , 一些宗世贵戚岂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 。 首先表示抗议的就是秦国老世族太师甘龙 。 甘龙大声疾呼:“智者是不会用改变旧法来教化百姓的 , 而国君更不应轻言变法 , 因为旧法沿用多年 , 官吏熟悉百姓也已经习惯 , 实施起来更是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 ”卫鞅辩道:“常人苟安于旧世俗 , 学者拘泥于旧见闻 , 这两种人本没有什么错 。 但三代不循旧礼才能天下称王 , 五霸不循旧法才成就各自的霸业 , 周武王另辟新法令国富民强 , 夏纣不革新礼教而致亡国 。 今日秦国国弱民贫 , 倘若再不思变 , 不要说收复领土 , 连生存下去都会愈来愈难 。 ”一番话让甘龙无言以对 。 在摒除了异议后 , 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开始了艰难而又漫长的变法之路 。

卫鞅主张依法治国、严法治国、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 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 , 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 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 , 主张锐意改革 , 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 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跟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进化 , 既不能复古倒退 , 也不能因循守旧 , 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 , 不循今”的主张 。 变法初期 , 卫鞅借鉴了吴起的手法以徙木立信得到了人民的信任 , 使新法得以顺利展开 。


法家商鞅,依法治国,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法家商鞅 , 依法治国 , 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

卫鞅变法是对秦国之前国策的重大变革 , 更是令我国从奴隶社会跨步到了封建社会 。 变法总纲七条 , 其一:编制户口 , 加强刑罚 ;其二:鼓励发展农业 , 奖励生产; 其三:奖励军功 , 取消世卿世禄制; 其四:废井田 , 开阡陌 , 承认土地私有; 其五:推行县制;其六:整顿秦国社会风俗 ,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 , 并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 , 到成年还不分家的 , 加倍征收户口税; 其七: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 有军功和其他突出贡献者可加官晋爵逐步递升 。 卫鞅在秦国变法初期阻力很大 , 秦孝公给予了其大力的支持和绝对信任 。


法家商鞅,依法治国,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法家商鞅 , 依法治国 , 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

新法刚实施了一年 , 太子封地的百姓给太子上交的岁粮被人调换 , 年幼的太子一怒之下杀了压粮前来的农民 , 致使民怨冲天(一些被触动利益者故意所为 , 就是要看看 , 你卫鞅不是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吗?如今太子犯了法看你如何处置 , 如果卫鞅不敢处罚太子 , 那么新法就难以继续 , 如果处罚了太子就给卫鞅留下了祸根 。 ) , 卫鞅权衡再三 , 为了新法能够持续不至于半途而废 , 在秦孝公的默许下 , 太子被处流放 , 太子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被处刺面(变法第四年 , 公子虔又因犯法被处劓刑) 。 人们看到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和卫鞅执法的严酷 , 再也不敢以身试法 。

变法十年后 , 秦国变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山五匪盗 , 家家充足 , 人人富裕 , 彪悍的民风也大为改观 , 人人惧怕私斗而又作战勇敢 。 看到变法成绩斐然 , 卫鞅又被秦孝公任命为大良造(国家总理兼国防部长) 。 其时 , 秦国的强邻魏国和齐国交战大败 , 太子申被俘 , 大将军庞涓被杀 , 卫鞅建议秦孝公趁虚而入收复失地 。 在征得秦孝公的同意后 , 卫鞅率军伐魏 , 魏国派志大才疏的公子卬为将相迎 , 结果公子卬被俘 , 魏国被迫归还河西之地 , 并迁都大梁 。 商鞅更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 , 号为商君 。 此时秦国获得了关中地区全境 , 与三晋之间有黄河天堑 , 东有函谷关 , 南有秦岭防备楚国 , 由此掌握了战略主动 , 秦国据险而守 , 进退自由 , 为以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创造了绝佳的战略条件 。


法家商鞅,依法治国,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法家商鞅 , 依法治国 , 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


法家商鞅,依法治国,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法家商鞅 , 依法治国 , 毛主席评价“百代皆行秦政”// //

奈何秦孝公操劳过甚感染重疾英年早逝 , 临死前要把皇位传给卫鞅 , 卫鞅坚决不从 。 秦孝公死后 , 因卫鞅变法而获刑的公子虔和其它世族贵戚联名诬告卫鞅谋反 , 太子赢驷名义上为了平息众怒 , 实则是为报其年幼时受辱之仇 , 又加上卫鞅变法多年 , 使国富民足深得民心 , 赢驷也是怕卫鞅会取其而代之 , 故逼死卫鞅 , 尸身更是被处以车裂 , 至此 , 一代大家就此身亡 。

可以说秦孝公成全了卫鞅一生的抱负 , 而卫鞅也为秦国的崛起鞠躬尽瘁直至献出了生命 。 没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卫鞅难成大器 , 就是有所成就 , 也难以震铄古今 。 但没有卫鞅的变法治国 , 秦孝公更是难以实现自己的毕生抱负 , 使秦国从刚接手时一个落魄小国 , 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综合实力第一的国家 。 其二人珠联璧合相辅相成 , 为共同的政治目标奋斗了一生 。

有人评价卫鞅执法过于严酷 , 称卫鞅为酷吏 , 个人认为不然 , 其虽然执法严酷 , 却都是对于犯法之人 , 却未枉杀无辜 。 变法之前的秦国民风彪悍国弱民贫 , 虽有其连年征战的在外原因 , 但也有国民私斗频繁 , 民不开智的内在原因 。 卫鞅要彻底的改变民俗民风 , 所以才对违法者施以重刑 。 既然定下了法律 , 却在执行时又心慈手软 , 那要法律何用?我国古代主流的思想还是礼、仪、仁、智、信以德服人 , 但儒家思想愚民有余治国不足 , 毕竟“人之初 , 性本恶 , ”道德的约束力远没有健全的法律来的直接彻底 。